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罗湖委员说|包先雨:建议以“回”和“来”为主线,加速建设罗湖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

  • 来源:深圳新闻网
  • 时间:2024-01-22 16:35

深圳新闻网2024年1月22日讯(记者 吴艳 李慧 邱婕 闫科企)在2022、2023连续两年的区招商大会上,罗湖区委书记范德繁向世界各地的企业家及人才发出动员令:让更多的“新朋友”来罗湖、“老朋友”回罗湖,共同分享新时代新罗湖的发展红利。同时,《罗湖深港融合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即将发布,此时加快向香港及世界各地的企业和人才伸出橄榄枝,是非常重要、必要且迫切的。

深圳海关信息中心研究员、致公罗湖总支副主委包先雨委员通过前期调研,发现罗湖深港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罗湖、文锦渡、莲塘三大口岸与香港北部之间的交通接驳联通不紧密,部分跨境线路通行仍存堵点;二是与本世纪初相比,现有产业缺乏集聚动能,且与香港市场需求互动不足,产业优势渐行渐远;三是文体设施建设需进一步完善,文艺作品缺乏代表性精品,文化影响力有待提升;四是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且人才新政推介不足,人才流入缺乏吸引力。为此,建议如下:

(一)重塑罗湖交通枢纽,加快先行区各项要素跨境流通,打造“深港30分钟、湾区1小时”通勤圈。

推动香港东铁线引入罗湖口岸,迎接香港地铁北环线东延,铺路北部都会区接入国家高铁网规划建设;加速推动莲塘口岸24小时通关,试点开通“港车北上”;推进深圳火车站改造,高标准建设集国铁、城市轨道于一体的站城一体化高铁站;实施轨道网加密,完善对外“一环六射”骨架廊道等规划布局,建成全市轨道路网密度最高城区。

(二)优化罗湖产业枢纽,释放先行区空间激发创新活力,助力罗湖产业与国内外市场需求同频共振。

创建具有国际市场辐射力的现代服务业集聚示范区,发挥产业互补优势,深化深港企业合作互动,建成跨境产业深度合作示范区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链接地;引进和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实施“20+8”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政策配套,与香港高校和科研院所联建创新中心,带动相关产业和资金来罗湖;加速释放产业空间,大力吸引优质企业回罗湖,实现深港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三)构建罗湖文化枢纽,多渠道拓展深港文化交流,形成具有特区独有魅力的文化品牌。

打造罗湖文化桥头堡,加快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大设施建设,推进美术馆升级改造;树立罗湖文化风向标,牵头举办粤港澳大湾区粤剧、戏剧、岭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活动,让多彩文化在罗湖亮起来;铸就罗湖文化精品城,创作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家传户颂、能反映罗湖灵魂的代表性文艺作品;推动竞技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承办网球、羽毛球、篮球等国际赛事,提升罗湖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四)打造罗湖人才枢纽,运用聚才用才留才“组合拳”,鼓励海内外人才与罗湖结成“发展合伙人”“奋斗共同体”。

落实区人才发展“十四五”规划,实施高端商务人才、新兴产业人才等七大人才发展工程,建立引领世界、湾区一流的人才队伍;形成吸聚海内外人才的“强磁场”,整合教育、住房、文体、医疗等资源,为来罗湖创业和工作的人才提供保障;发挥聚才主动性,区政府带队前往香港、海外推介罗湖人才新政;大力营造“烟火罗湖”“港味罗湖”氛围,让罗湖成为越来越多的港人港企“北上”首选地,回得开心、来得便利、融得深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