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五彩隆林 | 探索深山自然风光 感受乡村振兴成果
- 来源:罗湖社区家园网
- 时间:2023-03-23 16:16
罗湖家园网讯:走进隆林,自然风光丰富,河、湖应有尽有,穿梭在隆林各镇,映入眼帘的是山岭连绵、层峦叠嶂的山色,美不胜收。近日,记者走进隆林各族自治县,探索深山自然的风光,感受乡村振兴的发展成果。
据了解,隆林各族自治县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也是百色革命老区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5个民族,具有绚丽多姿的民族文化,古朴奇特、浓郁的民族风情,曾被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
隆林“小丽江”张家寨:民房依山石而建 青石台阶上写满了故事
从隆林县城驱车数公里到了被誉为隆林的“丽江古城”的德峨镇田坝村张家寨。在这里,民房依山石而建,错落有致,寨内房屋全为竹木结构的平房与吊脚楼,黑瓦黄墙的复古色,散发出浓浓的古风气息,与密林溪流等交相辉映。
从村民的口中可以了解到,张家寨始建于明末清初,汇集了民族风情和艺术精华的古寨神韵,是隆林苗族居住文化的典型代表。走进隆林“小丽江”,人们也不会感到陌生,因为这里还是著名电影《马驮医院》、广州电视台《人间百色》栏目和电影《希望》的拍摄和取景基地。
在夕阳的映衬下,农作归来的人们身穿少数民族服装,有的背着竹篓,有的赶着脖佩叮当的牛群,踏着那历经百年风雨滑溜的青石台阶,原生的姿态,恍如一幅大自然的画卷,让人们难以忘怀。
生态腊仁欢乐水乡景区:以河为媒以渔会友 水上活动新玩法
漫步在腊仁欢乐水乡景区,欣赏着河边垂钓的游客,习习凉风吹散了我们遥远路程的燥热。据了解,腊仁欢乐水乡景区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水资源,以壮族文化为主线,以水上休闲娱乐为核心,将隆林的民族文化、康养文化、生态优势资源相融合。
这里娱乐项目丰富,有钓鱼基地、水上乐园、画舫游船、“空中飞人”滑索、管式滑道、高空秋千、彩虹滑道、梯田式花田等。景区通过植入民俗风情产业、休闲度假水文化产业,打造集“壮族文化体验、水上活动体验、自然观光、康体养生、隆林扶贫典范”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体验与生态自然高度契合的生态型、休闲主题文化旅游目的地。
放眼望去,河面碧波荡漾,植物繁茂。岸边,聚集着众多的垂钓者,惬意地享受着大自然带来的轻松和愉悦。景区开放时,水上乐园、画舫游船、“空中飞人”滑索、管式滑道等娱乐项目一并开放,很多游客慕名而来。那时的景区好不热闹,堪称避暑胜地。
青山绿水革步湾:在高山之巅远眺一泓湖水湾湾转转
站在高山之巅,远眺革步湾,是一种极美的视觉享受。在云横绝顶的高原群峰之间,一泓湖水湾湾转转,碧绿如玉,白云、峰峦、湖水、村落,共鸣绿水青山的惬意与柔情,让人魂牵梦绕。
据了解,革步湾水上交通发达,通贵州、云南,革步湾湖畔居住着壮、汉、苗三个民族。沿着革步湾码头阶梯逐级而下,这里青山碧水,风光旖旎,平静的湖面在微微的凉风鼓吹下泛起一点点涟漪,扑面而来的大自然气息,带着丝丝清甜,让人顿觉神清气爽。这些景物景色甚为壮观,让我们忍不住拿出相机、手机“咔嚓咔嚓”记录。
万亩油茶产业园:山高谷深之处的野生茶树 亲身体验烤茶制作
据了解,隆林各族自治县油茶产业核心示范区位于隆林各族自治县沙梨乡,距隆林县城40km。规划建设总面积11004亩,其中,核心区2204亩,拓展区3300亩,辐射区5500亩。覆盖沙梨乡开冲、岩偿、沙梨等3个村12个屯503户2279人。
在沙梨乡,因山高谷深,这里常年处于云雾笼罩之中,生长着大量野生茶树群,树龄200多年至2000多年不等。目前,沙梨有油茶约18160亩,通过高产高效种植、管理,隆林油茶可从原来平均亩产茶油7.5kg增加到30—40kg,平均亩产值从900元增加到3600—4800元。
在彝族人的观念中,“烤罐茶”习俗,是彝族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出来的文化传统。烤罐茶又称为“罐罐茶”或“百抖茶”“小罐茶”等。在彝族人的带领下,记者亲身体验当地的烤茶制作过程。
首先,把土陶瓦罐放在炭火上烘烤,待瓦罐内部受热均匀,外表透红后开始放置茶叶,边放入边轻轻抖动,直至茶叶颜色略黄酥脆,焦香的气味扑鼻而来时,说明达到了火候。通过烤茶,可以剔除茶叶的苦味,烤出来的茶叶既不焦也不糊,口感最佳。之后,立即往瓦罐内冲入沸水,瓦罐发出“咕嘟咕嘟”的声音,待茶叶沉淀入罐底,倒入茶杯就可进行品尝。茶杯里的茶汁浓酽,小小酌上一口,入口回甘、草木清气浓厚茶香,此刻品茗的过程也是一个美妙的体验。
德峨镇常么村:在赶圩日看人间烟火 民风民俗尽显返璞归真
深居大山之中的人们至今保留着古朴的遗风和传统的工艺,千种风光,百种风情,勾勒着乡村生活的幸福画卷。
记者走到德峨镇常么村,刚好赶上当地圩日。放眼望去,街上摆满了竹篓、中药材、蔬菜瓜果等各式各样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小商品,穿梭在熙熙攘攘的街道,尽情领略当地的民族特色。
据了解,德峨镇山高路远,农民生产的农作物基本上都是自产自销,生活所需的油盐和养殖牲畜的交易,则选择在德峨镇及其周围的不同时间段固定交易的场所。
在这一天,人们穿着绚丽多姿的民族服饰赶圩,人来人往的街道,竹篓、中药材、民族服饰等成为圩场上一道独特的风景,写满了人间烟火的诗意,尽显返璞归真的民风民俗。
多彩的民族服饰:蜡染堪称民族工艺一绝 纯手工刺绣需数年完成
隆林的苗、彝、仡佬、壮等少数民族绚丽多姿的民族风情和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世代相传,保存完整。隆林壮族的壮锦、苗族的蜡染及各少数民族的挑花、刺绣、纺织等手工艺品堪称民族工艺品中的精品。
当天,记者来到苗族服装店,店老板耐心跟记者讲解。据了解,隆林的苗族有六个支系,分别是偏苗、白苗、红头苗、青水苗、花苗和素苗。每个支系以不同的服饰划分,衣料多以麻织土布为主,妇女较典型的装束是短上衣,百褶裙,围腰,普遍使用独具特色的蜡染、刺绣工艺。配饰均为银配,配饰以头、颈、胸及和手等部位多见。
眼前的刺绣作品色彩斑斓、装饰纷繁、内容丰富。据店铺老板介绍,他们从小就开始学刺绣,手中4米长的百褶裙小部分图案,每天加班加点刺绣也要1至3个月才能完成,纯手工刺绣一套苗族服装,需要3至5年的时间。
店铺老板还告诉记者,他们穿戴的纯银饰品,通常只传给女儿,代代相传,比如脖子挂的项圈有一斤多重。除此之外,每逢佳节盛会,苗家女儿也会头戴银冠、项挂银圈、手配银镯银戒等,轻轻晃动,银饰品便会发出清脆的响声。银饰以多为美、以重为美、以大为美,寓意吉祥。银饰锻造技艺,不仅承载着苗族银饰文化,更承载了这个民族的审美观,民俗观,宗教观等价值观念。
来源:罗湖社区家园网 记者 谢秋平 编辑 郭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