奏响先行示范的新时代强音

  • 来源: 深圳特区报    2020/08/18 12:54

    分享到:

原标题:奏响先行示范的新时代强音

——写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一周年之际


深圳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推动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图为深圳湾后海总部基地片区。深圳特区报记者周红声摄


历史,总是在标志性的节点上镌刻永恒。

一年前的今天,2019年8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下称《意见》)正式发布。

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又一伟大实践的重大时代性开启,是继兴办经济特区后深圳迎来的又一重大历史机遇。

40年前,党中央决定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发挥对全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窗口和示范作用;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时代再次选择了深圳。

一年来,深圳把学习贯彻落实《意见》精神作为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具体行动,认真落实省委“1+1+9”工作部署,坚持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纲,以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为总牵引、总要求,推动先行示范区建设开好局、起好步,充分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强大的真理力量、思想力量、实践力量。

到2025年,深圳经济实力、发展质量跻身全球城市前列,研发投入强度、产业创新能力世界一流,文化软实力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成现代化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到2035年,深圳高质量发展成为全国典范,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世界领先,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创业创意之都,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到本世纪中叶,深圳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先进城市之林,成为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三个闪亮的航标、三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深圳要比全国提前15年打造一个看得见、摸得着、可复制可推广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样板”,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深圳力量,给全国率先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未来形态,率先展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进军的清晰路径。

以“一马当先”带动“万马奔腾”。新时代,先行示范,向着再创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进军!

时代的脚步,因为山高水长的关怀厚爱而分外铿锵;城市的发展,因为伟大旗帜的指引而蹄疾步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深圳视察,多次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广东、深圳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首次赋予深圳“朝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行,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的崇高使命;12月对深圳工作作出重要批示,再次明确这一伟大使命。2019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意见》;《意见》正式发布后,2019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所作的报告中,把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进行了深刻阐述。

时代洪流、国家宏愿、历史选择,与深圳城市发展跃升到更高能级后的职责使命和自我追求共振,再次在这个创造过无数奇迹的地方激荡出勇当尖兵再出发的磅礴伟力。

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意见》后,广东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举全省之力支持深圳先行示范,“全省动员、全域参与、特事特办。”2019年11月,广东省委十二届八次全会就落实《意见》进行专题部署,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若干重大措施》,给出了一系列实打实的支持大招、硬招。

大任已降,深圳创造新时代又一伟大奇迹获得全力支持,时间窗口开启!

怎么干?

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殷殷重托和党中央战略意图,坚决扛起建设先行示范区历史使命和主体责任,把推进先行示范区建设作为深圳的头等大事、最大的政治任务,把建设先行示范区作为深圳各项工作的总牵引、总要求!

倍加感恩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托,倍加感恩时代赋予的奋斗舞台,深圳的回答,铿锵而有力!

为全面贯彻落实《意见》部署要求,深圳坚持“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系统谋划思路,坚持台账式管理、项目式实施、节点式推进,制定了六年行动方案、两个三年滚动工作规划以及2020年工作要点,形成了“1+10+10”工作安排。

完善机制强力推进,确保跑好先行示范区建设的“第一程”!深圳市委先后召开两次市委全会,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坚持每月研究、压茬推进重大事项落实,构建全市“一盘棋”工作格局。

迎着风雨上,顶着浪头冲,一张蓝图绘到底!

将特区“金字招牌”举得更高、擦得更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这就是特区共产党人的使命担当!

前进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打响了。

深圳实际管理人口超过2200万,春节前超过1600万人离深,同时又有249万人来深过春节;拥有亚洲最大陆路口岸,通航国际客运城市达61个,去年经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2.4亿人次,出入境车辆1431万辆次。面对人口流动“大出大进”、人口密度“全国最高”、疫情重点地区人员流入“居高不下”、交通网络“四通八达”等一系列重大挑战,如何坚决守护好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并在此基础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夺取战疫情、稳经济“双胜利”?

刚刚迈上先行示范区建设“第一程”的深圳,迎来了一道“加试题”!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除武汉外第一个发现确诊病例,拉响广东疫情阻击战的第一声警报;第一时间构建科学高效的应急指挥机制,第一时间转运隔离治疗首例疑似病例,第一时间部署开展监测排查;及时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一级响应,构建“制度+科技+平台+末端”的严密防控体系;20天时间建成战平结合的市三医院应急院区……

人防、技防、制度防“三防合一”,强化科技抗疫措施,建立“三位一体”工作机制,织牢织密基层联防联控和群防群控“两张网”,从严从紧落实防境外输入“五道防线”防控措施,全面强化深港联防联控,因时因势及时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坚决做到“外严防输入、内严防扩散、严防再输出”。先后派出5批医疗队77名医护人员奔赴武汉、荆州,累计收治1100名患者,为打赢湖北保卫战贡献了深圳力量。此外,服务“一国两制”大局,全力支持配合香港疫情防控工作。

坚持党建引领,把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转化为疫情防控的显著成效,在疫情防控斗争一线让党旗高高飘扬、党徽闪闪发光。

“既为中国应对疫情提供了范本,也在全世界的疫情总体应对中发挥了模范作用。”世界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高度评价深圳的抗疫措施。《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联合考察报告》中,深圳疫情防控策略作为典型案例向全球推介。

“市民生活像平常一样,这是疫情防控的最高境界!”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也为深圳的防疫防控工作点赞。

深圳机场三跑道开工建设、坂银通道建成通车……如今,在深圳,重大项目、重点工程的工地上热火朝天,孩子们重新回到了校园,商场里的人气又旺了起来。

岁月静好,有人默默守护。

深圳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促进两不误,科学、有序推动复商复市、复课复学以及公共服务设施开放,率先加快全面恢复正常经济社会秩序,以实际行动体现深圳先行示范区的担当和作为。

实施“抗疫16条”、稳增长“66条措施”,推进“两新一重”项目建设,启动“新增千亿投资工程”………疫情之下,深圳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以超常规举措全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一系列真金白银的支持举措,让企业更加坚定了应对疫情挑战的信心和决心,也推动经济持续恢复改善。

今年经济“半年报”显示,深圳在遭遇疫情等因素的重大影响下经济增速实现“V”形反转,成为上半年一线城市中率先实现正增长的城市,显示出强大的活力和韧性。

越是惊涛骇浪,越需从容不迫。

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和挑战!

登山需正路、饮水须直流。路径明确,步步踏实,不偏不倚,必能如期抵达。

立足打造高质量发展高地,率先建设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在进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主攻方向中,处在居首的位置。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主线,创新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能。

惟改革者进!

一年来,深圳对标最高最好最优最强,抓大事、办难事,在要素市场化配置、城市空间统筹等领域开展综合性系统性改革;确立44项重点改革任务,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正式启动,推动国资国企、土地管理制度、司法体制等多个重点领域改革先行示范、率先突破。

率先加大营商环境改革力度,是习近平总书记赋予深圳等特大城市的战略使命。深圳将之作为“一号改革工程”。

普及“取消复印件”等深受社会欢迎的做法,以立法形式确定“深圳企业家日”,出台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四个千亿”,史无前例整备30平方公里产业用地批量推出。举行2019深圳全球招商大会,面向全球推介招商,现场签约项目128个,总投资超5600亿元……

深圳对标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发展方向,围绕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以“先行示范”的标准持续将营商环境改革向纵深推进,打出了一套改革组合拳。

“主动服务、服务前移,有事服务、无事不扰”的新型亲清政商关系,让深圳成为国内市场干预最少、市场主体最为活跃的城市之一。如今,深圳有各类商事主体343.2万户,其中企业215.5万户,每千人拥有企业160.4户;今年1-7月,深圳新登记17.8万户企业,同比增长14.1%,市场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继续稳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

在深圳,改革的红利,持续不断释放出来。

数据显示,深圳PCT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全国的34.8%,连续16年居全国城市首位。前海累计推出制度创新成果560项,其中51项在全国推广;在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国家首批5条先行先试政策稳步实施,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取得突破。在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估中,深圳在政务服务一级指标中取得满分,位列全国第一。

惟创新者强!

一年来,深圳坚持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城市发展的主导战略,以加快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牵引,不断补齐原始创新能力短板、推动实现高新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升科技创新发展优势。

科学中心重基础重研究,科技创新中心重产业重应用,且相互贯通,比翼齐飞的“双中心”是深圳科技创新的全新定位,也是深圳“双区驱动”棋盘上的重要落子。

大手笔布局、大力度推动“两区两城”建设——高水平打造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高标准建设光明科学城,高起点推进西丽湖国际科教城建设,高质量推进高新区建设,瞄准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冲锋、加快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努力成为全球创新版图中重要一极。

一年来,深圳还从科技人才、产业用地、核心技术攻关等领域搭建全方位政策扶持体系,密集出台了一批精准化产业政策。为充分激发创新活力,与国际接轨推行项目攻关“悬赏制”、项目“主审制”、项目经费“包干制”,设立50亿元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和80亿元人才创新创业基金;为解决原始创新能力不足问题,2019年,深圳市本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增长近一倍,30%以上投向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

目前,深圳已在全国率先实现5G独立组网全覆盖。5G网络全覆盖的背后,是深圳全力抢占数字经济时代全新制高点,加快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一系列创新举措。

改革和创新,推动深圳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呈现“四个为主”特征:全市产业以高新技术、金融、物流、文化产业“四大支柱”产业为主,经济增量以新兴产业为主,规模以上工业以先进制造业为主,第三产业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今年,深圳GDP增速从一季度的-6.6%,到二季度当季的6.2%,上半年实现了0.1%的增长。数据还显示:克服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深圳上半年出口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5.2个百分点,进口同比增长了6.5%;面对美国对我高科技企业的无理打压,华为上半年销售收入、净利润分别增长13.1%、9.2%……这些增长,是在今年外部环境极为复杂、挑战冲击极为严峻的背景下实现的,殊为不易,更显高质量发展的“含金量”。

法者,治之端也。

在深圳,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实践催生立法的需求,法治又为新时期的改革开放、创新发展提供强大制度保障。率先营造彰显公平正义的民主法治环境,打造法治城市示范,深圳一直在行动。

就优化营商环境进行立法,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8月中旬,《深圳经济特区优化营商环境条例(草案)》,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条例(草案)》围绕优化营商环境,从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等方面提出多项创新举措。

这是地方立法层面较早就优化营商环境进行立法的探索,也是深圳按照《意见》定位要求,全面提升城市法治建设水平的发力点。

用足用好深圳经济特区立法权,促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疫情之下,深圳的法治底色,尤为引人瞩目。

实施文明行为条例、出台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深圳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环节、全链条发力,既确保关于疫情防控的重大决策和相关措施从一开始就于法有据、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又结合疫情防控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加强立法、补齐短板。

法治,贯穿深圳战疫的全过程;向法治要秩序,着力打造最安全稳定、最公平正义、法治环境最好的标杆城市,深圳持续发力!

在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之前,深圳经济特区个人破产条例也受到了广泛关注。这是我国首部个人破产立法,以法治保障“宽容失败”,深圳的市场退出机制也由此更加健全,最大限度地解除创业者的后顾之忧。

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基础,知识产权得不到保护,创新就不可持续。今年6月30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修正案》,新条例结合深圳实际,针对知识产权维权路上的“拦路虎”,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破解之道。

善用法治手段解决问题,行有循而不乱!

去年8月以来,深圳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制定和修改法规12项,今年8月底,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将同时审议10项制定和修改的法规,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一流的法治城市,离不开一流的法治政府。

一年来,深圳将推进依法行政,打造一流法治政府、建设一流法治城市作为贯彻落实《意见》要求的重要抓手。

在行政审批和执法方面,“不见面审批”“秒批”“双随机、一公开监管”等将行政部门与市场主体“物理隔离”,最大限度避免权力寻租,是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体现。

“一图全面感知、一号走遍深圳、一键可知全局、一体运行联动、一站创新创业、一屏智享生活……”“i深圳”统一政务服务APP,推动政务服务由“网上办”向“掌上办”延伸,以此为平台和着力点,深圳推进“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实现主动、精准、整体式、智能化的政府管理和服务。

综合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圳大力推进国家智慧城市标杆市建设,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取得显著成效,正努力为“中国之治”打造“城市范例”。

在2018年、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电子政务办公室组织开展的网上政务服务能力第三方评估中,深圳蝉联全国重点城市第一。

经济的发展让城市繁荣,而文化习惯的养成、人文素养的提高、城市文明的塑造,让城市真正能赢得未来。

“率先塑造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打造城市文明典范,是深圳从精神层面锁定的新目标。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新一轮重大文体设施建设正接踵而至——

去年年底,深圳“新时代十大文化设施”首批项目开工。作为深圳打造“城市文明典范”的重要载体,全市新一轮重大文化设施建设驶入“快车道”,一批与深圳城市发展定位相匹配、具有国际先进水平、代表深圳形象的城市文化新地标,将展现出城市文化新的进阶。

不止如此,深圳“十大特色文化街区”加快改造提升,“十分钟文化服务圈”正在加速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加速打通,公共文化服务的“先行示范标准”加速形成。

附着在这些公共文体基础设施上的,是一个个鲜亮的文化品牌活动。

连续多年推出的“城市文化菜单”上,读书月、“一带一路”国际音乐季、深圳设计周暨深圳环球设计大奖、深圳时装周、男篮世界杯深圳赛区、“WTA年终总决赛”、深圳国际马拉松等重大品牌活动的国际化专业化水平持续提升,不断丰富着市民文化新生活,让这座年轻城市更添文化魅力、国际气质。

深圳曾五次荣膺“全国文明城市”称号。如今,全市上下正在以争创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通过开展文明创建的“十大行动”带动各项工作全面提升,让这座年轻城市文化创意勃发,学术睿智泉涌,文明浪潮波澜壮阔,文化产业风起云涌,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为深圳迈向“全球标杆”擦亮文明底色。

去年11月1日深圳新交规实施,机动车在斑马线前减速让行、礼让行人、乘车自觉系好安全带,这样的文明习惯在深圳蔚然成风,法规的严格、市民的配合,共同打造出深圳流动的文明风景线。

深圳被誉为“爱心之城”“志愿者之城”,注册志愿者共有175万人,志愿项目达135万项,位居全国前列。深圳实施垃圾分类以来,晚上7点一过,每个小区的垃圾分类督导员就穿上志愿者标配的红马甲,来到小区楼下的垃圾分类点,帮助居民准确地进行垃圾分类。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说:“衡量深圳的高度,我从来不用高楼去衡量,而是去看爱心,去看人与人的距离。高楼有局限,但有些东西的高度永远没有局限,而深圳永远都在探究这些高度。”

今天的深圳,正在以特有的精神气质,彰显着文明的美丽和魅力,汇聚持久发展的深层动力。有了这种动力,深圳人就可以骄傲地说,这里不仅有碧海蓝天、青春时尚、创新气息,亦有文明气质、包容精神、关爱氛围;深圳不仅是市场经济改革的探路者,也是社会管理、社会建设的先行者;深圳不仅是一座物质财富丰富的城市,更是一座精神充盈、崇德向善的城市。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建设深圳先行示范区,落脚点在造福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一年来,深圳聚焦民生幸福标杆,率先形成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发展格局,以改革破解民生难题、以发展增进民生福祉。

创造性提出建设“高中园”破解学位之难,受到了广泛关注,赢得一片点赞。今年1月,4座“高中园”选址全部确定,6月,第一座高中园正式动工。

此外,深圳还制定教育先行示范规划纲要,开展义务教育学位建设攻坚战,去年全市新增中小学位6万个,2020至2022年,新改扩建146所公办义务教育学校,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1万个;推动高等教育跨越发展,支持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纳入国家“双一流”建设行列,高起点高标准推进筹建深圳理工大学、按程序组建海洋大学等高校,深圳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国际排名大幅攀升;职业教育探索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双元”育人模式。

在深圳,一批批医疗界“大牛”,正在通过“三名工程”成为“新深圳人”,一批优质医疗资源,正在通过合作办医向深圳集聚,“三医联动”、“区域医疗中心+基层医疗集团”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药品和医用耗材集中采购改革等医疗领域的“深圳经验”正在全国全省推广。

“短板”变成“潜力板”!一年来,深圳快速提升医疗健康事业整体水平,加快打造国际医疗中心。

安居才能乐业。一年来,深圳针对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和专业人才等各类群体,着力构建多层次、差异化、全覆盖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十三五”期间累计筹建40万套,2019年就建设筹集了公共住房8.8万套。

对标“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深圳把更多的可支配财政收入用于发展民生事业,努力营造有温度、可感受、可拥抱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2020年上半年,深圳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超七成投入民生领域。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中国经济生活大调查》发布的2019-2020年度“中国十大美好生活城市”榜单,深圳光荣登榜。既让“人人来闯”,也让“人人栖居”,这体现了这座城市的品质和温度,支撑深圳迈向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

深圳是在全国全省支持下发展起来的,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始终是深圳义不容辞的责任。全力打好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收官之战,也是深圳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民生发展格局的题中应有之义。

“既出钱又派人”,自1990年开展对口帮扶工作以来,深圳累计投入财政帮扶资金418.73亿元,今年40.12亿元;累计社会帮扶资金超过760亿元,今年已募集超过20亿元;累计派出党政干部人才和支医支教人员超过4000人次;帮助9省(区、市)194.36万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脱贫率达到95%。

面对疫情影响,深圳全力确保帮扶工作节奏不变,做到进度不慢、要求不降、力度不减。

今年5月,随着深圳对口帮扶的广西河池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简称环江县)退出贫困县序列,毛南族已实现整族脱贫。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对毛南族整族脱贫给予充分肯定。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

“为什么来深圳?”如果在今天深圳的街头随机询问,肯定会有一个答案被频频提及——宜居的环境。天蓝、地绿、水清,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名片,更为深圳贯彻落实《意见》有关聚焦可持续发展先锋,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的部署要求写下生动注脚。

深圳的天有多蓝、水有多绿,数据是最好的论据。深圳2019年PM2.5的年均浓度为24微克/立方米;全市159个黑臭水体和1467个小微黑臭水体全面消除黑臭;全市绿化覆盖率45%,公园总数达到1090个,基本实现了市民500米可达社区公园,2公里可达城市综合公园,5公里可达森林郊野公园。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发展与保护中求取“最大公约数”,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正在成为深圳新的吸引力和着力创造的新经验。

这其中,近年来深圳向水污染治理发起总攻,治水成效受到广泛称赞。

创新“全流域治理”,建立跨界河联合治理机制,变各自为战为全流域联动作战;全面推进雨污分流,补齐管网设施历史欠账6275公里,新建扩建污水处理厂,大幅提升处理能力;实施“大兵团作战”“地方政府+大企业”EPC治水等模式,实现项目整体大幅提速;全面推行排水管理进小区,打通排水管网管养“最后100米”……

去年底,深圳水环境治理实现历史性转折,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在全国率先实现全市域消除黑臭水体,成为全国水环境改善最明显的十大城市之一,成功入选国家“城市黑臭水体治理示范城市”。茅洲河治理成效被录入中央电视台《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美丽中国》纪录片。今年6月,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了深圳治水成效和经验。

把治水与治产、治城有机结合,一年来,深圳还启动了240公里碧道建设;持续提升水资源保障水平,完成优质饮用水入户工程改造327个小区、社区供水管网改造工程100个。今年6月,深圳遭遇近10年最强龙舟水,但内涝积水点较历年类似降雨时减少了50%以上。

从空气到水,再到土壤以及更多领域,深圳树立起的是一种发展观念,建立起的是一系列长效机制: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

——充分用足用好特区立法权,全面启动《深圳经济特区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修订,探索建立和实施“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对违法行为“零容忍”;

——探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制度,初步构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指标体系和核算方法;

——健全资源利用和生态修复制度,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工作。

一张愈发密集的生态文明制度之网正在织就,一条愈发清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正在铺开。

不久前,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21世纪经济研究院发布《2020年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报告》,深圳拿下综合绩效、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三个单项冠军,位居城市高质量发展榜首。

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后我们党一手缔造的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从贫穷落后到繁荣富强的过程中,党始终是深圳经济特区各项事业的领导核心,这是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发展取得光辉成就的根本所在,也是加快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根本所在。

一年来,深圳努力把各级党组织锻造得更加坚强有力,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打造城市基层党建“深圳品牌”,持之以恒正风肃纪反腐,奋力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深圳落地生根、结出丰硕成果。

一滴水可以反射出太阳的光辉,一个地方可以体现一个国家的风貌。在先行示范区建设的新征程中,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打造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置入的是国家现代化的宏大格局与全球城市竞争的恢宏视野。一年来,深圳先行示范的实践已经破题,壮丽的画卷正在展开,发展加速度已经呈现。

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厚爱和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寄望,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改革开放40年创造的奇迹,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带来经济、行政、文化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优势,以及深深植入骨髓的创新基因……从“先行先试”到“先行示范”,殊荣独此一份、经验弥足珍贵,深圳有着足够的底气!

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为新的起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闻鸡起舞、日夜兼程、风雨无阻,新时代走在前列,新征程勇当尖兵。

历史的大舞台上,一定会再次留下特区人书写的新的更大奇迹! 

(深圳特区报记者甘霖崔霞)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