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九铁路,东门繁华的“密码”丨东门原来这样红③
- 来源:南方日报
- 时间:2022-10-28 09:20
罗湖家园网讯:说到对东门的影响最大、最长久的事物,首推铁路。
1911年10月15日,广九铁路举行了正式的开通仪式。那天起,这条路的走向、位置就是这样,从来没变过。
它不仅是东门最“古老”的事物之一,与东门的繁荣休戚相关,更是南中国的经济大动脉。
缘起
铁路与中国的“时差”是多少年?
世界第一条铁路出现在英国。1825年9月27日,英国制造的世界第一条铁路斯托克顿达林顿铁路正式通车。到1860年,30多年时间里,英国的铁路线已经延长到30300多公里,平均每年修800多公里。
从那时起,铁路在世界各国兴建起来。
1865年英商在北京宣武门外修建了一条长约0.5公里的展览铁路,宣传铁路的好处,但遭到清政府的拒绝。这应该是中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第一次见到铁路。又过了十年,1876年,英国怡和洋行修建了吴淞铁路,全长14.5公里。这条铁路经营了一年多时间,就被清政府赎回拆除了。
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的第一条铁路是詹天佑设计的京张铁路,1905年开工,1909年建成通车,全长200公里。
在广东,京张铁路之前,从广州到三水的广三铁路,1901年开工,1903年10月竣工通车。这是美国合兴公司投资兴建的。
可以说,广九铁路从动议到动工、峻工,与京张铁路基本是同步的,诞生于中国的第一代铁路修建热潮。
当时的广东,动议最多的是广州到武汉的粤汉铁路(这条铁路最后是1936年建成通车)。这条路最后与广九铁路联通,在1937年抗战时,承担了中国的主要运输功能。
回到广九铁路。
英国于1842年获得香港岛后就宣布香港为自由港,着手逐步将香港建为东方的自由贸易枢纽。太平天国起义、广东洪兵起义等社会动荡,使大量华南商人进入香港避乱,香港人口急速增长;与此同时,香港也开始成为亚洲的重要货物转口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粤、港两地的人口、货物运输需求越趋频繁。
修建连通粤港两地的铁路,提上了港英与清政府的议事日程。
李鸿章、盛宣怀、唐绍仪、詹天佑等晚清的名人,都与广九铁路有过直接的关系,这些人都是“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清光绪十六年(1890年)末,时任广东候补知府易学灏奏请两广总督李瀚章,计划以凑集商股方式,就是集资,修建省城广州至香港九龙半岛的铁路,加强两地的交通联系。
李瀚章是李鸿章的哥哥,对于广九铁路的兴建,兄弟二人一直是推动力量。
修铁路的主要的挑战,一是时机,一是资金。
1898年6月9日,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英国强租九龙司以北,深圳河以南,包括香港外围海面和海岛的土地和水域,称为“新界”,租期99年。这份条约明文约定,“将来中国建造铁路至九龙英国管辖之界,临时商办”。
有约在手,英国加紧催建铁路,1899年3月28日,中英签订了《九广铁路草合同》,中方的签约代表是盛宣怀。
根据《承办铁路合同》和《九广铁路草合同》,广九铁路计划修筑121英里,中间以深圳罗湖桥为界,分为英、华两段。其中英段铁路长22英里,由英国政府负责修建,资金由英国政府在香港发行公债筹集;华段铁路长度为89英里,由清政府负责修建。
1906年,广九铁路英段正式动工,对于清政府而言,华段此时却动不了工。清政府无力承担高昂的铁路修筑费用。在经过多轮谈判之后,1907年3月7日,外务部侍郎唐绍仪与中英银公司签订正式的《广九铁路借款合同》,规定借款150万英镑,这笔钱规定只能用于建造广九铁路。
这个借款合同的附加条件是这样的:九四扣款(借款150万,实际到账141万),年息五厘(5%),期限为三十年,以路产和营业收入作抵押,行车事务由华人总办主持,重金聘用参与建造铁路的英国技术人员(每人年薪3.5万英镑),中国不得另建一条铁路以夺本铁路的利益。
对于今天的深圳人,这个建设模式并不陌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解决方式,后来建深圳特区时,有许多这样的操作。广深高速、梧桐山隧道、盐田港码头…… )
1907年7月,广九铁路华段正式动工。
由于岭南地区多丘陵及多河流,因此修建工程面临着巨大挑战。英段铁路虽短,筑路费用却是当时世界筑路史上最昂贵的。为了把这条路修建到九龙半岛的最南端,当时的港督弥敦不惜花巨资在尖沙咀进行填海工程。
而华段的修筑也是困难重重。铁路全线共修建7座铁路桥,其中石厦桥、东莞桥、石龙桥都是相当复杂的工程,耗费资金、人力巨大。不过华段是由铁路专家詹天佑担任顾问,华段铁路仅用了4年时间,便建造完成。
其中,罗湖铁路桥由詹天佑设计。这条铁路桥中段,也是华段和英段的界限。2014年,这座铁桥被移至100米外,成为永久保存的文物。
1911年,广九铁路华段建设完毕。
10月15日,通车典礼仪式如期分段举行。港方辅政司在尖沙咀火车站主持通车典礼,然后从嘉宾门登上火车,直接开到深圳的罗湖。广州方面则从大沙头火车站乘坐第一列火车,开至深圳。然后,粤港双方官员步行至罗湖桥上,主持接轨典礼。
当晚,两段铁路路轨接通。第二天,广州的火车驶过罗湖桥直抵尖沙咀总站。而香港的火车,驶过罗湖桥开往广州大沙头总站。
相距不到一个月,出了两件大事
1911年,属于历史“大年”,深圳墟的大事不断。
刚刚通了火车,不到三周,另一件事又发生了。这就是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全国掀起了推翻清朝政府和封建帝制的浪潮,各省纷纷宣告独立。
1911年10月30日,同盟会会员王兴中起兵于龙华观澜墟。11月6日,新安县知县开城投降。这位县长,叫翁贻孙,是深圳的最后一位封建帝制的知县。
1911年11月23日,香港总督路戛德给英国国会议员哈考特(Harcourt)写了一封信,记录了深圳墟发生的一些事。
香港总督的信中说,驻防深圳的清军是湖南兵,但“湖南人被调去了惠州”——驻扎深圳的清军在11月3日接到通知,调防惠州,以至深圳的防务空虚。为什么清军会去调防惠州?当时的惠州,被陈炯明、邓铿带领的近万人的队伍包围了。这个包围的声势很大,呼应了全国各地风起云涌的革命形势,最终迫使驻守惠州的广东陆路提督秦炳直在11月9日献城投降,惠州城和平光复。
占领南头的第二天,11月7日,约四十名革命党占领了深圳站,缴走了海关和警察局枪械。11月10日,新安县知县逃至新界,“衣衫褴褛,沮丧而极怀疑惧,变成疯狂而被送进疯人院”。(同上,路嘎德信)
这样一个划时代的事件,在当时的深圳墟,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呢?
相关文献显示,王兴中率民军移驻深圳墟,墟内民众踊跃资助,“捐助军食六日”。从这个记载看得出,深圳墟是新安县起义民军驻地,亦为起义军提供了大量军需资助,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共和的重要转折。深圳墟的民众,向往共和新时代,抛弃了封建帝制。
为稳定局势,革命军派出40余人,担任深圳墟警察。香港《华字日报》有关深圳辛亥革命的报道称,11月7日,革命军占领深圳墟,要求民众在一周内剪掉辫子,同时升起民国军旗,降下清朝黄龙旗。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深圳墟经历了两件大事:封建帝制退场,广九铁路通车,都是影响深远的事件。1911年的事发“现场”,当时的人们会意识到接下来的巨变吗?我们可能永远无法知道了。
铁路带来的繁荣与新思想
从南头到大鹏,怎么走?
开车走北环或滨海大道,经过罗芳立交桥,上盐坝高速到葵涌出口,不超速,应该也不到一小时。
一个世纪以前呢?
从南头到大鹏,最省力的办法,是先坐马车或者轿子,到深圳湾,上船,沿着海岸线,借着风力向东而行,直到大鹏湾,上岸,再换马车或轿子,到大鹏所城。
耗时……两天?一个星期?
所以,当一辆蒸汽机车头带动一长列车厢,拉动许多的人与货物,从香港到广州,只需要4小时,这件事的神奇,可以想象。
广九铁路通车后,华段沿途几个站都迎来大发展时期。当时在宝安县段总共有深圳站、布吉站、李朗站和平湖站。火车站带来了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当时的深圳、布吉、平湖都热闹非凡。
铁路与深圳墟的“互相成全”,有个小细节。
开通的时候,只有深圳站。
这意味着,开通的5年以内,深圳墟站就设立了。
在本地人口中,这两个车站,一个叫“大站”,一个叫“小站”。
相距2公里的地方,设了两个车站。深圳墟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1917年5月9日,粤海道尹王典章到深圳墟巡察,当天的日记记载:“墟内商店240家,从前商业颇盛,自轮轨通行,各乡货物均由省港直接输运。产物以蚝豉为最佳,油糖、花生、菠萝、沙梨、萝卜、荔枝等亦出品之大宗云。”
王典章是学者吴宓的姨父,他的日记,给当时的东门、当时的深圳,留下了珍贵的一手资料。
深圳民俗研究者廖虹雷先生在《老墟老街老井》这篇文章里,列出了200多家东门的商行字号名称,证明深圳墟南来北往的物资和客流空前繁忙。日用百货、酒家旅馆之外,还有戏院、书店、相馆、金铺,甚至汽车、电厂电灯房等,可以想象当时的一派热闹繁荣景象。
作为广九铁路华段最后一站的深圳站所在地,深圳墟也成为了当时对外交流的桥头堡。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深圳墟通往南头的宝(安)太(平)路,通往龙华的晒布路,通往淡水的沙湾路,通往香港的文锦渡路等相继建成。深圳形成铁路、公路及船运码头的水陆交通网络,南来北往的物资与客流空前繁忙,各行各业应运而生。
这段时间,深圳墟有大小商行数百家,遍布大街小巷。深圳墟兴旺一时,自然也吸引不少香港人“投深圳墟”了。在经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后,深圳镇渐渐超越了县城南头,成为宝安县最繁华的地方。
不仅市场兴旺热闹,墟市上南来北往的人形形色色。许多店铺的主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支持者、追随者。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宝安县委开辟了一条从香港到广州的秘密交通线,这条隐蔽的红色交通线成为广东地下党的生命线。当物资、经济短缺的时候,大来金铺的少东家蔡子襄毅然站了出来,用自己的家产为党组织提供经济支持,
大来金铺成了深圳墟党的秘密接济点。1931年12月,由于叛徒的出卖,大来金铺联络点暴露,包括蔡子襄在内的十余位党员干部被捕。1932年正月初六,蔡子襄在广州慷慨就义,年仅26岁。
这位金铺少东家,19岁就加入了党组织,26岁献出生命。为了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这样忧国忧民的爱国者,在东门绝不是个案。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吕冰冰 编辑 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