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赋能发展向“新”,解码先锋罗湖破题之路
- 来源:南方都市报
- 时间:2024-12-19 09:05
罗湖家园网讯:建成83个嵌入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推进3所学校停车场向社会开放;全域104条公交线路均支持数字人民币刷付......12月18日,深圳“罗湖发布”举行改革专场发布会。罗湖区委(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改革办副主任陈恬立联合罗湖区金融服务署署长邓敏怡、罗湖区财政局副局长徐晶、罗湖区东晓街道四级调研员赵鹏,共同带来“改革:先锋罗湖的破题之路”主题发布。
数字人民币多元场景应用式改革
全域104条公交线路支持数币支付
罗湖是数字人民币试点先行者、探索者,开展了系列由“0”到“1”的改革试点,2020年在全国率先开展“礼享罗湖数字人民币红包”活动,率先完成多边央行数字货币桥真实贸易交易,推出全国首台数字人民币跨境消费硬钱包自助发卡机,打造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产业园等。
如今,罗湖实现数字人民币场景应用上“多点开花”:
在丰富支付场景方面,罗湖全域104条公交线路、600台出租车及地铁8号延长线均支持数字人民币刷付。在深圳市首批“便利支付示范商圈”评比活动中,罗湖3家入围,数量位列全市第一。罗湖全域22家星级酒店、2个星级景区及重点医疗机构可受理扫码、外卡和数字人民币硬钱包业务,60家歌舞娱乐场所均已落实优化支付服务相关业务。
着眼商圈建设,罗湖推广数字人民币预付卡,现已覆盖预付商圈80%以上商户。今年以来,辖区预付领域数字人民币监管资金规模超4亿元,位列全市第一。探索推出“预付保险+资金监管”新模式,由金融机构对消费者预付资金余额的20%进行动态监管,结合保险机构承保保障,覆盖共计80%的预付资金安全。联合多家机构推出数字人民币支付专属优惠,实现“一码通扫”“拍卡即付”,推动商户收付更便捷有序。
助力适老改革,罗湖创新上线“智慧养老服务平台”,试行居家养老消费券通过数字人民币硬钱包发放、使用、结算,消费时仅需拍卡“贴一贴”即可完成券额核销。此外,还可在“智慧养老服务平台”线上预定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如家政清洁、理疗按摩、疾病陪护、线下陪聊等,解决老年人移动支付需求,保障金融消费安全。
此外,罗湖还依托2023年底落地的全国首个数字人民币产业园,赋能产业聚链成势,打造数字人民币发展“全景生态”。
深化“费改保”创新发展改革
前置风险管理实现多方共赢
“费改保”是罗湖在全国率先提出的保险创新发展新机制,在原则不增加支出负担的基础上,探索将政府、社会、企业、个人的“开支费用”,转化为保险服务形成的“保费”。
利用“费改保”模式,将原先的“费”转化为购买的“保险”,可以一举多得:将保险引入服务供应范围,由保险机构提供服务并保质保量。鉴于行业特点,保险将主动做好事前、事中、事后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为事故或损失提供兜底保障,减少各类纠纷和社会矛盾,真正降低社会整体风险。同时,保险可以不断拓业展业,促进金融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费改保”广阔的应用场景,罗湖印发《罗湖区深化保险创新发展改革工作方案》,即“费改保”18条措施,聚焦基层治理、实体经济、民生保障、深港合作四大板块开展保险创新。目前,正大力推进“德智体美劳”五大场景:
“德”是指加快构建多层次健康保险体系。大力发展托育险、老年人意外险,形成全生命周期保险服务体系。
“智”是指科技赋能智慧城市建设。鼓励保险机构围绕电梯、玻璃幕墙、“零碳”排放等设计产品,推动政府机关物业试点,将物业维修基金、电梯维保费用、节能环保投入等转为保险。
“体”是指文体旅游行业资金盘活。罗湖有579家旅行社,占全市近40%市场份额,正在争取试点将旅游服务质量保证金保险替代现金或银行保函,可实现资金占用率超95%的下降(原需20至120万元质保金,可降低为千元或万元级别质保金保险),减轻旅行社运营压力。
“美”是促进医美行业规范运营。积极引入医美行业后端保险保障,在医美机构推广医师责任险,创设美容医疗意外险等,将处理医疗事故的人力物力财力转化为保险,形成更高标准的行业自律和更安心放心的消费环境。
“劳”是优化劳动群体保险服务。支持保险围绕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农民工等群体开发优惠产品,增强劳动群体的权益保障力度。
国有公共物业集约节约高效利用改革
推进3所学校停车场向社会开放
为推动党群服务中心、街道长者服务中心、社区图书馆等12类国有公共空间姓“公”惠“民”,推动便民服务提质增效,罗湖基于四个“利用”推出系统集成式的改革:
在功能归整复合利用方面,罗湖区通过科技赋能,将全区近700处政府物业信息录入时空信息赋能平台,实现“一键可查”。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体,融合街道文体中心、长者服务中心、托幼中心、社区图书馆等服务内容,推动“资源整合最优化、使用效能最大化、便民服务一体化”。目前,已建成嵌入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83个、托育点5个。
在市场导向综合利用方面,择优挑选第三方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及运营部分公共物业,提升国有公共物业利用效益。具体而言,笋岗综合文体中心将利用安居锦园小区的社区配套用房,打造超2600平方米的多功能文体中心;翠园华府体育馆将引入第三方对5300余平方米的文体活动场地进行改造。
在错时错峰高效利用方面,推进学校停车场及体育场馆错峰向社会共享,缓解周边居民“停车难”问题。其中,桃园小学、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附属礼文学校、翠园东晓创新学校等3所学校游泳馆已引入社会第三方运营,免费为学校学生提供游泳教学、训练等服务,并在节假日对外开放。同时,锦田小学、桃园小学、翠园实验学校等3所学校的停车场正在试点推进分时段运营,预计新增错峰停车位116个。
在因地制宜特色利用方面,深入推进金角银边改造行动,将街区园区、立交桥下等边角空间改造成公共户外活动空间。据悉,目前已完成8处桥下空间的改造利用,如洪湖东桥下空间已改造为篮球运动场。同时,区属国企和股份合作公司的闲置物业被改造建设成为保障性住房或产业用房,预计筹集保障房近350套,产业空间超10万平方米。
通过综合推进国有公共物业改革,预计2025年可直接减少财政资金投入7000万元。其中年度运营投入将减少3000万元,将腾出更多财政资源用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增进民生福祉。通过对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功能优化整合,将释放7500余平方米服务空间,为市民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智慧赋能基层治理改革
以“绣花功夫“推进棚改社区蝶变
“一键”反向寻车、“会说话”的巡检机器人、能捕捉高空抛物的鹰眼镜头……今年,罗湖部署智慧赋能基层治理专项改革,并在木棉岭社区先行试点。
东晓街道结合改革要求,在木棉岭探索打造“一中心一平台一张网”的基层智治体系。其中,数字化城市运行和基层治理中心,打造可视可感、联勤联动、运转高效的基层智治“实战枢纽”。基层治理一体化平台,实现事件统一采集、智能分拨和自动流转处置。社区“空天地”一张网,整合3000多路监控视频构建“空网”,打造7条无人机自动巡航线路组成“天网”,推动4大综合网格成为聚合社区资源、信息、事件的“地网”,形成立体化、全场景的社区管理模式。
在具体改革“绣法”上,东晓街道主要从三大“针法”着力:
以机制重塑、流程再造如细腻的针法提升治理效能。统筹打造“一个社区治理平台+综合网格运作体系+一张社会共治网络”的基层智治运转架构,实现社区大小事均可上报智能终端,按类型分级流转、闭环处置。
凭借技术赋能、场景保障似精巧的针法提升智慧水平。引入无人机、巡检机器人等设备,实现24小时智能监测;开发智能分拨、多元共治、AI社工助手等特色应用,涵盖上千个社区工作场景;投建40万个物联感知设备,覆盖综合安防、智能通行、环境空间、设施设备、能耗能效五方面256个应用场景。
以数据精度、民生温度若温暖的丝线提升服务品质。以近5000份民意问卷为基础,打造“一站式”的便民小程序“蜜生活”,聚合数字党务、数字政务、数字公共服务、数字生活服务四大版块50余项服务功能,实现居民关键小事“不跑腿”。
通过智慧赋能和联动共治,社区缩减了50%基础业务人员。依托AI城管、AI垃圾分类等16类智慧管理模式,各类事件的处置时长从过去的半天到一天缩短为平均12分钟,最短只需2分钟。
来源:南方都市报 记者 林敏儿 编辑 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