租房要提前预约 渔民村业主租户政府“三赢”

 [深圳新闻网讯] 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会议昨日召开,作为分会场之一的深圳今天将迎来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代表们在深期间将前往我市旧村改造的样板村——渔民村社区参观考察。作为特区内首个推倒重建的城中村,渔民村居民率先转型,告别握手楼、融入现代都市生活。2004年8月,重新耸立在深圳河畔的渔民村社区开始实行“旅业式”管理,由物业管理公司实行统一招租、统一服务,连续多年实现出租率100%、治安刑事案件为零的记录,被誉为“一好百好、一了百了”的“渔民村模式”,实现了政府社会管理成本下降、居民幸福指数上升、租户安全感增强的“三赢”。     

    4月6日上午,阳光明媚,记者来到深圳河畔的渔民村采访。与24年前小平同志视察过的小渔村相比,这里有了巨大变化,12栋整齐划一的小高层合围成了今天的渔民村。村内绿树成荫,在四百米艺术长廊,有人在小平同志视察渔民村的壁雕前摆放了鲜花;在健身路径上,老人和孩子在锻炼身体和嬉戏;在社区图书馆,不少居民和租户正忙着借书还书。

    物业管理好租金上涨快

    记者来到客户服务中心,告诉服务人员想租房。服务人员非常热情,告诉记者房客已满,但可以留下联系方式,如果有空房租会立即通知。一位接待小姐说,渔民村实行“旅业式”管理以来,出租率一直是100%,只要有住户搬走,马上就有新住户搬入。租户除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租赁合同外,还要填写计划生育申报表和人员信息登记表,所有租户必须来时有登记、走时有注销。由于信息全、家底清,重建4年来,渔民新村没有发生一宗安全事故,重大治安及刑事案件均为零发案,被评为“深圳市安全文明标兵小区”,租金水平也是过去的两倍。一房一厅套房以前月租四五百元,现在加上管理费已经过千,而且连年看涨。

    罗湖区南湖街道党工委书记邓志强告诉记者,罗湖区近年来以推进“城中村”改造工程为契机,在渔民村社区引入“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参与、物业介入”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服务新机制,一系列治安、安全和计生等流动人口综治难题迎刃而解。

    罗湖区委书记刘学强、区长鲁毅表示,罗湖已在全区城中村和老旧住宅区推广“渔民村模式”,对出租屋统一招租、集中管理;区委区政府将按照省委副书记、市委书记刘玉浦的要求,着力打好“平安牌”,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和精力整治好老住宅区、城中村和插花地等环境差、隐患多等低收入群众集居的社区,努力缩小这类社区与高档社区的环境差距,通过“环境福利”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设施齐全业主满意

    年近六旬的邓满枝是渔民村原居民,渔民村改造后,他们家拥有11套住房,面积达1300多平方米,其中200多平方米的顶层复式自己住,另外9套交给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出租。邓满枝高兴地说:“物业公司按税后每平方米25元给我们,现在根本不用操心租房的事,每月能有27000元租金收入。按揭贷款还清后,这些房产价值大约1000万。”

    许多正在健身路径里锻炼的老人告诉记者,他们在这里住了多年,这儿环境好,不仅安静,而且透过窗能看到深圳河对岸的青山。居民吴老伯说,现在楼与楼之间的间距很宽阔,房间的光线十分充足,空气也清新,管道煤气、闭路电视、电梯样样齐全,比过去的握手楼不知道强多少倍。

    渔丰物业管理公司的吴总是土生土长的渔民村居民。他说,老渔民村绿化率不足20%,新的渔丰小区绿化率已达40%。新的渔民村社区探索出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由社区组建渔丰物业管理有限公司,与居民签订为期5年的物业管理协议,对社区1200多套可供出租的房子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招租;与居民签订合同,无论招租情况好坏,按税后每平方米25元的价格支付给居民。这样算下来,每户居民每月约有1万元的租金收入。

    吴总说:“居民们有了固定收入,不再为有无租户和租金及小区治安烦心,而将生活重心转移到学习和健康方面。我们的物业出租率连续多年达100%,要租这里的房子得提前预约。”

   治安压力减小住户倍感安全

    社区综治办的段先生告诉记者,小区环境好了,来这里的租户文化程度、素质也相应提高。周边一些大单位也纷纷来签协议要求租房,还有许多香港居民来这里租房。渔民村没改造前,租住人员没什么登记,经常会发生一些治安案件。居民们为多租、快租,经常乱挂牌、乱张贴。来来往往的人员也非常繁杂,租户和承租人之间常常为租金、水电费等发生纠纷。现在,小区安装了电子监控设备,出入要用智能IC卡,租住人员做到100%登记。环境好了,治安方面的压力也相应小了,居民和住户的安全感比过去强多了。

    渔丰股份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兴炎是渔民村改造的“元老”。他说,渔民村重建时,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事,现在管理走上正轨,可以说是“一好百好、一了百了”,渔民村的管理模式将惠及子孙后代。

相关链接

万元户村曾闻名全国

    渔民村曾是闻名全国的“万元户村”。1984年1月15日,邓小平到渔民村视察,参观了村民住宅区和村党支部书记吴柏森的家。小平同志看到一幢幢两层高、六室二厅的村民小楼宽敞又明亮,非常高兴。他问时任罗湖区副区长的汤锦森:“是不是每家每户都有一幢这样的房子?”汤锦森回答:“是。”小平同志的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他又关切地询问村民有什么困难,汤锦森告诉他,村民们担心政策会变。小平同志回答道:“变是肯定的,但只会越变越好。”不久,小平同志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20多年来,渔民村干部群众奋发图强,村集体经济和股民收入连年递增,渔丰实业股份公司年均收入从改造前的580万提升到改造后的800万,总资产从农村城市化前的8000万元发展到现在的1.9亿元。老村长邓志标说:“渔民村人从过去的水上漂泊到现在的城市居民,靠的是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村民们都感谢共产党,感谢邓小平同志。”

    在渔民村400米文化艺术长廊里,有段前言勾勒了这个小渔村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变迁:枕大江,襟青山,背靠特区,面向香港,渔民村风光无限。其六十年之社会变迁,如大江曲折;改革开放二十年之崛起,如青山突兀。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东莞渔民摇数叶舢板艇,飘零大海,沿河打鱼,避台风,在此半岛状荒草滩搭咸水草寮棚,遮风挡雨。建国初,渔民上岸,渐盖青瓦平房,结宅为村,犁头尖改名渔民村。文革极“左”思潮祸烈如台风,百姓贫穷日甚,纷纷逃港。改革开放潮起,建深圳经济特区,风云聚会,拓荒奋进。渔民村凝众志,举数业,谋发展,拼打出新中国第一个万元户村,35栋两层小洋楼破天荒出现深圳河畔,书写中国农民脱贫致富之开篇。 (记者 王斗天 李 迩 万鸿涛 通讯员 杨映玫)


上一页     下一页


luoohu.com 罗湖社区家园网
CopyRight © www.luoohu.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