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民生

别让记忆悄悄“消失”!罗湖医院新开科室,帮您守住珍贵时光

  • 来源:南方+
  • 时间:2025-09-10 17:08

罗湖家园网讯:“刚说的话转头就忘,东西放错地方,以为是老了正常?小心,这可能是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警报’!”2025年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来临之际,“为记忆筑墙”成了无数家庭的迫切心愿。

作为最常见的痴呆类型,阿尔茨海默病就像大脑里的“橡皮擦”——β-淀粉样蛋白(Aβ)在脑中堆积,慢慢破坏神经元,让患者从记不住事,一步步变成连穿衣吃饭都需要人照顾,病程长达数年到十几年,把家庭拖进照护的“重担”里。

而中国的情况更让人揪心:全球每4个阿尔茨海默病患者中,就有1个在中国;平均每20个中国家庭,就有1人受它困扰;80岁及以上的老人里,更是每4位就有1位患病。随着老龄化加快,这场“记忆保卫战”,早已不是个人或家庭的事,需要每个人提高警惕。

别把“病”当“老”

很多人觉得“老人忘事很正常”,可就是这份“不在意”,让不少患者错过了最好的治疗时机。阿尔茨海默病一开始特别“隐蔽”:可能只是出门忘带钥匙,刚说的菜名转头就想不起来,甚至把盐当成糖放——家人往往觉得“年纪大了都这样”,没当回事。

可等发现老人变得喜怒无常,出门找不到家,连自己的孩子都认不出,甚至不会穿衣、吃饭时,病情大多已经到了中重度,想治都难了!专家再三提醒:只要家里老人频繁出现这些异常,别犹豫,赶紧带他们去记忆门诊或神经内科!这些不是“衰老”,是大脑在拼命“求救”。

那医生怎么揪出早期患者呢?其实有一套“精准办法”:先用简明精神状态评定(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量表,一对一测评有没有认知障碍、严重不严重;有条件的医院还能抽血查Aβ、p-Tau蛋白这些“疾病标志物”,一旦异常,再用Aβ-PET检查“亲眼看到”大脑里的病变,或通过脑脊液检查确诊;最后做个磁共振(MRI),看看大脑损伤情况,顺便排除其他病引起的痴呆。

早期用药能降56%进展风险

好消息是,阿尔茨海默病不再是“无药可治”。现在的治疗分两类:一类是美金刚、多奈哌齐这类“缓解症状”的药,能帮患者减轻不适;另一类更关键——“疾病修饰治疗”,直接对准治病的“根”。它能清除大脑里的Aβ毒性蛋白,阻止神经被破坏,就像给大脑“穿上防护衣”。

目前能用的仑卡奈单抗、多奈哌齐这两种药里,仑卡奈单抗的效果尤其让人振奋!最新研究显示,早期患者用它治疗4年,进展到中晚期的风险直接降低56%!而且越早就医、越早用药,效果越好——这也意味着,抓住“黄金治疗期”,就能大大延缓记忆“消失”的速度。

罗湖医院十年老牌科室守护大脑健康

就在大家为阿尔茨海默病焦虑时,深圳罗湖区的居民迎来了一个好消息:2025年9月2日下午,罗湖区人民医院春风院区认知障碍科正式启用,科室就在院区五楼,以后家门口就能看认知障碍病,不用再跑远路。

其实,这家医院早就是“老行家”了——十年前就在广东省内率先成立了独立的认知障碍科,专门跟老年认知障碍“较劲”。要知道,老年认知障碍不只是“忘事”,它还是我国第五大死亡病因,拖垮了无数家庭。这次新院区开科,就是要把更专业的服务送到居民身边。

开科仪式上,院领导也特别期待:“以后要多培养人才、搞学科建设,把最前沿的技术用在临床上,让更多认知障碍患者少遭罪,让家庭少受累!”

罗湖区人民医院认知障碍科室主任朱飞奇教授,从事神经内科二十余年,擅长阿尔茨海默病、脑血管病、癫痫、帕金森病、睡眠障碍、头晕头痛的诊治,致力于阿尔茨海默病基础和临床研究 。朱教授担任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理事、中国阿尔茨海默病防治协会临床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疾病杂志》编委。朱教授指出:对抗阿尔茨海默病,不仅需要医院的专业力量,更需要每个家庭的重视——别忽视老人的“小忘事”,别错过早期的“小信号”。有专业医院保驾护航,有全民警惕的“防护墙”,我们一定能守住那些珍贵的记忆,让老人安享晚年。

来源:南方+ 记者 黄思华 编辑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