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学位建设跑出“加速度”教师队伍如何保量又保质

  • 来源:南方日报
  • 时间:2022-09-14 11:20

罗湖家园网讯:今年秋季新学期,深圳多了一批新学校。数据显示,截至9月,深圳新改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共计75所,新增学位10.74万个。同时,今年秋季深圳新开办公办普高18所,新增公办普高学位4.3万个。

为化解人口规模增长带来的学位短缺问题,2020年底,深圳推出一系列举措,打响学位建设攻坚战,此后持续增大学位供给。按照计划,到2025年,深圳将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74万个,新增幼儿园学位14.5万个,加上此前规划新建公办高中阶段学位9.7万个,深圳将新增基础教育学位近百万个。

超常规学位攻坚的背后,是深圳力补短板并未雨绸缪高位谋划的决心和魄力,更是深圳加快打造民生幸福标杆、提升先行示范区教育基础的迫切需求与必然选择。但大量新学校“开门迎新”,教师从何而来?又如何保证教师质量,实现“办一所,优一所”?这是不少人的疑问,也是留给深圳教育部门的考验。

深圳增加学位供给,今年已新改扩建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和幼儿园75所。

学位高供给带来教师高需求

与不少地区生源下降、学校数量减少趋势不同,深圳在一线城市中人口流入增速最快,近年来每年人口净流入达40万—50万人,常住人口出生率维持在15‰的高位。

虽然近几年深圳学位建设力度空前,但高供给仍难以满足入学高需求。

权威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深圳中小学及幼儿园在校生人数达到了216万,该数据已超上海、北京,仅比广州少两三万,按深圳城市发展和人口增速预估,深圳将很快成为全国基础教育规模最大的城市。

为化解人口规模增长带来的学位短缺问题,近些年深圳举全市之力,各部门联合、专班推进、特事特办,持续增大基础学位供给,学位建设跑出“加速度”。随着近百万个学位陆续“落地”,预计到2025年深圳能有效缓解学位供需矛盾。

几年之内建成这么多学校,办学质量怎么保证?

“哪里有名师,哪里才会有名校,教师水平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在2020年底举行的加快学位建设相关发布会上,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5年是深圳学校建设的高峰期,预计要新增教师五六万,深圳教育队伍欢迎全国乃至全球优秀人才加入。

让优秀教师“选得准、进得来”

近年来,深圳教师招聘需求量大,竞争也激烈。

数据显示,今年5月,全市共招聘教师817名,共23601人报名,约29人竞争一个岗位,平均录取比约3.5%;去年8月,全市共招聘教师1028名,共30202人报名,约29人竞争一个岗位,平均录取比约3.4%。2022年、2021年,约4%的岗位招录比超过100∶1,其中2022年岗位最高招录比为399∶1,2021年为362∶1。

从报考地区热度看,除原关内地区外,龙岗、龙华、光明近几年报考热度都较高。面向应届毕业生的招聘,竞争也较为激烈。如2021年下半年,龙岗区开展4批次面向应届毕业生的赴外公开招聘教师考试,拟聘906名教师,报名11155人;2022年上半年开展3批次,拟聘913人,报名16889人。再如深圳市外国语学校今年招聘60名应届硕士毕业生,共有六七百人报名。

值得一提的是,不少国内外顶尖学校的高学历毕业生也踊跃加入深圳教育,侧面反映出深圳这座城市及深圳教育的魅力和吸引力。

为了让优秀教师“选得准、进得来”,深圳也想尽办法。

如福田区制定《创新教育引才实施规范》,形成一套规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构建良好的人才发展生态体系、推动教育事业高品质发展。同时,福田区在2021年秋季招聘中首次引入心理测评环节,科学、全面地了解应试者心理健康状态和职业适应能力,遴选出综合素质强、岗位匹配度高的应试者,把好人才“入口关”。

数据显示,2021年,福田区招聘的教师中,研究生以上学历占比达94%,创历史新高;双一流及部属师范院校毕业生占比达60%,泰晤士和QS世界排名前100海外高校毕业生占比达23%。

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一直以来,深圳都坚持“四有”好教师的标准,高质量引进中小学教育优秀人才。深圳公办中小学除招聘大批优秀的毕业生外,还通过社会公开招聘、选聘等方式,灵活引才,引进有教育经验的教师,优化深圳教师队伍结构,同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目前深圳市教师队伍整体呈现年轻化、学历高、职称高、素质好等特点。

让人才“干得好、留得住”

华南师范大学毕业生朱嘉宁今年6月正式加入深圳教师队伍,就职于宝安区海城小学。作为一名新手老师,她对未来充满期待但也有些担忧,不过这种担忧在开学前就烟消云散了。

今年8月,宝安区组织“雏鹰计划”新教师素养提升项目,邀请优秀教师、教研员开展15场专题讲座,内容涵盖发展路径、学科知识、技能分享、育人方法、家校互动等方方面面,帮助朱嘉宁等新手教师成功“上道”。

该项目面向宝安区公办中小学教龄为0至2年的新入职教师,项目周期为3年,包括理论研修、岗位实践等,还选出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学员的导师进行“传帮带”。

事实上,为了让人才“干得好、留得住”,深圳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措施。

如在罗湖区,新教师培训分为岗前、岗中和校级培训(成长跟踪)三部分。岗前培训着重教育政策法规、师德修养、教育理论、教学常规培训等;岗中培训主要分学科进行,培训教师教学能力与教研能力;校级培训采用“双导师制”,具备丰富教学经验的名师、骨干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以“二对一”结对子形式为新教师提供专门指导。为推动新教师高素质、专业化成长,罗湖还建立了“新手教师—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名师—学科专家”成长路径。

在南山区,不仅量身定制“梯级”培养计划,助力教师专业成长,还出台相关文件,全面规范和强化新入职教师培养,为每位新入职教师建立成长档案,实现“一校一案一人一策”,动态跟踪培养成效。此外,还坚持以研促学、以赛促长,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各类公开课及赛课,通过比赛提升专业技能,提升教学水平。

在盐田区,采取“理论+实践”“导师+学员”“学习+比赛”三段式培训,助力新教师成长。基于岗位差异,盐田还开展精准培训,从省、市名师中,选出经验丰富的教师作为学员的导师,指导学员一学年的跟岗学习,提升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能力。

在光明区,通过“筑梦”计划,为新教师专业成长做好顶层设计、搭建成长平台、提供专业支持。针对每年新入职教师中有不少来自非师范类院校的情况,深圳市教科院光明分院还特别开设非师范专业成长营,弥补非师范类新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上的不足。

在坪山区,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制三年成长计划,实效显著,不少教师入职两三年就荣获省市专业比赛大奖。

“未来几年深圳要新建多所学校,是引进教师的高峰期,热诚欢迎全国乃至全球优秀人才加入深圳教育队伍。”深圳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局也将以推进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出台《深圳市校长教师发展体系建设方案》,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营造选才、引才、育才、用才优良环境,推动优者从教、落实教者从优。

■声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卿素兰:

勿用一把尺子评价,给新教师成长空间

“新教师是很有创新能力的,在对他们的行为规范有高标准要求之外,在学校治理制度方面,学校应该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不要用一把尺子来评价老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博士卿素兰说。她认为,新时代建设一支专业化、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队伍,更加强调教师间的协作、教师共同体的发展、教育教学课题研讨方式的创新等,让每一位老师都有出彩的机会,让老师们真正享受职业成长。要实现该目标,管理者对教育的理解、宏观调控能力、教育发展的设计与规划等都至关重要。

在卿素兰看来,区域教育发展治理与学校治理中,需要建立更好的机制体制,让教师们的教育智慧、理念、理解产生碰撞和共识,“要设立共同的教育理想、教育愿景、教育目标,让新来的建设者,能够去认同这个理念,形成教育共识,共同制定治理的行动方案与教师发展制度。”

对于如何保护教师的创新力,卿素兰建议深圳要多注重青年教师教育教学成果的保护,并建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应加强教育创新方面的经费投入以及政策上的支持保障,让年轻教师能有梦、逐梦、圆梦。”

如何让新教师们快速融入深圳教育并提升教育教学能力?对此,卿素兰认为综合性大学毕业的新教师,新上岗的一两年,需要更多的课堂观摩,以及更多的教育理论、教育方法方面的培训,“新入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设置非常重要,设计得不好,教师会很反感,不但学不到新的知识和技能,还破坏了他们对教育的认知。”

卿素兰称,一些教育管理者可能会过度担心新入职老师不懂教育方法,给他们设置了传统教育方式的条条框框,但这样有可能会扼杀他们的创造力,“现在的年轻人有广阔的视野、渴望创新,他们能够非常快地融入到学生中。过度的、低层次的、重复性的培训,可能会加重老师的负担,影响老师的创造力,我们应当允许和支持教师的多元化发展,应该给教师们空间和时间,让他们在可行的范围内,更多地去探索、去思考、去创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

建议高校开教育学院,助力基础教育发展

“深圳这几年要新增几万名老师,不可能靠引进成熟教师来完成,绝大部分教师都是应届毕业生,因此需要加强对新入职教师的培养,制定完整的职后培养方案,面向未来培养新教师。”21世纪教育研究院南方中心主任臧敦建说,他还建议深圳可加大教师社会招聘的投放,让更多有成熟职业经验的人士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促进师资多元化,激发学校活力。

臧敦建认为,目前深圳只有深圳大学有师范学院,远远不能满足教师培养和发展的需要。他建议深圳的高等院校响应国家鼓励综合性大学建设教育学院的号召,设立2—3个教育学院,支撑深圳基础教育所需以及高质量发展。

对于名校高学历毕业生加入深圳教育队伍,臧敦建认为这既带来机遇,也带来挑战。在臧敦建看来,一批名校高学历毕业生的加入,为深圳教育再一次腾飞提供了可能性,但他们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训练,也并非每个人都适合做老师,因而其成长值得关注。同时也应谨防炒作名校高学历教师,破坏教育生态。

■故事

年轻的他们,在深圳收获成长

在中山大学攻读完硕士学位的南京青年童程,被深圳以及深圳教师队伍的年轻、活力、包容等因素吸引,最终选择筑梦深圳,成为中山大学深圳附属学校的一名教师。

入职后,本身活泼开朗的童程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跟学生待在一起,“当老师是我最正确的选择。”

作为非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如何快速进入教师角色,是童程面临的一大难题。8月26日起连续3天,童程参加了“光明区2022年新入职教师培训”。涉及教育信念理想、教学常规、教师专业发展、学生管理等多方面的充实的课程,让童程快速“入门”,也让他提前窥见了教师这个职业独特的光芒,“更理解了用心用爱教书育人的重要性”。

入职两年的南山区西丽小学体育教师张恒亮体验则更深:“这两年成长很多,收获很大。”他的两篇英语论文被FISU世界学术大会录用,还获得广东省中学生运动会科学论文报告会一等奖,他所教的学生也获得深圳市中小学生田径比赛男子组团体总分第一名等荣誉。张恒亮说,自己并非天生会当老师,是学校和区里提供的平台和机会让他快速成长。

张恒亮还记得第一次去学校参加新人见面会时,收获了班主任导师钟爱兰、专业导师张盼两位师父悉心教导和引领,还拿到了一份《南山区西丽学校新入职教师培养工作方案》和一张“新岗教师个人任务清单”,从此教师发展之路变得明朗。

两年来,西丽小学以南山区教育局教师梯级培养和分类培养计划为基础,结合该校实际进行了有效补充,通过微团队、微课题、微教研、微学习、微成果“五微路径”帮教师搭建符合其个人特点的发展平台,让教师人人成为中心,促进教师自主发展。张恒亮在教学、科研等工作中,主动思考、主动作为,更在各类赛事中崭露头角,逐渐成长为一名学术型的体育教师。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周嘉燕 刘倩 孙颖 徐峰 叶淑萍 蔡敏玲 摄影 朱洪波 编辑 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