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杨洪祥:深圳最早的建设原貌是怎样的?这位元老级见证者用600张照片记录下来

  • 来源:深圳晚报
  • 时间:2022-12-05 10:57

罗湖家园网讯:罗湖是有着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区,流传着很多老兵故事,这些故事闪耀着宝贵的精神财富——爱党爱国、艰苦奋斗、舍生忘死、敢于胜利、开拓创新......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铭记历史的同时开创未来,深圳市罗湖区退役军人事务局、罗湖区退役军人服务中心出品了人物故事特别栏目《罗湖红色荣光》,邀请了抗美援朝老战士沈兆兰,战斗英雄陈武贤、战地救护模范廖其定,基建工程兵杨洪祥和新时代退役军人李竞分别讲述他们的动人故事。

杨洪祥,1961年出生于云南大理,1978年入伍,基建工程兵00319部队师政治部(31支队)原专职新闻报道员。1982年,背着记录和报道基建工程兵建设经济特区的重要任务,他来到深圳罗湖,连续三年深入建设一线,拍摄了600多张照片,发表了300多篇通讯稿件和报告文学,将深圳最早的建设原貌定格。

杨洪祥于1983年转业,先后任职深圳市建设集团、《深圳青年》杂志等,2003年投身房地产和绿色建筑事业,现为前海引绿科技(深圳)有限公司董事长、深圳市房地产业协会副会长、深圳红树林第二届湿地保护基金会理事、深圳市水域搜救志愿者协会发起人兼顾问。曾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报刊工作者”,从事绿色建筑的工作成果被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授予“2017年度全国绿色建筑创新一等奖”。

今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看这位深圳建设记录者的故事,听他说说那时的深圳。

我算是半路出家的新闻报道员,1978年,我从云南大力入伍,到原基建工程兵00312部队入伍当兵,两年后我被上级部门选派到00319部队(31支队)政治部担任专职新闻报道员,原本我是学习瓦工的,后来因为喜欢画黑板报,便逐渐成为从团到师政治部的专职新闻报道员。

1982年11月,我带着一部价值148元、一次只能拍12张照片的海鸥牌相机和一部一次只能拍36张黑白照片的135相机,经过三天两夜的路程,来到了久闻大名的深圳。当时我是带着任务来的,主要负责记录和报道基建工程兵参与建设经济特区的人和事。

我在罗湖火车站下了车,下车我便拿起了相机,拍下深圳的第一张照片——罗湖火车站和罗湖桥。从那以后,我便骑着一辆永久牌的自行车,穿梭在深圳和罗湖的每一个基建工程兵奋斗的地方,拍照、写稿,用镜头见证了“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

1982年,我刚到罗湖的时候,国贸那块地方还是一片平地,在平地上挖出大厦的地基。特别1983年之后,国贸开始建设了,天天往高处生长,我就经常往那边跑。

那时候,国贸周边全是泥泞土路,风一吹,尘土四处飘扬,都让人睁不开眼睛,常常能看到工人们推着板车,在小土路上穿梭着运送建筑材料,施工现场繁忙异常。

深圳建设的速度真的很快,那段时间,每当回去整理照片都会发现,国贸大厦和周边的大楼又有了新的高度。

那时,我已经清晰地感受到,这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我的相机定格的瞬间,是在一张白纸上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每次想到这里,我便有了使命感,对这份工作充满了激情和敬意,不断地按下快门,想尽可能多地拍摄照片,多留下些历史的印迹和瞬间。

原为一片荒地的深圳大剧院、原本是部分供港生鲜转运外贸的货站的地王大厦原址,还有众多拓荒牛——基建工程兵忙碌的身影……这些统统都被我拍摄了下来。

当时,基建工程兵居住的环境真的是很简陋,他们驻地就在这些工地上,用竹叶和竹竿搭建的简陋工棚,夏天蚊虫叮咬,冬天四面透风。大家笑称这房子是“竹园宾馆”。

这个“竹园宾馆”不牢固,在1983年9月9日的特大台风的时候,被“一扫清光”。房子上的竹叶垫层一扫而光,只剩下了光秃秃的竹竿,大家的日用品都被吹走了,被子衣服打湿了。台风过后的基建工程兵部队的天顶“家园”也被我拍了下来了。

现在回想起来,基建工程现场处处都是难题,但没有一个退役的老兵有怨言,每天天亮拿起工具就开干。从1982年到1986年这四年期间,我拍了600多张新闻纪实图片,记录了罗湖和深圳的发展变迁,记录了第一代特区建设者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特别能战斗的拓荒牛精神风貌。

深圳就是这样,用“杀出一条血路”的大无畏的精神气魄,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奋斗姿态和闻鸡起舞、日夜兼程的精神状态,一砖一瓦建设起来的。

现在,每次路过罗湖的地王大厦、京基100、国贸大厦,或是在布吉河(罗湖段)岸边散步时,只要有机会我总是会驻足停留,观察一下,回味时光的足印和这座传奇城市的细节和美丽。

当年的退役军人忙碌奔波的场景,早已被眼前繁华干净的街道和到处充满活力生机的景象所替代,但是,我永远会不会忘记这片土地最初的模样。记得那一幕幕令人动容的建设场景,基建工程兵和所有特区建设者艰苦奋斗、不怕困难,拓荒牛的精神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和传承。我现在还喜欢摄影,还会不时拿起相机到处拍照,拍下罗湖和深圳越来越精彩的瞬间,记录深圳四十多年的辉煌和成就。

如今我已经年过花甲,可我还是觉得自己和已过“不惑之年”的深圳经济特区一样,依然年轻、充满青春和活力,充满自信。

我很自豪,深圳走出了一条科学发展的新路,正走在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道路上,我愿意继续做深圳发展中、建设中的一颗小石子,和千千万万的特区建设者和退役的基建工程兵战友们一起,不忘初心,重新出发,铺在深圳建设的道路上!深圳加油!罗湖加油!谢谢大家!

来源:深圳晚报 记者 易芬 见习记者 黄馨莹 编辑 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