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眼丨加入罗湖两会“群聊”,这些话题火了
- 来源:南方+
- 时间:2021-11-09 10:44
罗湖家园网讯:“如何抓住青年的心,是罗湖未来的发力点。”
“罗湖在服务消费领域大有可为。”
“希望政府加大扶持,解决‘卡脖子’痛点,让技术成果落地。”
“在提升城区品质方面,罗湖不做形象工程。”
……
11月2日—5日,罗湖区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了“奋力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的目标,描绘了崭新的发展蓝图,引起罗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和期待。代表委员们最关注的热词有哪些?他们对罗湖未来五年的发展提出了哪些意见和建议?让我们一起来听听。
热词1:深港融合
“如何抓住青年的心,是罗湖未来的发力点”
深港融合发展,无疑是近期罗湖的高频词。罗湖区政府工作报告将“坚定不移推进深港融合”摆在未来五年工作的首要位置。
在交通方面,“深港30分、湾区1小时”通勤圈引发热议。罗湖区人大代表、深圳市交通运输局罗湖管理局局长车小平提出,围绕三个口岸,罗湖一方面会进行整体的布局调整和提升,如把文锦渡口岸鲜活货运功能调整到莲塘口岸,对罗湖、文锦渡两个口岸进行整体提升等,并为香港东铁引入罗湖口岸、香港地铁北环线东延做好充分预留和准备。
另一方面,将推进实施口岸小运量接驳轨道交通,串联罗湖、文锦渡、莲塘口岸和相关轨道站点,完善“一环六射”对外通道系统,让联通深港、通往湾区的交通更顺畅便捷。
“值得注意的是,‘通勤’和‘联通’完全不一样,通勤意味着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以进行更深入的交往,包括居住、就业、创业等。”罗湖区政协委员、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院长助理、罗湖区知联会会长郑宇劼认为。
在交流方面,罗湖区人大代表、综观(深圳)发展咨询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刘学认为,罗湖与香港地缘相近、山水相连、人文相亲,是最早与香港接触且联系最紧密的城区,更是香港青年来深创业的第一站。“吸引深港两地人才交流,吸引港青北上创业,罗湖是很有优势的。如何抓住青年的心,是罗湖未来的发力点。”
在打造双城经济典范方面,郑宇劼认为,罗湖在服务消费领域大有可为。“消费的内涵可以拓展,涵盖医美消费、体育消费、数字消费、文化消费等,还应该特别关注Z世代人群的时尚消费等新消费观。”
罗湖区人大代表、普华永道中天会计师事务(特殊普通合伙人)深圳分所高级经理王兆曦则提出,罗湖可以在专业领域引入香港的行业标准、资格认定以及国际化视野,进一步推动资源链接。“尤其是专业服务业,本身是香港的优势行业,而罗湖也有一些发展规划,希望两地能有更多的合作交流。”
热词2:产业立区
“解决‘卡脖子’痛点,让技术成果落地”
罗湖区政府工作报告强调“产业立区”,打造创新驱动型未来都市产业体系,并提出“传统”与“新兴”双轮驱动,“科技”与“服务”双翼支撑。
“报告中对于新兴产业着墨颇多,可见罗湖打造创新驱动型未来都市产业引领区的决心之大。”罗湖区政协委员、深圳市奥拓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助理吴未说。
在他看来,科技型企业更需要政府在开创性、典型项目上多扶持,解决一些“卡脖子”痛点,让先进的技术成果可以落地。“最直接的就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如果能够发展和利用好知识产权,能够帮助企业在国内和国际市场上获得更多的竞争优势。”
罗湖区人大代表、深圳市通商宝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黄泽锋认为,科创能力代表着一个区域核心竞争力,近年来,罗湖区一直在着力打造大梧桐新兴产业带,不断引入头部企业。“下一步,罗湖区可以大力引入科研合作机构让成果实现转换,打造创新生态,让科技项目在罗湖落地生根。”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同时,罗湖也要做强做优主导产业。对此,黄泽锋建议,要进一步挖掘及梳理产业空间,打造专业特色园区,完善特色园区的交通及生活配套设施,为行业头部企业个性化定制特殊的引入政策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梳理辖区重点企业产业链上下游情况,协助企业导入数字化供应链金融服务,做强做大传统产业。
“我认为罗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还应特别重视三个方面,一是坚定不移地建设国际一流营商环境;二是进一步强化整合产业引导政策体系;三是结合深圳打造‘全球数字先锋城市’的机遇,全面推动罗湖在城市、产业、公共服务等方面的数字化转型。”郑宇劼表示。
热词3:宜居宜业宜游
“在提升城区品质方面,罗湖不做形象工程”
推动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从“有”到“好”、从“好”到“优”,解决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也是罗湖的重要发力点。
医改是罗湖一张闪亮的名片。罗湖区人大代表,深圳市罗湖区人民医院副院长、罗湖医院集团超声中心主任熊奕透露,关于持续深化罗湖医改,目前已经形成征求意见稿,主要聚焦三个方面:强化居民的健康意识,深化罗湖医改的医保支付模式,推动医养融合。
其中,将推动家庭病床和居家养老床位“两床合一”。熊奕表示,未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卫健部门和民政部门实现跨部门的通力合作,以患者家庭为中心将医疗与养老结合在一起,既解决老年居家养老患者的医疗问题,又可以解决照料问题,实现“家庭-社区-医院”联动的资源整合,打造全方位的服务模式。
“双减”是教育领域的焦点之一。罗湖区政协委员、深圳市百仕达小学校长熊佑平提出,“‘双减’减的是校外培训负担和过重的作业负担,但教学质量不能减,还要进一步提高。减负提质,学校需要在课程、课堂和作业设计三方面下功夫。”
他提出,优化作业设计,创新作业设计思路,关注学生的情感、精神需求,让作业成为连接学生和家庭以及社会的桥梁,“让学生愿意做作业。”
“在提升城区品质方面,罗湖不做形象工程。”车小平说。
他介绍,“十四五”期间,罗湖将对人民南路、东门路等77条道路进行品质提升和道路新建、改建。“本轮的改建将不局限于道路红线内,而是按照‘完整街道’的理念,明确道路红线和建筑退线空间进行一体化设计和建设。”
解决“停车难”问题,罗湖也将下“硬功夫”。车小平介绍,目前已建立罗湖区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出台了《罗湖区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管理实施细则(试行)》和《罗湖区社会资本建设机械式立体停车设施投资补助实施细则(试行)》。“鸿怡阁、富基大厦及宝岗路及机械式立体停车库已经通过联系会议审批通过,正在开展建设。”
来源:南方+ 记者 夏凡 编辑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