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非凡十年·罗湖答卷②|幸福有托付 优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

  • 来源:深圳新闻网
  • 时间:2022-11-04 17:49

读特客户端·深圳新闻网2022年11月4日讯(记者 李慧)到了中午饭点,沿着熟悉的街巷,86岁的马阿姨慢慢悠悠地走了三四分钟,来到社区的长者食堂,尽管已过耄耋之年,但对于独居的她来说,这已然成为她每天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片段,“很方便,不用买菜、洗菜、切菜,也不用担心吃多吃少,家门口这个食堂把每天的饭菜都张罗好了。”马阿姨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近年来,随着罗湖区一项项惠民举措接连出台,一件件民生实事落地生根,让老有所养有保障、更完善,让养老服务有品质、有温度。

需求旺盛

社区养老服务升级趋势明显

15分钟养老服务圈,“圈”出老年幸福感

以家为圆心,15分钟社区生活圈内,丰富的养老服务设施资源也丰富着周阿姨的日常生活。

养老服务,重要的是用心,考验的是细节。罗湖区致力打造社区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一方面在全区10个街道规划建设“长者服务中心”,并将其打造成为集日间照料、护理托养等服务的综合型为老服务设施。另一方面,推进社区党群一体化建设,将“渔邨模式”复制推广至水贝、金岭、金鹏等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水贝社区长者服务站已于2021年建成运营。

目前,罗湖区每个街道基本上都有一个长者饭堂,为社区长者提供周一到周五的午餐,每顿严格按照四菜一汤的标准。周阿姨每天来打卡的地方便是鹿丹村长者服务站,里面包含长者食堂和长者服务中心。

5元钱两荤两素一汤,守护辖区老年人舌尖上的幸福。根据《罗湖区长者助餐服务的工作方案》,户籍年龄在60周岁以上特困人员、低保对象及低保边缘人员等在长者饭堂用餐,可享受每餐上限15元的餐补。鹿丹村长者饭堂从2021年10月正式运营。“由于该社区老龄化较明显,因此老年人的供餐需求也较大。每天中餐基本是四菜一汤,荤素搭配,晚餐则提供较简单的包子、馒头、馅饼之类的。”桂园街道鹿丹村社区长者服务站主任李娜介绍道。

建立老龄大学、图书馆开设老年阅览专区、体育场馆配建老年人活动健身区域……在布局长者服务站、党群服务中心、社康中心、体育场馆等公共设施上,罗湖采取更科学的方式,构筑为老服务联动机制。

沿着长者食堂走进去,内设除了用餐区以外,还有心理咨询室、理疗区、多功能活动区等。“我们这里,除了供餐,还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以及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方面的服务,如果老人亲属都去上班了,可以把老人日托到我们这里来,我们可以为他们提供按摩理疗,也会为他们定期修脚、剪指甲等。”李娜说。

马阿姨也是经常参与社区长者活动的成员之一,每次参加完活动,她还会将照片分享给家人和朋友。“由于体能有限,哪怕是参与手工活动我都很开心。”她说道。

为提升老人的生活质量,罗湖率先进行“医养结合”的探索,将“医疗”和“养老”需求结合在一起。实现社区医养结合的显著标志就是社康中心与日间照料中心“联姻”。在鹿丹村长者食堂后面便是小区的社康中心,每年社康中心都会定期为老人提供免费体检。目前,罗湖已有90%的日间照料中心与附近社康中心合作,利用技术和设备优势,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提供便捷的医疗康复服务,对现有养老资源进行优化和补充,实现了“家中有医”。

供给优化

不断创新养老方式

完善基础设施,丰富服务内容,优化养老环境

老年人需求在哪里,服务供给就跟到哪里。

近年来,罗湖不断创新养老方式,在完善软硬件基础设施、丰富服务供给内容、优化养老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愿景渐渐成为现实。

激发养老机构专业服务辐射效应。2021年,罗湖推动区社会福利中心转型改革,更名为区民政事务中心,在强化公益服务属性的同时,发挥公办养老机构辐射带动作用,拓展失智照护、安宁疗养、业务指导等多样化职能。同时,罗湖支持区级养老机构部分服务功能向社区开放,辐射带动周边社区、小区养老服务,如长者用餐、心理咨询等服务。目前罗湖区长寿人颐养院、宝丰苑健康护老中心已挂牌成立街道长者服务中心,黄贝岭颐养院已挂牌成立社区长者服务站。

着力发挥市场主体作用。近年来,罗湖引入优质社会资源,推动区民政事务中心PPP模式运营,全面提升养老服务水平。同时借助股份公司在场地、资金等方面的资源优势,结合罗湖医院集团在医疗护理领域专业能力,成功打造了罗湖医养结合社区样板“黄贝岭养护中心模式”,探索了一条由社会力量和专业运营团队有机耦合的医养结合新路径;通过政企合作引入国寿健康产业投资有限公司优质的养老服务运营资源,建成首个养老领域PPP模式建设运营的重点民生项目——“宝丰苑PPP项目”,新增140张养老床位。下一步,罗湖将继续通过“PPP”、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等模式,发挥社会资本在资金和专业为老服务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丰富养老服务供给,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质量。

提升家庭基本照护能力。罗湖采取政府补贴的方式,为符合条件的老人家庭提供建筑硬件改造、家居家装改造、辅助器具适配、智能化产品适配共4大类39项改造,改善老人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两年共计完成379户改造;免费为65岁及以上老人居家住所安装防跌倒扶手、赠送防滑垫和小夜灯,目前累计安装1000余户;开展家庭护老者培训,提升家庭护老者的基本照护能力,累计完成2000余人。

老有所安,智慧养老托起稳稳的幸福。罗湖积极探索构建街道-社区-小区-家庭“四级养老服务网络”,发挥医养融合优势,推动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融合发展,不断提升辖区养老服务品质。

今年,罗湖还将搭建罗湖区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展示养老政策、设施地图、服务清单、最新活动,为长者提供一站式、全方位的养老信息和“点菜式”便捷服务。在居家养老上,全市率先推出“智慧用水监测”项目,通过用水情况实时监测、异常报警等手段,守护孤寡、独居老人安全。目前项目已在全区推广并实现了预警服务的推送,今年将逐步把全区户籍孤寡老人纳入守护范围。

此外,罗湖在黄贝街道、南湖街道试点为196位独居老人配备智能手环,支持智能呼援功能建立一人一档,及时为有需要老人提供帮扶。东晓街道为100位独居、空巢、失能和高龄老人配备智能手机,实现定位、一键呼叫、支付和出示行程码等功能。

质量更高

让养老服务“触手可及”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颐养”

如何应对老龄化?罗湖用实践行动证明,做好养老服务是关键。

针对辖区老年人口基数大,以及土地资源匮乏,配建大型养老服务设施难等痛点难点,罗湖扎实做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让养老服务更加“触手可及”。

近年来,罗湖区坚决贯彻落实《深圳市经济特区养老服务条例》,按照深圳市构建高水平“1336”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立足辖区实际,着力构建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为出发点,提升辖区老年人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目前,辖区共建成养老机构5家、街道长者服务中心3家、社区长者服务站18家、日间照料中心2家、长者食堂20家、居家养老定点服务机构9家、星光老年之家91个,小区长者服务点9个,养老床位1466张。2025年底前将实现街道长者服务中心、老龄化社区长者服务站全覆盖。

典型案例

养老、宠老新样式

让“养老不离村、看病不离床” 

2019年10月24日,黄贝岭颐养院正式开业。黄贝岭颐养院致力打造最幸福养老院,其中一大特色是将颐养院设立在家门口,成为大家向往的养老、宠老新模式。

走进黄贝岭颐养院,笑声阵阵。11层颐养院大楼,总面积5500平方米,里面社区健康、养老、居家上门服务无缝结合,真正做到让老人“养老不离村、看病不离床”。细看其中的楼层分布,有社康服务中心、空中花园、康复室等,配套设施齐全先进,有全自动医疗护理床、无障碍洗手间、全自动洗澡机等。

这是一个有146个床位的社区养老院,坐落于具有650年历史的黄贝岭村腹地,每天早饭后,老人都会来到院子里或者活动室,在护理员的帮助指导下进行适量运动。下午,颐养院偶尔还会组织老人开展唱歌、看电影、生日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一家体现“医养融合”理念的专业养老服务机构,颐养院还为老人们提供专业的“医、护、康、养”全链条养老服务。

在“医”方面,颐养院在一楼配备社康中心,由罗湖医院集团医护人员为院内老人提供医疗健康服务满足老人的基本医疗需求,同时社康为入住老人建立档案并据此进行慢性病、心理、跌倒风险评估,通过信息系统实施个性化管理服务。

在“护”方面,颐养院通过专业医疗力量加持,强化院内护士的医疗护理能力,整合医疗、康复、护理、心理的需求,进行整合式照护。

在“康”方面,颐养院引入康复理疗服务,推动老人日常康复锻炼,减缓身体机能的衰退速度。在院内为老人提供OT和PT治疗,减缓身体疼痛,保全日常生活能力。

在“养”方面,颐养院分为四大服务模式:包括居家养老、日间照料、短期托养、长期照料;提供专业护理技能培养支持的同时,结合颐养院本土护理力量,进一步提升护理服务质量,让院内外老人享有更舒适的生活。颐养院可提供老年人综合评估、居家护理指导、居家护理、家政、福祉用具租赁、助浴、福祉车等服务。

守护夕阳红,提高老年群体生活福祉。如今,多元化的养老服务,收获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的幸福安康。奋进新征程,罗湖将打造具有辖区特色的高密度城区养老新模式,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可持续和创新型发展,让“老有所养”幸福底色更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