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快报 罗湖要闻

陈永福:坚守30年,在罗湖口岸见证深港双向奔赴历程

  • 来源:深圳晚报
  • 时间:2024-04-25 09:25

罗湖家园网讯:罗湖口岸是一个充满温度的地方,它不仅是普通的一幢建筑、一座桥,更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者,风雨无阻地呵护着往来深港的旅客。我庆幸当时选择来到深圳,更骄傲自己成为了口岸人,因为这让我近距离见证了祖国、深港两地以及口岸的许多珍贵历史时刻。回顾这段往事,我总是在想,能在口岸这个岗位上成长,能为众多旅客提供服务,是我一生的荣光。

陈永福

口述时间

2024年2月6日

口述地点

深圳市政协文史馆

陈永福

广东潮州人,1991年11月就职于深圳市口岸管理中心罗湖口岸管理处,先后担任罗湖口岸管理处管理一科副科长、科长,罗湖口岸管理处副主任、主任职务。2021年4月起任深圳市特发口岸公司副总经理,分管罗湖口岸管理处工作。

在这3年里,我通过与同事们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这些技能也将伴随着我继续前行。

到深圳以后才发现当时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

我是广东潮州人。1986年高中毕业时,深圳的电子厂正在招工,因此,我和我技校的同学获得了来深圳工作的机会。

记得来深那天,我们凌晨5时就坐车出发,当时没有高速公路,只能走省道。中途走到汕尾时遭遇台风天气,整个鲘门都被水淹了,车辆无法通行。我们只能在那里过夜,次日13时许才抵达深圳。

到了深圳以后,我才发现深圳各方面条件都很一般。交通和通信都不太方便,城市处于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处处是尘土飞扬的景象。许多道路也是坑坑洼洼的,特别是在上海宾馆以西的地方,许多农田和鱼塘。

我们公司在华强路,而当时的宿舍在八卦岭。由于宿舍不允许生火做饭,我们只能选择到单位的饭堂用餐。宿舍非常拥挤,还经常停水停电,生活条件相当艰苦。

▲2018年香港公众假期,罗湖口岸迎来入境客流高峰。 受访者供图

掌握新技能后成功被录用

到了深圳后,我立志要在这座城市闯出一番天地。于是我积极参加了一些培训课程,提升自己的能力,掌握新的技能。1991年,我通过了口岸招工用工考试,成功被深圳市口岸管理中心录用。因为有无线电的技术基础,懂电脑、会打字,我便被安排到罗湖口岸管理处,负责单位电话、交换机、传真机、对讲机等通信设备的维护工作,确保口岸内的所有通讯设备能够正常运行、畅通无阻。

那时候,电话电缆是从罗湖村架空拉过来的,每逢台风天气,电缆经常被刮断,我就和同事爬到几米高的电线杆上去维修,或铺设新的通讯电缆,有时在电线杆上一干就是好几个小时,那个场景至今还记忆犹新。

我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3年。在这3年里,我与同事们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各种挑战,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能,这些技能也将伴随着我继续前行。

随着深港交流日益频密

口岸设施维护任务越来越重

罗湖口岸联检大楼及配套项目在1983年7月动工,大楼在1986年建成投入使用,随着深港两地交流和人员往来日渐频密,口岸的工作量也日益增大。口岸的设施设备维护任务变得越来越重。

1994年,我被调到口岸工程科,负责口岸内的电梯、消防系统、空调系统、供水供电系统等设施设备的运行和维护。

由于设备需要在白天持续运行,因此口岸内所有设施设备的维修和维护工作都只能在口岸关闭后进行。为了确保旅客过关时的友好体验,我们会在口岸开闸前半小时开始运行所有设备,确保口岸大厅和通关通道有足够的照明,空气质量符合标准,保障通道、电梯和消防系统等设备正常运行。

冬天时,我们需要对口岸的空调设备进行停机检修。由于深圳的天气非常潮湿,春节过后,地面就会变得很湿滑,为了防止过往的旅客摔倒,就须确保空调设备能够正常运行。我们施工的时间非常有限,通常只有十几天。在这段时间里,我们要对所有的空调主机进行维修和保养,并更换主要配件。

这个岗位肩负着重大的责任,容不得半点差错。我和同事们常年坚守岗位,值守在口岸现场。30年来,我几乎没有在春节、清明和“五一”这样的节假日离开过岗位。

▲1990年,陈永福和同事在电子厂生产线的工作场景。 受访者供图

香港回归,是我有生以来最自豪、最感动、最难以忘却的历史画面。

口岸现场见证温情瞬间

在罗湖口岸工作这么多年来,我亲眼见证了许多难忘瞬间。1987年10月,台湾方面开放台湾居民到大陆探亲。国务院办公厅也发布了《关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旅游接待办法的通知》。从1987年11月2日开始,符合条件的人员可以申请回祖国大陆探亲。那个时期,有许多台胞通过罗湖口岸返回祖国大陆与亲人团聚。

记得刚到罗湖口岸工作的那几年,我经常在罗湖口岸见到这样令人感动的场景:步履匆忙、拖着巨大行李袋的旅客抵达罗湖口岸过关后,立即奔向口岸大门口举着姓名牌子焦急等待的亲人,他们热烈拥抱,泪流满面。在前来接应的长辈面前,有的台胞会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磕三个响头,放声痛哭长跪不起。即使过去这么多年,我对于那些年台胞与亲人在罗湖口岸团聚的场景依然萦绕于心。

1991年,当时很多人出国要经由香港,所以经常能看到一家人坐长途大巴,从外地到罗湖口岸通关赴港。当时长途大巴一般是半夜到达,很多人为了省钱,就在口岸广场过夜。冬天的时候,口岸工作人员会为他们搭建临时帐篷,让他们在内避寒。有时候,口岸还会提供姜糖水和一些点心给他们,许多旅客都表示非常感动。

亲历香港回归历史时刻

香港回归,是我有生以来最自豪、最感动、最难以忘却的历史画面。当时我还在工程科,为了确保回归当天口岸的通关安全和顺畅,我们每天都在现场驻点,对所有设施设备进行全面细致的维修和维护。

1997年6月30日,香港回归前夜,深圳下起了倾盆大雨。我还记得,那天晚上文锦渡、皇岗附近口岸人山人海,每个人手中都握着一面国旗,满心欢喜地迎接香港的回归。

当天我们接到通知,驻港部队要从这两个口岸进入香港,上级要求我带队去提供后勤保障。当日18时许,我们就到达了皇岗口岸等候驻港部队,20时许,我们欢送先遣部队经皇岗口岸进入了香港。次日凌晨,我们又赶到文锦渡口岸,欢送驻港部队主力部队经文锦渡口岸进入香港。

香港回归当天,罗湖口岸挂满了五星红旗,我和同事早早来到口岸塔楼上,眺望深圳河对面的香港管制站。开闸的时候,香港管制站的旗杆上升起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当天口岸旗帜迎风飘扬,处处洋溢着喜庆氛围,人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和自豪。很多人都在现场互相拍照留念,定格这一历史时刻。

香港回归以后,罗湖口岸承担的通关客流量越来越大。旅客们在口岸中穿梭,白领、学生、企业老板等,我和同事每天都看着形形色色的人往来于深港两地。

1998年的清明节,是香港回归后的首个清明节,很多香港同胞回内地祭扫,这使得口岸人流量激增,出现严重拥堵。我们不得不临时从其他地方抽调了很多安保人员来增援罗湖口岸,我们所有人手拉着手,迎着拥挤的人群,形成了一个紧密的人墙,有序地站立在口岸的出入口附近,以维持秩序和保障安全。

随着深港交流越来越频繁,口岸通关时间从8时至21时30分调整为6时30分至24时,每天运行17.5小时。香港人的到来,也为内地带来了新鲜的气息和活力,也让罗湖口岸成为交流与融合的重要枢纽。单日客流量从10多万人次不断跃升到20多万人次,节假日则可达到30多万人次。

▲旅客经罗湖口岸入境(2023年5月3日摄)。 新华社发

口岸指挥系统实现了数字化,信息网络时代使口岸与外部的通信联系和指挥变得更加高效快捷。

口岸终于装上了电话

上世纪90年代初,深圳的通讯设施还没现在这么方便,电话数量有限。旅客进入深圳后,很难与家人联系,经常找不到电话可用。于是,在口岸周边有一些商人,会拉很长的电话线到口岸附近,在口岸设立一个电话亭,向旅客提供电话服务并收费。

我向领导报告了这个问题,并提出申请增加更多电话的建议。但在当时,这是一个很不好办的事情。市口岸办联系深大电话公司寻求支持,我多次与深大电话公司的技术部门进行沟通。但口岸与深大电话公司的机房之间没有铺设电话电缆,这个问题始终难以解决。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专门前往深大电话公司购买通讯电缆,又花费了大约两个月时间才把铺设地下电缆的工程完结,然后再把电话公司的申请流程走下来。整个过程花费了3个多月时间,最终得到他们的支持,提供了20部电话给我们口岸业务使用。

这20部电话极大地改善了口岸旅客通讯的需求供给,也给我们口岸的指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条件。

口岸拥堵情况得到改善

2002年,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通关需求,政府启动了罗湖口岸改造项目,包括旅检场地、消防设施和空气质量的提升。

由于口岸不能停止通关,我们必须边通关边改造,白天开闸期间施工不能影响旅客通关安全和查验业务,噪音粉尘大、重型设备的运输和安装等只能在关闸期间进行施工,施工时间非常有限,每天只有5个小时。这是一项巨大的挑战,需要我们密切观察时间,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顺利切换到另一块施工区域。

经过大规模改造后,口岸增加了B层旅检层,实现了查验层“两进两出”的功能布局。查验通道数量也从原来的137条增加到173条,设计通关能力也从上世纪80年代的每天20万人次提高到每天40万人次。口岸改造后,通关速度明显提升,旅客排队过关的拥堵情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善。

有幸参与罗湖桥拓宽项目

老罗湖铁路桥于1906年建成。随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为了满足过境需求,1986年6月,桥的东侧建成了双层通道桥,成为新的罗湖人行桥,全长61米、宽9.6米,上层出境通道,下层为入境通道,将深圳与香港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

香港回归后,两地人员往来频繁,罗湖人行桥变得有些拥挤了。2004年初,我们向上级报告了这个问题,随后,罗湖桥扩宽项目开始实施,我有幸参与其中。

由于白天需要保证旅客正常通行,我们只能在关闸后施工。施工前后还需要花时间对桥面进行清场和打扫,因此真正能进行施工的有效时间只有短短的5个小时。短时间内的施工挑战不容小觑,我们必须在确保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高效利用每一分钟,2005年1月18日,前前后后大约花了一年的时间,我们才完成了这项工程。

此外,为了增加安全性和旅客通关舒适性,我们将罗湖人行桥由开放式的桥梁改建成了封闭式结构,以应对台风和夏季旅客在桥上行走时的安全问题。通过拓宽改造,罗湖人行桥的宽度由原来的9.6米增加到15米,并且还加装了空调,使得通行的旅客不再受到日晒和雨淋的困扰,通关体验更加舒适。

这些措施不仅加快了通关速度,也减少了旅客排队的情况,极大地优化了旅客的通关体验。

“自由行”政策让深港往来更方便

2003年之前,内地居民前往香港都需要通过参加旅游团的形式,至少需要3个人才能成行。2003年7月,内地与香港颁布并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国务院随后推出了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政策,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自由行”。

这个政策推出后,内地赴港客流量快速增长。在2003年的7月份推出后,从内地到香港访问的客流量,从原本的680万人次上升到了政策推出后的4700多万人次,这巨大的客流量为香港经济的高品质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那段时间,我们的工作量很大,挑战也很大,但大家都很开心。

自从自由行政策实施后,两地之间的往来更加频繁。不仅有许多内地居民到香港旅游,也有很多香港居民前往内地旅游。

一辆辆旅行大巴从口岸过境,满载来深或过港旅游的旅客。这种场景,在节假日更为常见。口岸每天的客流量达到30多万人次,节假日时接近40万人次。

口岸通关实现智能化

香港回归之前,罗湖口岸通关速度较慢,常发生拥堵情况,旅客被要求以“打蛇饼”的方式排队,十分不便,“最后100米”变成了“最后1公里”。为改善这一局面,罗湖口岸在2005年引入了自助通关设备,正式迈入电子化智能通关时代。

通过不断升级自助通关系统,罗湖口岸实现了每个人只需要几秒钟即可完成通关手续,大大提升了通关验放效率。为了解决瞬时性客流高峰问题,罗湖口岸还首创了红蓝“双线”提示并加开通道的措施,双色分流导视区被媒体称之为“和谐纽带”。这些措施不仅提升了通关速度,减少了旅客排队的情况,更极大地优化了旅客的通关体验。

为了进一步优化旅客的通关体验,罗湖口岸进行了硬件和软件的改进。硬件方面,优化通关路线,更新设施设备,确保通关区域明亮和空气质量良好,保障旅客的安全;软件方面,提供人性化服务满足旅客需求,改善员工工作状态,对于年纪较大的旅客,提供轮椅和VIP通道等便利服务,以便他们通关。

深圳和香港的繁荣发展是历史发展必然的趋势,如今,我的肩上承载责任,心中装满自豪。

期待深港联动新篇章

我23岁进入罗湖口岸工作,见证了罗湖口岸的成长发展。多年的相互守护,口岸早已成为我的第二个家。我庆幸当时选择来到深圳,更骄傲自己成为了口岸人,因为这让我近距离见证了祖国、深港两地以及口岸的许多珍贵历史时刻。

深圳和香港两地的繁荣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今,作为一名“老口岸人”,我的肩上承载责任,心中装满自豪。也正是这份厚重的责任和深沉的自豪,不断激励着我勇敢向前,让我始终保持着想为国家、为口岸建功立业的初心和决心。

我相信,深港之间的交流会越来越频密。未来,深圳口岸也会以崭新的姿态面向世界,迎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讲出更为动听、特色更鲜明、更具时代性特色“春天的故事”。

来源:深圳晚报 记者 李超 实习生 曹钰羚 编辑 刘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