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育

全国优秀教师王婧:架起生活美育之桥

  • 来源:南方日报
  • 时间:2024-09-11 11:53


罗湖家园网讯:深圳市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广东省名教师工作室主持人、南粤优秀教师、教育部名师培养对象……24年时间,王婧用画笔为自己“画出”了诸多荣誉,今年教师节,她的履历中再添浓墨重彩的一笔——全国优秀教师。

“带队研学、新教师培训、准备开学第一课、设计外市来深教学现场会……”仅关于最近在忙些什么,王婧便在三四分钟内如数家珍,说起这些事,她眼中有光,认真且兴奋。“只有幸福的教师才能教出幸福的学生”,那一刻,似乎在她身上具象化。

说起“全国优秀教师”这个称号,王婧既荣幸又感恩,在她看来,当下是为深圳教育摘得了重量级荣誉,但随着时间推移,荣誉过去了就过去了,接下来依然是做好自己的教学、教研,带好自己的队伍。她说:“我要做一个永远能够站在讲台上讲课的人。”

远离家乡,选择深圳,扎根深圳教育,王婧在一定意义上代表了深圳教师的一种类型,他们从五湖四海而来,为深圳教育改革创新注入能量,也正因有他们,深圳教育心向更高处才更有信心与底气。

在“没有压力”的岗位上“打鸡血”

1997年,改编自郁秀创作的同名小说《花季·雨季》影片一经上映就在全国刮起了一阵青春旋风,深圳一所重点高中的故事成了许多人对深圳教育的最初印象,王婧也不例外。

“深圳的校服那么好看、深圳的校园那么青春,原来教育也可以这样。”大学时期,就读于大连大学美术教育专业的王婧被《花季·雨季》电影吸引,深圳教育在她心里埋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

2000年3月,即将毕业的王婧决定南下深圳。

全国各地优秀人才奔赴而来,让王婧的深圳教育求职路并没那么顺利,好在奔波一个月,位于罗湖区的布心中学最终选择了她,即便只是临聘没有编制,但21岁的王婧终归在异乡有了落脚之处。

回忆起在布心中学的日子,王婧说那是一段既艰难又快乐的时光。

2001年的布心中学没有画室,没有美术学具,没有学校行政安排的任何教学任务。即便在所谓“没有压力”的岗位上,王婧也如“打鸡血”般敬业、上进。

“我和同事文老师带领50余名热爱绘画的孩子或蹲,或坐,或趴,在校园小花园的台阶上进行写生训练,我们成为校园里最生动的风景线。”王婧说,没有画室,校园就是画室;没有材料,白纸铅笔一样能提高造型表现力。

随着教改大潮来临,初上教坛的王婧同样求知若渴。彼时的她,迫切希望通过教改的各项活动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

如何实现自我提升?王婧将区、市的优秀老师作为自己心中的榜样与目标。

2001年,在泰宁小学举行的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中,全国美术教师基本功大赛冠军获得者王忠付老师的风采深深触动了她,“王忠付老师用小动画解决了近大远小的动漫人物透视教学的难题,让我明白了作为一名美术教师要拥有超前的眼界,要把教学的思维与时代发展相结合,不断学习新技术,给学生最新的视野。”

此后的王婧不断研究教学方法,磨炼教学基本功,追求美术课堂教学的智慧与效率,站上各大教学赛事舞台,逐渐形成情境美育的教学风格。

2009年,王婧开始参与罗湖区美术学科工作室建设,在研究其各自搭建模式、学科特色,并服务于工作室团队建设的同时,不断自我探索与思考,确定了版画特色教学方向,逐步将中国传统木刻与新文化运动的新兴木刻精神根植孩子们的心底。

“这个过程中我深深感知深圳教育平等地对待每一位老师。”王婧说,来深圳之前,很难想象美术老师也能得到持续的关注与发展,但真正成为深圳教育的一分子,愈发觉得踏实,充满希望。

2011年,王婧代表广东捧回了第六届全国美术教师现场教学比赛一等奖,同样是这一年,32岁的她成为深圳市最年轻的中学高级美术教师。

回望那段经历,王婧感慨:“深圳就是这样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你只管向上努力,终究会被看到。”

把课堂拓展到美术馆里

在王婧的教育生涯中,2014年是尤为特别的一年。

这一年,她受陇南支教影响,申请前往罗湖区地理位置最边远、梧桐山下水库之滨的大望学校从教,提前实践了区级名师工作室主持人轮岗薄弱学校帮扶的设想。

也正是这一年,她带女儿前往巴塞罗那国家博物馆和卢浮宫参观,偶遇当地中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安静地坐在大师的画作前学习、描绘,美术课常态化在美术馆、博物馆中展开给了她极大震撼,坚定了她要将学校美育与美术馆展览共建课程开展起来的决心。

2016年9月,在关山月美术馆推广教育的支持下,“关山月是谁”——关山月先生高仿作品进校园项目落地,确认将大望学校中厅的位置进行半封闭重新规划,搭建临时木制墙面作为展示的空间。

借力优质资源,王婧与同事将校园美术馆定为上常规课普及美术馆艺术的主战场。于是,在大望学校的馆校共建课程中,学校每学年要举办1—2次学生作品展、1次教师作品展、2次名家作品进校园展览,结合展览,引导学生在常规美术课堂中分年级、分班级走进校园美术馆。

与大望学校一墙之隔的大望社区意象美术馆,在得知学校需要与其搭建馆校共建的平台后,决定为学生提供免费的学习场所以及专业的导览讲解。于是,学校美术科组通力合作,安排课程,分年级利用常规课时间带领学生排队前往,“那是第一次带学生集体走出校园的美术课。”王婧说,全新的教学模式和环境不仅让学生也让自己感受到教室之外的学习方式有无限可能。

深圳丰富的展馆资源给王婧和同事提供了许多教学情境与思路。从周末发布跟随老师看馆召集部分学生,到梳理全市范围内适合中小学生观看的展览清单面向所有学生推送,王婧将关山月美术馆、深圳美术馆、深圳画院、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何香凝美术馆等展馆带入更多学生家长的视野之中。

“说实话,一次召集全校所有学生、家长前往美术馆不太现实,难度也大。”王婧坦言,把决定是否去美术馆与如何去的选择权交给家长与孩子,自己只需要提供到达目的地后如何学、怎样学的方式既可规避大家所担心的风险,也让孩子的自我参与度更高,何乐而不为?

如今已经初三的怀智依然会有去美术馆看展的习惯,作为王婧老师最早一批“艺术行走”课的受益者,在大望学校读二年级时,怀智就曾创下一个寒假28天,去15次展馆的纪录,他说:“艺术行走的学习方式是自己发现什么画什么,比培训班只教我们画什么有趣多了,每次去美术馆还会有家人陪伴,真的很开心。”

用了将近四年的时间,王婧及其团队逐步实现了教师带领下的美术馆课程,以及家长带领下的自主艺术行走,在王婧看来,用艺术行走的美术馆课程所呈现的美育,不仅仅是美术的美育,更重要的是以美育人。

让生活美育滋养生命生长

“我带领孩子们行走美术馆始于2010年,一开始只是作为母亲的自发行为。”王婧坦言,从自己的孩子和身边朋友开始尝试,最初只想为自己的孩子和她的小伙伴们创造不一样的美育童年。

从2010年10月到2013年,一批又一批的孩子在王婧的美育课程中长大。“从最早的3个孩子,到后来近百人的大群。孩子们的年龄在6—12岁,每次活动也仅限10—15个孩子参加。”王婧说,一是为了教学效果,二是希望在家长们的信任下,开展在学校教育中难以开展的那些艺术实践活动。

在王婧心中,“艺术行走”是一种生活方式,孩子们不仅仅是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感受,还要用心灵去感悟、去寻找、去发现、去体会艺术在生活中的存在,它的场所不局限于美术馆、艺术展,有时可以是大自然、社会。

边实践边探究,2015年暑假,王婧带着7个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前往欧洲,2019年的寒假和暑假,王婧策划了以“自然美术馆”为主题的艺术之旅,工作室教师带领孩子们分别奔赴陆丰金厢镇洲渚小学和云南高黎贡山。

“很多孩子第一次拿起画笔沉心静气地为古镇一角描摹记录;第一次屏息静气,如此近距离地观察鸟类的生活;第一次在塌方的山林里徒步穿梭,战胜崎岖。”王婧说,孩子们在这里被自然之美触动,被生命之奇点亮心灵。

让生活美育滋养生命生长,王婧所倡导的“自然美术馆”里的行走,为孩子们构建了全新的情境教学课堂模式。正如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专家组成员李力加评价:“王婧老师持续不断地引领和强化学生‘浸泡’在各美术馆、博物馆里的艺术实践体验,对于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的培育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当下基础美术教育领域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目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所推出的艺术课程美术课艺术实践活动典范。”

众行远,共赴美育之城

在深圳教育的成长中,王婧最为感谢的是她的师父——原罗湖区美术教研员、深圳市科研专家工作室主持人陈勇。

“从指导我做研究要从活动的表面看到内在价值,到带领我进行系列教材的开发,陈勇老师教会了我太多。”王婧说,在深圳教学,陈勇老师对自己说的最多的话就是:“你好好干就行,不用想那么多。”事实证明,在深圳只要有为一定有位。

2015年,深圳市王婧名师工作室成立,来自深圳全市28名优秀美术教师组成了全新的研究团队;2023年担任国家级教材岭美版《艺术·美术》分册主编;2023年,年仅44岁获评正高级教师,王婧也同她的老师一样,成为学术引领的教学实践者。

“我常说,自己对教育的热情有一部分来自于榜样们给予的力量。”榜样在前,王婧告诫自己,要做的就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坚守。

2013年,因学科工作室的优异成绩,王婧担任罗湖区美术术科研训基地主持人,开始了为教师全面策划优质培训、提升美术教师专业能力的工作。不到四年时间,她组织各类培训达50余场次,受训教师面全覆盖,专业技能涉及水彩、油画、国画、版画、雕塑等十几个门类。

不久前,广东省首届美育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结果揭晓,来自文锦中学美术科组长、兼职教研员的曾丽敏老师摘得一等奖及单项奖,巧的是,曾丽敏老师正是王婧初登深圳教育讲台的第一届学生。

“王婧老师对美术的热情让我走上美术教育的道路,她躬身团队的培养也让自己飞速成长。”曾丽敏表示,不仅独立承担了术版画、凹版画等课程,还请来了正高级教师房尚昆开展了四天绝版木刻的创作教学,提供更多的学习平台,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合的发展方向,而她倡导的生活美育,引导孩子们将美术应用与生活之中,给了自己启发,如今也正身体力行成为其中一员。

2019年,王婧开始思考建立全面的美术教师术科研训课程和体系,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根据区域学校特色发展需要、教师专业绘画技能提高的需要等,她将版画、水墨、纸艺作为区域三年培训的主要项目,通过版画培训培养一批版画创作的教师,并以他们为带动形成特色学校,在她的引领下,一批又一批的优教师在成长,被看见。

在教学教研之余,王婧不忘自己的初心,鼓励号召同事和青年教师常年担任深圳美术馆导览义工,为孩子也为素不相识的市民进行更专业全面的解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提出,深圳要全面推进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加快建设区域文化中心城市和彰显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现代文明之城。而这与美育教育息息相关。

王婧的“艺术行走”理念从另一路径为深圳实现“美育之城”的目标提供了助力。“美育之城需要城市每一个人的努力,以‘艺术行走’的美术馆课程,通过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一个家庭影响更多市民。”王婧说,美育对城市的影响,或许就在这样的方式中润物细无声地发生。

■声音

成为好老师没有捷径

作为新晋全国优秀教师,王婧认为,成为好老师没有捷径。从个人来看,王婧心中好老师的标准涉及六大方面——热爱、主动、聆听、平等、研究、感恩。

“热爱是一种深深根植于内心的动力。”王婧认为真正的热爱可抵岁月漫长,热爱要善待自己的工作,要调整好每一天的状态,不让自己疲惫,除了热爱工作,还要热爱身体,热爱健康的生活方式。

“主动就会有故事发生。”她强调,学生在课堂要主动,老师在教学中也要主动。一方面主动学习能让自己收获更多,另一方面主动表达让学校、身边人懂得你的需求。

“做一个聆听者,聆听孩子的声音。”王婧表示,孩子的想法和视角与大人不同,他们有许多奇思妙想,又或许有许多大人不知道的背后故事,好老师学会聆听,在教学上更能事半功倍。

“平等看待每一个孩子,教育是面向人人。”在王婧的教学生涯中,她遇到过风格多样的学生,她说好老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变化,不让任何一个掉队。

“强业务、做研究,更能打破职业倦怠。”王婧提到,好老师要在热爱的基础上做研究,先研究教材,研究课本,再研究如何带领学生去实践,这样无论是自我发展还是教育学生都能收获不同的惊喜。

“心存感恩,向下扎根。”即便多年过去,王婧依然感恩当年深圳教育选择了她,她认为,当一个人懂得感恩,便会将感恩化作一种充满爱意的行动,实践于生活中。作为罗湖教育和深圳教育的一分子,她将投身深圳美术教育,矢志不渝。

来源:南方日报 撰文 徐峰 孙颖 受访者供图 编辑 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