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机制” 罗湖硬核应对暴雨后次生地质灾害
- 来源:罗湖社区家园网
- 时间:2025-08-12 14:59
罗湖家园网讯:8月5日凌晨4时15分,深圳拉响自2018年“山竹”台风以来首个全市暴雨红色警报。在这场持续101.5小时、创下应急响应时长新纪录的强降雨中,罗湖区平均雨量达240.7毫米,草埔站雨量更突破306.8毫米。
面对极端天气的严峻考验,罗湖区依托科技赋能与机制创新双轮驱动,通过紧急部署、不间断巡查排查、高效应急处置成功化解2处边坡险情,最终实现人员零伤亡、财产零损失,交出了一份扎实的安全答卷。
筑牢地质灾害常态化防线 —— 以长效防控守护一方平安
每年开展汛前排查和汛中巡查,明确年度防治工作重点和工作要求。制定工作指引,明确了隐患点巡查内容和频次。各部门定期对辖区隐患风险点开展常态化巡查排查。同时,委托专业技术单位开展隐患点巡查,充分发挥专业技术单位优势,确保巡查排查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罗湖区将防灾神经末梢深度延伸至社区一线,构建起精细化防控网络。全区所有隐患点建立“一点一档”,制定专项应急预案,并向受威胁的300余名群众精准发放“两卡一预案”(防灾明白卡、避险明白卡和单点预案),卡片清晰标注避险路线、预警信号、安置场所及责任人联系方式,实现应急避险指令直达户、到个人。
与此同时,全区加速推进28处隐患点工程治理,目前东湖、清水河、莲塘等街道的14处点位已完工,剩余14处点位正按计划推进,针对汛期施工风险,罗湖区创新建立“专业巡查+数据盯防+预警疏散+应急准备”四重保障机制,确保工程安全与防汛实效双保障。
今年以来,通过组织区级三防地防专项培训(覆盖74名骨干)、各街道开展12场线下宣传活动(参与1600余人次)、“学习强安”平台精准推送33篇防灾科普(阅读量突破5.1万)等立体化宣教手段,显著提升民众地质灾害识灾避灾能力与自救互救技能,夯实了群测群防的坚实根基。
2025年,罗湖区引入“AI+物联网”技术,对28处重点地质灾害隐患点和危险边坡实施自动化监测网络覆盖,布设247套高精度智能感知设备。这些“云端哨兵”通过位移、倾斜等多维传感器,实现对边坡形变的毫厘级捕捉,数据实时回传至监测云平台,形成24小时全天候预警网络。在本轮持续五天四夜、长达101.5小时的特大暴雨侵袭中,监测数据平稳,成为防汛指挥决策的核心技术支撑。
雷霆响应地质灾害险情 —— 以快速处置筑牢生命安全屏障
本轮强降雨期间,全区累计发布暴雨预警11次(3次橙色、2次红色预警)、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黄色预警5次,各单位迅速激活战时响应机制。面对历史罕见的超长暴雨,罗湖区应急体系展现出强大战斗力。
自8月2日,罗湖区启动“关注级”应急响应以来,罗湖区共发出通知29份,部署落实强降雨期间和前后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要求全面做好巡查排查、人员转移、值班值守和应急响应工作,确保排查排查到位,应急处置到位。
各相关部门及街道闻“汛”即动,全区累计投入巡查力量1519人次,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50次,危险边坡379次,对重点隐患区域实施高强度、高密度拉网式排查。排查发现2处边坡险情,经及时开展应急处置,未造成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8月6日午间,巡查人员发现正坑水绿道路基突发垮塌险情,当即实施警戒围挡和专人24小时值守,防止无关人员靠近。区地防办组织水务、城管、自然资源部门及技术单位30分钟内火速集结现场。经勘查,塌方体积约300立方米。结合隐患现场情况研判,区政府立即按程序启动抢险救灾工程。得益于“早发现、快响应、准处置”的应急闭环,该险情被成功控制在萌芽阶段,未引发人员伤亡及次生灾害。
从247组实时跳动的智能监测数据构筑“云端堤坝”,到300余张“明白卡”打通生命通道的“最后一米”;从28处隐患治理工程的压茬推进,到暴雨中1519人次的逆行守护——罗湖区以“智慧防灾+机制创新”双擎驱动,将“人防、技防、工程防”深度融合,织就了一张全域覆盖、精准高效的地质灾害防治安全网。
面对极端天气常态化挑战,罗湖用科技赋能提升防控锐度,用制度创新夯实责任链条,用高效响应诠释人民至上。每一次预警信息的精准触达,每一处风险隐患的及时消弭,都在为超大型城市的安全韧性管理书写着具有示范意义的“罗湖方案”。
来源:罗湖社区家园网 记者 蔡雄彬 编辑 闫科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