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桂林:为奋力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贡献科技力量
- 来源:南方日报
- 时间:2021-12-29 11:38
罗湖家园网讯:“新形象”“新产业”“新技术”,是第二十三届高交会罗湖展团的关键词。罗湖将携15家重点企业亮相,聚焦软件与信息技术、大健康、安全应急与节能环保等领域,展现罗湖全新的科创魅力。
罗湖区第八次党代会强调,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加快构建创新驱动型未来都市产业体系。罗湖区委书记刘胜表示:“在国家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深圳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科学中心的历史大潮中,罗湖不能缺席。”
未来,在深圳科技创新版图中,如何找到罗湖的位置?罗湖发展科技创新的独特优势在哪里,新的增长点又从何而来?近日,罗湖区科技创新局党组书记、局长郭桂林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罗湖将高水平营造科技创新生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培育发展新动能,为奋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贡献科技力量。
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5年增200%
南方日报:在大家的认知里,罗湖是传统的商贸大区、金融大区。那么在科技创新方面,罗湖实力如何?有哪些独特优势?
郭桂林:近几年来,罗湖在科技创新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在产业规划方面,罗湖区布局大梧桐新兴产业带,重点支持人工智能、生命健康、信息技术产业,被列入广深科技创新走廊创新节点,成为辖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核心载体。其中,在清水河布局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基地;在东晓布局深圳市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在莲塘布局深圳市互联网产业集聚区。
总体而言,“十三五”期间,罗湖的创新能力获得大幅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企业数量和营收增至近600家、1300亿元,较2016年增长200%、333%。2020年底,战略性新兴企业营收超100亿元的有2家,营收超10亿元的有20家,超1亿元的有91家。企业纳税超1亿元的有4家,超5000万元的有6家,超2000万元的有18家,超1000万元的有30家。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前三季度,罗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1.7%。
二是国高企业数量显著增加。截至目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达450家,较2016年增长161%。规上国高企业162家,占国高总数的36%。
三是专利创造水平提升取得成效。“十三五”期间,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从1130件增至2437件,增长115%。三种专利授权量从3637件增至8616件,增长137%。
今年我们设立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罗湖分窗口,让专利创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四是基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十三五”期间,辖区创新载体数量实现翻番,达到85家。2020年,罗湖区R&D支出增加到12.47亿元,近5年增长5倍,占GDP比重0.54%。截至目前,已建成6个省级院士工作站,4个市级院士工作站。
4亿元产业资金专门用于支持科技创新
南方日报:未来,罗湖的科技创新总体规划如何?有哪些新的发力点?
郭桂林:罗湖区第八次党代会提出“产业塑造新动能、服务激发新活力”的要求;在罗湖区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区政府提出了“产业立区、服务强区”。罗湖科技创新局将围绕“产业引领、服务升级”,积极推动“十四五”期间辖区高科技产业发展。
一是明确产业发展定位。“十四五”期间,罗湖区重点布局“7+1”产业集群:软件与信息服务、智能终端、数字创意、现代时尚、新材料、大健康、安全节能环保七大产业集群和区块链1个未来产业。
二是充分发挥产业政策的引领作用、导向作用。一方面突出创新产业引领。在产业扶持资金上,将安排产业政策资金4亿元,专门用于支持科技创新,同比增幅达300%。同时强调“四链”:引导广大企业围绕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价值链协同发力。
另一方面建立完备的产业政策体系:构建“1+3+N”产业政策体系。“1”即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3”是招商引资、总部经济、营商环境的普惠性政策措施,“N”是具体专项政策,聚焦重点产业及片区,制定专项政策。
同时,罗湖区将进一步创新,提升企业服务水平。首先,是积极拓展可适用产业空间。全面梳理空置和新建成的创新型产业用房,加快释放产业用地,建设专业园区,对重点片区做好提前谋划设计,充分考虑研发的空间需求,提供更多可适用的空间。
其次,是持续优化企业服务。构建全面的企业服务体系,实现服务全覆盖、工作全联动、问题全协调。推动打造智慧化服务平台,让企业从“费心找政策”转变为“无感享政策”。建设高效协同的服务队伍,做好“一对一”上门走访、“点对点”个性化服务。
坚持招商引资和培育孵化相结合
南方日报:企业是创新主体。罗湖区在创新主体引进及培育方面有哪些做法和成效?
郭桂林:近年来,一批科技创新重点企业相继落户罗湖。其中包括恒力石化华南销售有限公司、深圳市宏翔新材料发展有限公司、闻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深圳市中金岭南有色金属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奥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软通动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等。
“十三五”期间,罗湖区累计引进70家营收千万级重点科技企业、4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34家成长性企业、6家新型研发机构。
未来5年,我们将坚持招商引资和培育孵化相结合。
在招商引资方面,我们将与投融资机构联动,举办罗湖区引导基金子基金招商推介会。与物业方联动,举办联合招商会,建立联合招商目标项目储备库。挖潜咨询机构、行业协会,联合开展招商推介会。加快开展产业链招商,纵向挖掘并整合龙头企业的产业链上下游,构筑优质产业供应链。落实展会招商新方法,深度参与各类展会活动,开展招商宣传推介。
在培育孵化方面,我们将推动双向发展。实施大型知名企业的支持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孵化培育。发挥产业扶持资金效益。对园区运营单位、行业协会承办重大活动,最高给予200万元的补贴。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和“菁英人才”集聚计划,最高可享受150万元人才奖励;对推动以国家、省、市重大科研专项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最高支持1200万元。
深港融合协同创新激发新动能
南方日报:深圳正在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罗湖将从哪些方向发力,促进生态链进一步完善?
郭桂林:罗湖区高水平营造科技创新生态。主要举措包括:引导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对企业研发投入、平台建设、人才引进、技术应用等各环节,提供精准有效政策支持。围绕人工智能应用、生命健康临床研究、前沿新材料等重点方向,前瞻性布局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创新载体,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天使创投、并购重组及多层次资本市场,为科创企业提供良好的投融资环境。支持院士工作站、博士后流动工作站建设,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技术骨干,构建结构合理、梯次接续的创新人才队伍。举办罗湖区大梧桐创新创业大赛,支持企业参加各类展会与交流活动,形成全域创新良好氛围。
南方日报:罗湖与香港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是深港的“情感码头”。如何发挥这一优势,推动协同创新?
郭桂林:一方面加强深港合作,激活创新发展动能。罗湖区加强与香港互通互联,聚焦研发服务、检验检测、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换、专业咨询等领域推动建设科技服务业合作区。建成广东省“粤港青年创新创业基地”尚创峰孵化器;依托莲塘国家级众创空间中科美城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深港创意设计中心。强化深港产学研合作,推动设立香港中文大学工商管理研究院(罗湖)。支持粤海水务与香港大学等知名高校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联合创新中心。引导粤海控股集团与香港知名高校合作,建设水务研究院和水务创新生长与测试基地等。
另一方面,我们的科普工作卓有成效。我们打造了“六个一”品牌,举办“粤港澳无人机大赛”,年均举办80余场的“罗湖科普行”深入民心。建成科普E站33个,排名广东省第一。在全市率先编撰区级科普读本《罗湖科普读本丛书》。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夏凡 通讯员 饶浩 编辑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