首页 > E快报 罗湖要闻

深圳公安“百日行动”中军转民警的故事

  • 来源:深圳特区报
  • 时间:2022-08-01 09:20

罗湖家园网讯:时光荏苒,岁月如歌。有这样一群人,从“军旅沙场”转战“公安战场”,身上的“橄榄绿”换为“藏青蓝”,头顶的军徽变警徽。过去,他们在危难关头挺身而出,铁血的军营生涯锤炼出一名合格军人的坚强意志;如今,他们脱下军装换上警服,延续着优良传统,践行着从警初心,守护着万家灯火。

当前,深圳公安正扎实开展夏季治安打击整治“百日行动”。《特区卫士》栏目组走进警营,走近从军营到警营的军转民警,聆听他们从军从警的故事。敬请垂注。

刘华

既当指挥员又是战斗员

今年7月初,刘华从深圳市公安局轨道交通分局龙岗西轨道交通派出所所长调任治安管理大队大队长。调任前,很多民警、辅警和后勤厨师都舍不得他走。刘华知道很多人喜欢吃辣,就让厨师在派出所饭堂里的每张餐桌上摆上辣椒酱。虽然刘华任职所长仅8个月,但小小一罐辣椒酱记录着刘华和同事们的深厚情谊。

2021年,刘华来到派出所没过多久就到年关。地铁里的巡逻不会因过年而“打烊”,采取轮流值班似乎是个公平的办法,但刘华不这样想。他让负责排班的民警向每一名民警、辅警询问大年三十过节的时间和家庭的情况。灵活排班制一经推出,很多民警心头一暖。有民警对他说:“刘所,感谢你,今年终于可以和家人一起过个年了。”

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管好队伍

刘华曾是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的一员,驻守军营12年。他深知“兵熊熊一个,将熊熊一窝”的道理,转业到轨道交通分局也一直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他说,应急处突时带头,抓人时带头,遇到危险时抢着上,“将领”有了担当,队伍才能带好。回顾刘华的从警经历,他在派出所办过案,在刑警大队当过副大队长,还在反恐怖与机训大队当过大队长。

2016年,调任轨道交通分局刑警大队副大队长的刘华开始组建地铁便衣队。队伍组建没多久,刘华就牵头发起专项行动,专盯发生在地铁内的猥亵、扒窃、偷拍隐私等违法犯罪活动,一大批违法犯罪人员落入法网。

在侦办一起地铁扒窃案时,刘华研判发现一个5人的嫌疑团伙。室内抓捕面临很多无法预知的危险,刘华带头破门而入。他说:“没有模范带头,兄弟们也不敢跟着干。当时我就和兄弟们讲,完了我请大家吃宵夜,一个都别少,都是跟我过了命的兄弟。兄弟们愿意跟我冲进去,其实是把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信任我!”

更惊心动魄的一次是刘华带着两名警力抓捕9人的吸毒团伙。刘华说,他本以为抓捕对象只有一人,但在抓捕时却发现在酒店泡脚的吸毒人员还有其他房卡、身份证,于是猜测可能还有团伙。刘华拿着房卡试图推门进去,里面的人极力阻止。里头的力气越大,刘华越觉得不对劲。凭借一根警棍,刘华破门而入,朝里头大喊:“不准动!”只见8个彪形大汉脱了上衣,在房间里“溜冰”。

刘华只带了一副手铐,但已经用在第一个抓捕对象手上。急中生智的刘华抽出皮带,“咔咔咔”就利索地往吸毒人员手上捆。就这样,刘华和两名同事,押着9个人走出了酒店。

从军收获一笔珍贵财富

外人看来这些惊心动魄且辛酸的办案经历,刘华却觉得这都不算什么。他说:“有了军队经历这笔珍贵财富,今后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不叫困难了。”

1999年,18岁的刘华考入桂林陆军学院,大学毕业后被分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他说,毕业之际可算是“掉了几层皮”。大学生毕业一般都要写毕业论文,而刘华的“毕业论文”是大练兵——重走长征路。这可不是背上一个包就走,而是真枪实弹模拟一番。桂林陆军学院在广西找了一段红军走过的路,给刘华和他的战友们发一张地图,要求他们31天内沿着“长征路”走完500公里。

只不过,这一路并非坦途,全是学校设置的各种障碍。对这支队伍来说,所有行动都离不开五件事:走、打、吃、住、藏。有一天晚上,刘华蹚了72趟河。“开始的时候,我们还会把裤脚卷起来,后来听到水声都怕了,有时候水深齐腰,索性就不卷裤脚了。”刘华说,地上已经困难重重,天上的“敌人”还要往下投“炸药”,制造各种险情等着刘华出战。就这样,这支队伍走了一夜。第二天,刘华困得不行,行军打仗边走路边睡觉的情况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了。

由于长时间泡在水中,袜子基本脱不下来,全粘着肉。经过31天的艰难跋涉,所有人到达终点时几乎都流泪了。“这笔珍贵的财富,让我受用一生。”刘华说,此后,他的抗压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遇到困难都想方设法解决。

罗宏明

扎根小社区传承好作风

与笔者的采访时间约在上午11点半,还没到11点,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桂园派出所大塘龙社区警长罗宏明在社区忙完就回到警务室等候。树立正确的时间观念,是罗宏明从军从警30余年保持的一贯作风。他说:“恪守严明的纪律和时间观念,军人作风让我受用一生。”

初见罗宏明,53岁的他看起来却比实际年龄年轻10岁。虽然18年前就从第二炮兵特种部队转业,但罗宏明这些年一直保持健身的习惯。他说:“当兵的人,必须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在警队也是一样。”少年时期,罗宏明就曾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留下训练的足迹。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条件比现在艰苦多了。5公里跑、单双杠器械、打枪、爬电线杆……这都是我们的专业。”罗宏明说,他是通信兵,大多时间是背个查线机,爬上电线杆检查线路。东北的冬天冷,电线杆结了冰,太滑,徒手爬不上。他戴着脚扣“咔咔咔”往上爬,冰块直往下掉。条件虽然艰苦,但更磨砺了意志。

2021年,从事办案、接处警多年的罗宏明来到大塘龙社区,工作环境并不算太好。在大塘龙社区,很多老旧小区都没电梯,大热天走家串户,少不了爬楼。罗宏明的一身警服,常常湿了又干,干了又湿。“我热爱这份工作,不管是办案还是社区工作,警服湿了都不是事儿。”他说。0.34平方公里的社区分布着4所学校,2家医院,3家银行,6家宾馆,14个物业管理处……这些数据,罗宏明如数家珍。

现年70多岁的肖阿姨住在大塘龙社区,因为家人相继离世,心理压力大,总是胡思乱想。为此,她多次找到社区工作站、物业管理处,说楼上的住户往她家放毒气,导致家里很臭。可找了好几次,事情都没解决。肖阿姨又向桂园派出所报警,刚到大塘龙社区工作的罗宏明主动找到她。

为将此事圆满解决,罗宏明带着物业管理处负责人实地探访,来到肖阿姨家检查。他说,气体是往上走的,肖阿姨家的“毒气”基本能断定不是楼上传下来的。但罗宏明还是到楼上暖心提醒和劝说:“问题不是出在你们身上,但平时走路、搬东西时候的动静尽量小点。”经进一步调查,他发现,肖阿姨家住一楼,厨房外有条地沟,地沟难闻的气味飘了进来。找到问题的症结,罗宏明联合物业管理处,在地沟装上U形管。从此,气味消失了,肖阿姨也没吐苦水了。

罗宏明家住福田梅林,离大塘龙社区不近不远。社区居民一个电话,罗宏明常常就从家里赶到社区。他说:“虽然牺牲了很多休息的时间,但既然喜欢这个工作,我就要把它干好。”一通通电话,一次次守时,一次次走访,罗宏明在小小社区一以贯之军队的好作风。

吴红原

星夜守护以所为家

7月13日晚8时许,深圳市公安局宝安分局凤凰派出所民警吴红原来到西湾红树林公园,支援共乐派出所的海防工作,开启一夜的巡逻。从今年2月起,吴红原每十天便支援一次,每次支援都巡逻一夜,一直支援至今。加上社区每周都有值班工作,吴红原成了一个“守夜人”。

“公安也是一个纪律部队,来了之后可以很快适应。”2017年,吴红原从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某油料仓库转业来到深圳警队。吴红原原来所在的油料仓库在湖南的偏僻山沟里。十几年来,吴红原远离城市,与青山为伴,主要负责油料储存与发运。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略储备物资和国计民生、国防安全息息相关,容不得半点差池。在部队时,每天早上6点半开始的体能训练,也练就了吴红原吃苦耐劳的品质。如今每十天一次的海防巡逻,虽然海岸线并不长,但巡逻时间长,需要巡逻一夜,吴红原都坚持了下来。

更多时候,吴红原是扎根在凤凰社区。他管辖的警格基本都是出租屋,有80多栋。他对这里了如指掌,遇到紧急寻人的警情,凭借熟悉地形的优势,他经常能快速把失联人员找到。

小彬(化名)是个20岁出头的小伙,报警称自己想轻生。在电话中,小彬没有告诉警方他所在的具体位置,只说了一句“在屋山水库”。屋山水库水域面积不小,周边地形复杂,要把人找出来不是件容易的事。吴红原开着车,在水库周围兜了好几圈,仍没看到小彬的身影。小彬知道吴红原在找他,好几次近在咫尺也不吭声,把自己藏得更隐蔽。

兜了几圈后,吴红原还是没找到小彬。为此,他扩大搜索面,沿着岸边的犄角旮旯找。功夫不负有心人,没过多久吴红原便找到了小彬。他蹲在水库旁边,精神状态看起来很差。原来,小彬身上没钱了,又找不到工作,感觉生活失去意义。在吴红原的开导下,小彬慢慢张了口,还说自己的行李箱扔在了公交站台。吴红原带着他把行李箱找了回来,一行人拿上行李就回了派出所。

回到凤凰派出所,吴红原张罗着给小彬弄了一些吃的,在他吃饭时又慢慢开导他:“在深圳大把机会,你只要有上进心,不怕吃苦,就能挣到钱。困难只是暂时的。”经过吴红原近一个小时的开导,小彬也慢慢想开了。

为彻底打消小彬的轻生念头,吴红原又联系辖区的工厂,为小彬谋得一份合适的工作。小彬天黑时分报的警,被找到时已是深夜,吴红原又带着他找了家旅馆住下。第二天,小彬就主动进厂工作了。

从茫茫大山到一方警格,从保卫战略物资到守护百姓安宁,吴红原干一行爱一行。如今,吴红原仍和家人两地分居,他已把深圳的家安在凤凰派出所。

侯新亮

心系社区知冷暖认真细致解民愁

走进龙岗区坳背二村,这里分布着许多平房和工业园区,工地上时不时传来旧改拆迁的声响,和香港繁华的维多利亚港形成鲜明对比。2013年6月,侯新亮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转业到深圳市公安局龙岗分局荷坳派出所,3年后又从该所案件办理队来到坳背社区警务室。在这里,他一干就是6年。

扎根久了,侯新亮和社区居民也熟络起来。今年4月,曾经在永湖村附近工地务工的刘先生给侯新亮打了个电话。他说,他已经回老家了,但离开深圳前1万多元工资没要回来,如今母亲生病了,家里比较困难。侯新亮对他说:“这个事一般是劳动部门管,我尽力跑腿去帮你催一下,帮你盯着,看看能不能帮到你。”

刘先生远在甘肃,奔波到深圳也要一笔不少的路费。说完后,侯新亮让刘先生把相关信息发过来。他所说的“盯”,其实是时不时到工地上找工头唠唠。工地上实行承包制,工头也没拿到项目资金,刘先生的工资发放一时被搁置。“你不能再拖了,我接手都两个月了。”侯新亮去得多了,工头也觉得不好意思,便向领导打电话催促。今年6月底,刘先生被拖欠的工资终于要了回来。

拿回欠薪的刘先生喜出望外,拿起手机给侯新亮猛打电话,说要转钱给他。侯新亮谢绝了,说:“你别转了,这是我应该做的。”在驻香港部队时,侯新亮就养成了一个习惯,干事认真、不敷衍。如今,这一习惯一直践行在小小的社区工作中。当然,他践行的作风,还有不怕苦、不怕累。

从军14年的侯新亮毕业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来到驻香港部队的4年里,侯新亮不是在训练场,就是在宿舍,一年才能回一次家。来到荷坳派出所后,侯新亮的工作模式换了,通宵办案已经司空见惯,忙起来水都没时间喝。他说,这些辛苦和在部队也没什么两样,既然接手了这份工作,就要干好。

每次处理警情,侯新亮都会把电话或微信留给当事人,方便当事人能随时找到他,也方便后续跟进。家住坳背社区的小林因先天性精神疾病,有段时间没事总打110报警电话,占用有限的警力资源。侯新亮了解情况后也有点头疼,就把自己的手机号码给了他,告诉他“我是警察”,有什么事都可以打他电话。有一两个月,小林几乎每天定时给侯新亮打四五个电话,早上一个,中午一个,吃饭的时候一个,睡觉时再来一个……每次吃饭、睡觉,侯新亮耳边总少不了小林的问候:“侯警官,有没有吃饭啊?你休息了吗?……”

侯新亮也不觉得烦。经过两个月的疏导,小林打的电话越来越少,甚至不打了。

吴畏志

坚守处警台精耕责任田

7月19日晚的深圳市公安局罗湖分局指挥中心,说话声、电话铃声、对讲机的声音此起彼伏。一块电脑屏幕前,民警吴畏志紧盯各类警情。市公安局将警情下发后,吴畏志再将警情分发到相应的派出所,并及时下达指令,协调相关警种、部门帮助报警人解决实际困难,随后再追踪跟进。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指挥中心发生。24小时运作,也导致吴畏志常常在深夜坚守岗位,和正常作息脱了节。虽然家离单位只有3公里,但吴畏志常常因为值班回不去家。

1995年,吴畏志参军入伍,度过了整整20年的军旅生涯。20年来,吴畏志在原深圳经济特区检查站历任排长、中队长、教导员等职务,最主要的工作便是对进入深圳原特区内的车辆、人员进行检查。在部队时,吴畏志的作息一般是6点多起床,然后出早操,上午训练,中午休息,下午锻炼,晚上队务会开完后10点熄灯准时睡觉。

刚来到深圳警队时,吴畏志原先在部队模式固定化的规律作息全部被打乱了,转而是可能几天几夜连续作战的抓人、做笔录等办案经历。在东湖派出所案件办理队,吴畏志带队负责在一个赌博窝点附近蹲守,因位置偏僻,车子开不进去,吴畏志只能在旁边的小店、餐厅等角落摸排。他带了12名警力,一守就是两天两夜,最终成功将赌博窝点打掉。在罗湖公安分局调证队时,吴畏志为侦破电信网络诈骗案,在全国各地的银行奔波调取涉案嫌疑人的银行流水,最长的一次出差是疫情前的一次。当时坐着高铁,吴畏志一天切换四个城市,出差22天跑了60多个城市。

“虽然作息不规律,工作也很辛苦,但我不后悔,既然来了,就把这条路走好,干一行,爱一行。”吴畏志说。刚来到罗湖公安分局指挥中心时,吴畏志首先要做的就是识别警情位置,做到精准派警。他坦言,熟练摸清警情位置,需要约半年时间。为此,他一方面请教老同志,一方面拿着地图学。现在,只要听到警情的报警位置,吴畏志一听就知道是哪个派出所管辖。

7月19日晚,吴畏志接到一起报警。一位母亲称,12岁的女儿因为暑假报兴趣班和学习安排的问题,与家长发生争执,深夜11点离家出走,电话手表也没带,一家人非常担心。吴畏志立即指令翠竹派出所安排警力全力展开查找,同时协调社区发动小女孩的老师、同学共同寻找。好在女孩身穿白色衬衫和校裤,扎着马尾,特征较明显,查找警力拿着女孩的照片,最终于次日凌晨3时许在小区附近找到小女孩。

王伟强

“熔炉”锻炼意志转业再添荣光

7月14日17时许,光明区光侨路某园区外发生一场车祸。一辆货车停在中间车道卸货,其左侧的货车右转进入园区时视线受阻,和右侧走机动车道的电单车发生碰撞,导致电单车上的一对夫妻受伤。深圳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光明大队机训中队民警王伟强接到报警后立即赶到事故现场。

7月中旬的深圳,掀起一轮高温“烤验”。赶到事故现场时,王伟强热得直冒汗,立即上前了解夫妇俩的伤情,并将他们送上救护车。随后,王伟强又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只见他拿着一卷尺子,分别量了三条车道的宽度以及车辆痕迹,并将标识标牌等现场所见全部记录在案。王伟强说,这些都是为后续的事故责任认定做准备。

车辆碰撞痕迹、人体损伤部位、地面散落物体、地面痕迹、道路状况、标识标牌……王伟强以绘图和现场笔录的形式,将这些内容全部记录在册。带着肇事者谭某回到光明交警大队作进一步处理时,王伟强摘下了处警期间一直戴着的口罩。他脸上被口罩遮挡的部分,露出相对白净的皮肤,脸的上、下两部分“黑白分明”。王伟强说,为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每次出警、巡逻都要把口罩戴上。长时间的风吹日晒,口罩给脸部留下了白色的印子。

高温和烈日,在王伟强看来都不算困难。

2008年,刚走进军营的王伟强上的第一课就是吃苦。“那时候的日常训练,从早上6点钟一睁眼就开始了。平时除了吃饭和休息的时间,其他时间都在训练,直到晚上10点钟熄灯。”王伟强说。

2010年5月,王伟强在参与协助广西警方抓捕命案逃犯的行动中,服从命令、胆大心细,很快查出逃犯逃跑线路的蛛丝马迹,进而准确找到逃犯的藏匿地点,并运用自身过硬的军事素质将逃犯制服。因此,王伟强荣立个人二等功。

2020年底,王伟强从武警部队广西壮族自治区总队转业成为一名深圳交警,并把在军队的良好作风传承到警队中。刚到交警大队时,王伟强对绘图和现场笔录的内容也有些摸不着头脑,经过七八个月系统的学习,王伟强便独自上路出警。

在转业后的一年多时间里,王伟强再获个人三等功,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

“部队是一座‘大熔炉’,进去一身铁,出来满身钢,是个培养人和重塑人格的地方。12年的从军经历成为一种激励我锐意进取、勇往直前、再添荣光的力量,让我受用一生。”王伟强说。

来源:深圳特区报 记者 戚金城 边夏 谢燕 编辑 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