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无地可用” 深圳“上天入地”
- 来源:南方日报
- 时间:2025-07-18 09:16
罗湖家园网讯:深圳土地开发强度已达“天花板”数值50%。经历数十年高速规模扩张后,这座超大城市正面临“无地可用”的瓶颈。
近日获批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规划》)设下硬约束:到2035年,土地开发强度必须控制在58%以内。在此前提下,深圳同时锚定了“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卓著的全球标杆城市”目标。
土地开发强度被“锁死”,新产业往哪落?新基建朝哪长?
深圳的密集规划给出了突围方向:仰望天空——我国首部低空经济专项法规落地,城市上空已划设新型飞行器eVTOL测试空域;向下俯察——深达5至20米的地下空间,密集的轨道交通网与综合管廊、地下商城与这座城市同步生长。
“天空”与“地下”,正成为深圳破解土地困局、释放产业动能、创造消费新场景的增量战场。
困局用地空间与人口上限被“锁定”
近日召开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定调,我国城市发展正告别“增量扩张”,全面转入“存量提质”新阶段。
深圳无疑是这场转型最具标本意义的城市。作为全国土地开发强度最高的城市之一,深圳全市陆域面积仅1997.47平方公里——约为上海的1/3、广州的1/4、北京的1/8,但土地开发强度已触及50%红线,远超国际公认的30%警戒线。
与此同时,人口持续涌入,《规划》显示:深圳常住人口约为1757万人,实际服务管理人口2100万人左右。
走在深圳街头,密集的高楼与川流的人群构成城市的常态——土地资源捉襟见肘,城中村与科技园区比邻而居,居住空间被不断压缩。传统的“规模增长”式城市更新路径,在产业扩张与民生需求的激烈博弈中日渐失效。
基于资源困境及城市宜居需求,深圳硬性“锁定”2035年人口上限——常住人口1900万以内,实际服务管理人口2300万左右。
更为关键的是土地供给天花板:全市仅划设城镇开发边界1130.74平方公里(占陆域58%)。也就是说,未来十年,深圳新增建设用地空间被严格控制在8%左右。
面对十年仅8%的新增空间与2300万人口需求间的巨大鸿沟,深圳明确“科技主导”的突围路径: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向天空要高度,向地下要深度。
这一路径与2025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的“转变城市发展方式,更加注重集约高效”核心要求高度契合。
上天“低空走廊”重塑城市交通逻辑
在深圳,“低空走廊”正在重塑城市交通逻辑,低空运输与一些产业近距离、点对点、小批量、多频次的运输需求深度契合。
罗湖水贝珠宝产业带,载着8公斤黄金饰品的无人机穿越楼宇,12.6公里航程仅需12分钟,物流时效提升200%以上。
文旅产业的低空经济渗透率也在不断提升。深圳在观光旅游、短距通勤方面,积极探索低空载人飞行。
“盐田区地域空间有限,我们把目光投向天空,思路就打开了。”深圳市盐田区委常委、区人武部部长王贵喜表示,盐田区山海资源丰富,因地制宜以商旅应用牵引低空经济发展,并率先探索多种机型融合飞行。
低空经济无需占用地面土地,能有效缓解空间约束,开辟新的经济增长维度。通过向天空要空间,不仅可以实现产业的降本增效,还能有效缓解片区交通压力。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研究所副所长张翼举认为,未来天空会和地上的马路一样,建成“城市三维立体交通”,载人、载货飞行器自主飞行,飞行机器人、空中出租车将成为现实。
所谓立体交通,是向空中或地下拓展空间的城市规划模式,通过整合地铁、公交、轻轨等构建三维运输网络。张翼举认为,深圳低空交通的探索,将会为现代城市立体交通的发展贡献更多实践样本。“比如,在3000米以下范围,要建几层空中公路,用哪一类飞行器,如何管理不同层的穿行,都要有清晰界定。”
如今,深圳正在探索构建高效协同的低空空域管理机制,力争到2025年,全市120米以下适飞空域开放面积占比突破75%,低空商业航线总数突破1000条。
入地向下扩容打造48个“地下城”
“立体城市”不是“乌托邦”,深圳已将其落地到破解土地困局的日常实践。
深圳市规划院院长司马晓直言,深圳经历40年快速发展,造就世界城市建设史上的奇迹,同时也面临人口过载、资源环境约束的挑战,如何在此形势下增加吸引力和承载力,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是必须直面的问题。
“向下要深度”成为除了“向上要高度”之外的另一个破局关键。早在几年前,《规划》草案征求意见时就明确提到:严格开发强度管控,促进地上地下空间复合利用。
深圳拥有多年“向下要地”的经验:在洪湖公园,全自动地下污水处理厂与荷香园林垂直共生;福田高铁站地底30米处,亚洲最大地下火车站日均吞吐数十万客流;深圳图书馆北馆地下18米处,全国最深智能书库藏书400万册……这些“隐形地标”印证了深圳地下开发的深度与广度。截至2020年底,深圳地下空间总面积已达1.04亿平方米,人均占有量5.9平方米,两项数据均居全国前列。
近日发布的《深圳市地下空间资源利用规划(2025—2035年)》更是明确了深圳“向下要地”的决心——将向下“扩容”,在10个区划定48个地下空间重点开发区域,力争到2035年,地下空间利用水平成为全球标杆。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以香蜜湖—车公庙片区、西丽站枢纽周边片区等“地下城”带来的城市新奇迹。
未来十年,深圳能否通过“空间结构塑形”治理模式,真正释放地上地下空间潜力?这不仅关乎深圳破解“地面饱和”困局,更将为中国乃至全球的立体城市建设提供重要范本。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唐孜孜 徐怀 编辑 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