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罗湖大件事

罗湖争创“先锋项目”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

  • 来源:南方日报
  • 时间:2024-10-23 09:30

罗湖家园网讯:近日,罗湖区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米勇接受南方日报、南方+专访,就罗湖如何认真贯彻落实深圳组织工作服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围绕罗湖区委建设“三力三区”工作部署,把组织工作深度嵌入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全过程、各领域,以高质量发展成果检验组织工作的成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解答。

南方日报: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在浩浩荡荡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孕育了敢为人先、敢闯敢试的先锋精神。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罗湖采取了哪些举措来发挥先锋精神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呢?

米勇:罗湖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全程参与了深圳特区的创业发展。近年来,我们弘扬先锋精神和奋斗文化,紧扣建设“三力三区”目标和“服务强区、先锋罗湖”城区名片,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勇当先锋。

一是弘扬“先锋精神、奋斗文化”凝聚奋进力量。开展弘扬“先锋精神、奋斗文化”大讨论活动,先后举办两场主题报告会,并正式发布“先锋精神、奋斗文化”实质内涵——争先、奉献、担当、卓越。罗湖以“先锋精神、奋斗文化”为引领,磨砺和锻造了一大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先锋骨干,谋划和推进了一批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项目,广大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更加充足,干事创业的氛围更加浓厚。

二是谋划“1+1+6”工作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第一个“1”,是出台《关于加快创建“三力三区” 争当罗湖先锋的行动方案》,动员全区党员干部聚焦招商引资、项目攻坚等十个领域,开展“十大行动”。第二个“1”,是出台《关于推动组织工作高质量发展为罗湖创建“三力三区”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意见》,整合全区组织资源和组织力量,对组织工作服务高质量发展进行系统安排部署。“6”是开展铸魂赋能争先、聚力产业升级、深港融合跃升等六项行动54个具体项目,把服务高质量发展“大任务”转化为一个个可落地的“小项目”,推进目标任务落地落实。

三是争创“先锋项目”推动基层党建提质增效。以项目化思维抓基层党建工作,围绕经济增长瓶颈、民生急难愁盼、基层治理难题以及基层党建长期存在的“老大难”问题,确定了160个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先锋项目”,其中区级重点项目56个,涵盖招商引资、产业升级、城区建设、基层治理等领域。按照“一书一表一纪实一报告”机制推进,通过重点抓、抓重点破解制约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难题,打造一批“先锋项目”党建工作品牌。近期我们对这些推进先锋项目的好做法进行筛选、汇编成册,形成了20个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

南方日报:近年来,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罗湖区在助企服务提效、提升市场活力方面有哪些具体工作部署,取得了哪些积极成果?

米勇:助企服务提效、提升市场活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罗湖突出招大引强选优、惠企稳企暖企、强链补链延链、虚拟园区赋能四大重点工作,助力企业稳增长促提升,擦亮“服务强区、先锋罗湖”城区名片。

一是坚持靶向发力,招大引强再提质。率先在全市探索青年干部招商先锋队工作模式,2023年选派干部成立17支招商先锋队奔赴招商一线,构建了全区“1+5+5+10+N”大招商工作体系,全年招引落地企业1300多家。罗湖招商工作做法获评“中国改革2023年度地方全面深化改革典型案例”。今年7月份,区委再次组建新一轮6支青年干部招商先锋队,并且由区人大、政协有关领导担任各先锋队“第一队长”,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二是坚持靠前服务,惠企稳企再提效。深化开展“干部助企行”工作和“我帮企业”系列活动,区主要领导亲自带头、区四套班子领导共挂点服务重点企业602家,组建169个专项服务小组,挂点联系“四上”企业3072家,动态收集解决企业在产业空间、人才、融资等各方面的诉求,12个优秀案例获市委组织部通报表扬。

三是坚持一线搭台,强链补链再赋能。把直播新业态党建与园区、产业链党建结合起来,举办首届水贝电商直播节,七天累计直播686场,创造商品交易总额超1亿元。举办党建引领“黄金珠宝+旅游消费”高质量发展论坛,开展“党建引领、直播赋能”直播技能公益培训。组建黄金珠宝产业链党委,构建形成“园区党委+产业链党委+直播党支部”的综合型党建组织体系。成立区文旅产业链党委,搭建链上“行业交流、问题收集、服务汇集”三大平台,打造文旅产业发展共同体。

四是坚持党建引领,虚拟园区再升级。按照“区级管总、街道抓建、特色产业专区服务”的思路,构建党建引领虚拟园区建设工作体系,明确虚拟园区党委“运营主体”定位,在虚拟园区平台集成产业扶持政策2094项,以蔡屋围商圈为试点组建商贸业虚拟园区党委,组建党员先锋队开展“入园服务”助企行动,帮助企业找市场、找资金、找人才。

南方日报:在推进“百千万工程”建设中,贵单位是如何发挥工作主动性,以组织工作积极推动“百千万工程”?

米勇:罗湖以省内协作为主渠道,助力我区省内协作的“一市一区”(汕尾陆丰市和潮州潮安区)协调发展,2023年度广东省推动产业有序转移工作考核中,“罗湖区—潮安区”为优秀、“罗湖区—陆丰市”为良好。

一是壮大“百千万工程”干部人才队伍力量。选派年轻干部到陆丰、潮安两地驻点帮扶,在产业协作、消费帮扶、就业协作、乡村振兴等领域取得了扎实成效,如,引进陆丰康佳半导体产业园、陆丰临港产业园等重大产业转移帮扶项目,推动扩产提质;引导一批骨干医生、优秀教师和校长开展支援工作,为“百千万工程”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证。

二是提升干部服务“百千万工程”能力本领。将“百千万工程”培训内容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围绕新质生产力、产业体系、企业服务等,举办全区干部“学经济、懂产业、促发展”5场,开展招商引资暨营商环境优化专题培训2场,线上线下共培训干部2100余人次。

三是激励干部在“百千万工程”中奋发有为。坚持在“百千万工程”一线识别发现优秀干部,将干部综合表现情况和年度考核、晋升职级、选拔任用等结合起来。强化服务保障,避免选派干部“单打独斗”,看望慰问援派干部8次、开展座谈交流10场。

南方日报:众所周知,罗湖区的定位是“湾区枢纽”,也是高密度城区,在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引领、加强治理、为民服务上,罗湖怎样找准党建工作结合点和着力点,有哪些实践?

米勇:近年来,罗湖持续实施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在党建引领城区治理领域不断创新探索,取得丰硕成果,一体化党群服务中心、城中村“固本强基”工程等获得省市充分肯定。

一是持续健全社区“大党委”机制。坚持“项目化抓党建”思维,持续深化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指导各社区党委强化“区域统筹”作用,形成包含党建先锋类、社区治理类、阵地建设类等类别的社区党建项目共81个,打造“一社区一特色”基层党建项目矩阵。

二是扎实推进“支部建在小区上”。全区811个居民小区实现党组织100%全覆盖单独组建,51个无物业居民小区物业服务全覆盖,31家社区级股份合作公司全覆盖成立党支部,持续深化“一体两翼三融合”党建引领小区治理新模式,深化名骏豪庭、嘉宝田花园、鹏兴花园一期等居民小区党建示范点打造,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从标准到示范、从示范到引领。

三是深入实施城中村治理“固本强基”工程。聚焦城中村治理痛点难点,统筹住建、应急、城管、政数等部门资源和街道、社区力量,引导股份合作公司、来深建设者、新就业群体参与治理,打造水库新村、向西村、大望村、黄贝岭村等一批治理样板,以点带面提升辖区城中村治理水平。结合股份合作公司换届工作,强化股份合作公司组织建设,23名新任股份合作公司董事长中有22名为党员,14名股份合作公司的党员董事长担任社区党委委员或兼职委员。

四是全面提升党群阵地综合服务效能。实施党群服务中心建设、功能、运营、队伍、考评“五个一体化”优化提升,先后建成渔邨、水贝、金岭、东门等综合型党群服务中心,配套建立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开展党群服务中心星级评定工作,评定五星党群11家。探索“政府+商业+公益”党群多元化运营模式,已经或筹备引入多元化运营项目的党群中心达58家,全区党群阵地周均人流量从1505人次提升至3475人次,相关做法获区委主要领导批示肯定及深圳卫视、南方+等媒体报道。推进党群服务空间亲民化“微改造”,建成一批嵌入式居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托育点。

南方日报:当前罗湖正在加速打造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在推进绿美广东生态建设中,贵单位是如何发挥工作主动性,以组织工作积极推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的?

米勇:今年5月,罗湖实施党建引领绿美罗湖生态建设专项攻坚行动,提前完成市下达年度任务,打造了翠湖文体公园、淘金山绿道风铃溪谷等16个示范点,获得市委组织部充分肯定。

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和组织保障相结合。突出规划引领,将绿美生态建设纳入城市综合规划一体推进,绘制“两图一表”(绿化规划图、示范点建设图、绿化计划表);纳入抓党建述职评议、绩效考核,压实责任。在2—5月种植黄金期,开展党建引领绿美罗湖生态建设45日专项攻坚行动。

二是坚持点上突破与面上开花相结合。针对罗湖建筑密度高、土地资源稀缺难题,积极发动各级党组织在“金角银边”主动找地,在老旧小区、城中村见缝插绿,建成一批口袋公园;充分挖潜屋顶、阳台等立体微空间,打造罗湖中学、翠北小学、市第十幼儿园等10个楼顶绿化示范项目。围绕低碳环保主题,打造全市首个零碳公园——翠湖文体公园。

三是坚持党员示范与多元共建相结合。组建107支“党员护绿先锋队”,发动2.2万名党员干部和群众参与城市绿美工作。植树节期间,区街社结对共建开展植树18场次,联合打造了“青年林”“双拥林”等一批特色林区。

四是坚持常态管养与长效监督相结合。植树工作“三分种、七分养”。依托三级“林长制”全覆盖建立网格化管护机制,对区街社三级干部进行集中培训,依托淘金山绿道、罗湖人才公园等自然教育中心开展绿美主题实践活动,创新组建“罗小树”“罗小河”等特色青少年生态环保志愿服务队,长效化提升全区绿美水平。

南方日报:近年来,深圳着力构建“知事识人、序事辨材”干部工作体系。罗湖是如何通过“知事识人”来评价干部的工作表现和发展潜力呢?有哪些创新举措和实际成效?

米勇:罗湖创新落实市委组织部“知事识人、序事辨材”工作部署,探索建立“事—岗—能—人”干部四维坐标评价体系,从调研“重要的事”出发,分析“吃劲的岗”、挖掘“匹配的能”、识别“优秀的人”,深入推动人事相宜,形成“序事->论岗->识能->辨材->成事”的工作闭环。

一是递进式知事序事,全面掌握干部干事情况。建立“序事—验事—述事”三级知事机制。前置序事,条理化梳理形成全区攻坚克难和区级重点工作任务“两张清单”;综合验事,从市考区绩效、督查考核、巡视巡察等多个维度,对“事”的推进情况进行全面检验;现场述事,通过“多方谈、现场看、深入问”三种调研方式,近距离、场景式了解干部干事情况。

二是分类别论岗述岗,科学分析岗位能力需求。综合各单位工作任务、职责定位等情况,分类梳理各单位岗位情况。在此基础上,采取主观与客观、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岗位能力需求测评、组织现任领导干部“现身说法”、听取服务对象意见等,对岗位职责进行深度分析,通过序事与论岗相结合,建立了“1+6+133”处级领导岗位能力需求指标体系。

三是差异化能力评测,了解干部能力素质特点。开展能力排序评价,将综合履职能力分为10个等次,采用“上评+中评+下评”的方式,对领导班子综合履职能力进行排名,形成可量化、可比较的干部评价数据。开展能力评测,将全区处级领导岗位合并同类项,分层分类设定能力气质评估指标,并将年龄、专业、经历等情况作为加减分指标,进行全面评估。

四是科学化人岗适配,推动能岗匹配人事相宜。综合干部的专业、经历、特长等,分析干部意愿岗位与其个人能力的匹配度,看干部“能干什么”。系统梳理干部在原岗位的工作职责、履职尽责等情况,看干部“干成过什么”。要求干部阐述履职设想,听干部对意向岗位的认知和工作谋划,看干部“想怎么干”。通过“三看”,把表现优异的干部放到更重要的平台锻炼提升,同时把岗位适配度不高的干部放到其他更合适的岗位。

南方日报:罗湖与香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山水相连,是深港连接的“情感码头”和深港合作的重要区域。在推进深港融合发展方面,罗湖有何创新做法和积极成果?

米勇:罗湖紧抓“双区”建设、香港北部都会区建设等重大历史机遇,发挥与香港山水相连、人文相近的区位优势,不断完善政策机制和交流平台,积极推动深港双向开放、深度交融。

一是探索港人参与治理创新方式。秉持“发挥港人优势,做好港人服务”思路,试点实施“港人领头雁计划”,比如,推动在港籍居民占比超过60%的罗湖金岸小区组建居民党支部,引导4名港籍居民担任港逸豪庭业主委员会委员。搭建“港人讲事”茶话会、“深港居民圆桌会”等议事机制平台,打造港人协商议事、共建共享的沟通载体。建立全方位港人社区服务体系,辖区10个街道全覆盖设立港人服务中心、服务专窗,办理6大类、30项业务,提供“一站式”服务。

二是支持深港青年人才就业创业。实施深港人才联通行动,从青年就业、创业扶持、科研合作、医疗融合、平台建设、住房安居等六大方面,出台13项深港人才支持政策,赴港举办罗湖区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交流论坛,举办2024年罗湖区港澳人才就业创业推介会,推动青年人才“走过来、留下来、融进来”。锚定服务高质量发展需要引进紧缺专业公务员,近年来共引进具有国外留学背景和国际化视野的急需紧缺专业干部133名,招录港澳籍公务员2名。

三是打造深港交流融合载体平台。深度对接“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打造迈思、尚创峰、瑞思等港澳青年双创基地,配套场地、资金、咨询等全链条服务。建设罗湖区港澳青年人才驿站,提供“住宿+岗位推介+城市融入”等特色服务。赴港举办罗湖区首个以人才为主题的交流论坛,邀请港企人才代表和香港高校硕博毕业生开展双向交流活动,加速打造深港人才高质量发展“共同体”。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郭悦 编辑 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