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先行示范向未来|悠悠碧水 润泽鹏城

  • 来源:南方日报
  • 时间:2022-10-25 16:17

罗湖家园网讯:深圳,依水而建,因水而兴,因水而荣。水,早已嵌入了这座城市的灵魂。

这里不仅有浩瀚的大海和丰富的海岸线资源,还有数十条大大小小的河流穿城而过。水生业兴,潺潺清水流进了千家万户,润泽百姓心田;水清岸绿,条条干渠通向了林间山头,雕琢秀美江山。

探寻绿水青山背后,是深圳十年系统治水、长效护水和高效节水的决心与恒心。

拥抱绿水青山之后,深圳又会如何用活水资源、做强水经济?

南海之滨春潮涌动,东江之水滚滚而来。

2022年1月20日上午,伴随按键启动,深圳市东江水源工程盐田泵站正式通水运行。清澈的东江水源源不断流向盐田港水厂,流入盐田片区千家万户。盐田支线进一步增强了东江水源工程服务全市的能力,也筑牢了坚实的水资源保障支撑。

曾几何时,水从哪里来?到哪里寻水?如何为快速奔跑发展的经济特区“解渴”,成为突围之困。深圳的水库如同一个等待装水的大水缸,如果水源无着落,水缸就只能空着。

为此,深圳用了十年时间,通过水资源配置格局持续优化,稳步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在这其中,东江水源工程是水务事业蓬勃发展的不可抹去一个时代印记。

东起惠州、西至深圳市宝安区的东江水源工程,以“长藤结瓜”的形式横穿深惠两地。河水一路欢歌奔腾向前,为深圳安全供水超100亿立方米,年供水量约占全市外引水量的40%,被深圳市民誉为“生命线工程”。

十年过去,还有盐田支线、铁长一期工程的建设,以及公明、清林径“两大水缸”、铜锣径等水库扩建工程完工,让深圳市民用足水、喝好水。目前,深圳现有29座饮用水源水库,兴利库容达到6.66亿立方米。

深圳市民的“饮水”之变,还体现在供水品质上,其中包括推进水厂、管网和二次供水等全过程改造提升与水质监管。

条条水管纵横交错,汩汩清泉由此流进了千家万户。

知水懂水,方能治水兴水。奏响“兴水曲”的关键是知水懂水,既知水之利,也知水之害。

大雨滂沱,台风肆虐。2018年9月,超强台风“山竹”正面袭击深圳。全市有151个自动气象站记录到10级以上阵风,74个站记录到12级以上阵风,全市平均雨量达187.2毫米。即使在这种恶劣的气候条件下,深圳也没有出现任何一例因灾死亡。

细看深圳这十年来防洪排涝工程的建设,是在不断提高“防”的路上,形成了以水库、河道、滞洪区、海堤、泵站、水闸、管渠等设施为主体的防洪潮治涝工程体系,才能经受住超强台风“天鸽”“山竹”等极端天气的考验。

2022年9月9日,深圳东部海堤重建工程(三期)官湖东段海堤向市民试开放,全市海堤总长达到了144.3公里(不含盐田港区海堤)。错落有致的绿化、山海一体的景观,让海堤兼顾旅游观赏、防潮安全、自然保育的功能。

曾经水患严重的深圳河,也在一、二、三期工程的基础上,顺利完成了第四期治理工程,防洪标准由治理前的5年一遇提高到50年一遇,并建设生态护岸,通过植被栽植进行堤岸覆绿,实施水土保持,减少对下游河道泥沙输入,减缓下游河道防洪压力,为深圳和香港带来了崭新的界河,也为深港两地合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和宝贵的经验。

懂水之患,即能懂水之治。

深圳是一个产业、经济、人口大市,但也是资源、环境容量小市。面对重污染负荷,深圳决心向水污染全面宣战,举全市之力,超常规推进治水,明确提出“一切工程为治水让路”。

水污染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核心在管网。为此,深圳把水污染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头号民生工程强力推进,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建立市、区、街道、社区四级河湖长体系,在“十三五”期间新建污水管网6460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80万吨/日,较“十二五”期末总能力又增长58.4%。

在深圳河治理中处处可见水务人“联合作战”的身影。因黑臭被称为“深圳脸上一道疤”的茅洲河,经过4年多的时间、1500多个日夜的系统治理,摇身变成了一幅秀水荡漾、鱼翔浅底的画卷。

深圳159个黑臭水体、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部实现不黑不臭,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并成为国家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

如何围绕一河清水做文章,造福一方百姓?深圳河岸处处有惊喜:

在福田,新洲红树碧道打造该区首条都市型碧道,新洲河两岸成为一个绿意盎然的线性公园和一条亲水乐水的健康步道;

在罗湖,“深圳荷水文化基地”使洪湖水质净化厂、洪湖公园、科普展厅及展示廊道实现上下联动,成为一个有主题、有文化、有体验的综合性城市公共空间;

在南山,大沙河生态长廊成为“让河流回归生活”的典范,被誉为“深圳塞纳河”;

在宝安,深圳市水上运动训练中心落户茅洲河,停办多年的龙舟赛重新开赛;

在龙岗,甘坑河自南向北横跨甘坑小镇中心,它从黑臭水体华丽转身成为了向人们展示客家文化,以及低碳城市和海绵城市理念的健康河流;

……

一大批河流的重生蝶变让生态效益转化为生产力,仅茅洲河流域综合治理就释放出15平方公里土地,带动城市空间功能优化和经济结构重塑。

生态兴,则文明兴。青山绿水和文化脉络间的这片土地充满着活力。

过去十年,深圳建成梅林水情教育基地、水土保持示范园、茅洲河展示馆、东江水情教育展览馆、龙华区生态文明展览馆等一系列水文化教育基地;全市以“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为愿景,建成了“碧绿相连、水城相融”的碧道网络,累计建成碧道522公里。

以生态优化推动产业优化,深圳仍在持续发力。十年时间,深圳引进了中电建生态环境集团,组建了深圳环境水务集团,孕育培养了中国水务、深圳水规院、深水海纳、清研环境、中节能铁汉等上市公司,深圳环水投资、深水咨询、广汇源环境水务等进入深圳企业500强,华为、万科、特区建工等行业龙头深度参与到治水工作中,为水务事业注入勃勃生机。

蜿蜒的水道、优良的水质不仅为城市带来缤纷美景,更为群众美好生活带来诗意与远方。如今,深圳河畅水清、岸绿景美,湿地汇锦、白鹭成群,在水安全、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文化、水经济“六水共治”的基础上不断丰富“水文章”内涵。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黄思华 摄影 朱洪波 编辑 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