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产业能级、强化要素支撑,全力打造“1+4+2”现代产业体系,全面增强产业竞争力、发展新动力。
助力升级优势产业。制定总部企业培育、融资、人才与创新支持发展计划,全年新增总部企业6家以上。加快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建设,吸引优质金融机构入驻,全年新增大型持牌金融机构5家以上。拓展数字人民币试点成果,拓宽使用场景,开展全域试点,吸引产业链企业落户,打造数字人民币应用先行示范区。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建设,大力发展夜间经济、首店经济。推进东门统筹片区和东门步行街改造提升,打造全国知名网红打卡地。加快推动深圳市创意设计中心、深圳米兰国际时尚创意设计产业园落地,打造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意设计品牌。推动黄金珠宝产业高质量发展,完善“保税+”珠宝玉石全产业链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建设深圳珠宝钻石交易中心,引导企业利用直播等新型渠道扩大零售,鼓励品牌企业“走出去”。
集聚发展新兴产业。以大梧桐新兴产业带为核心载体,布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人工智能等产业,树立战略性新兴产业新标杆。建设综合型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引进龙头企业2家以上。对接中电信5G产业基金拟投企业,引进培育一批科技“小巨人”。推动苏宁易购电商总部、中国建材等重大项目加快落地。全年引入营收超10亿元重点科技企业5家以上、国高企业50家以上,新增创新载体和新型研发机构15家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400亿元。
汇聚高端生产要素。加大优质政策、人才、空间等要素供给,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加快企业服务平台二期开发,全面落实产业扶持政策,吸引更多优质企业落户,引进营收过百亿企业4家以上。实施医疗、教育、科技、金融等领域高层次人才精准引育工程,引育“高精尖缺”人才100名以上。优化人才服务网络体系,加大青年人才队伍培养力度,打造人才集聚新高地。加快红岗国际创新广场一期、二期建设,完成深长地块土地入库,推进小坑工业区土地整备,继续开展联合总部大楼重点产业遴选和土地出让,加速优质产业空间释放。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