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西宁:加强部门联动 筑牢文化安全防线
- 来源:扫黄打非
- 时间:2023-08-18 10:57
今年以来,青海省西宁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围绕全国“扫黄打非”工作的部署和省市委工作要求,成员单位密切联系、通力合作,全面开展线上线下联检联查,依法查处文化市场违法违规行为,切实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安全和文化安全。
部门联动齐发力,案件办理有成效。明确“扫黄打非”工作各成员单位主责主业,加大对新闻出版(版权)、印刷发行等经营主体的监管力度,加强沟通、联合发力,有效优化文化市场环境。
聚焦问题,强化执法监督。落实“双随机、一公开”工作,协调公安、市监、教育、文旅等部门,组织工作力量,开展联查联检专项行动,梳理文化市场出现的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问题线索,第一时间进行管控。
精准把脉,依法受案查处。按照文化市场监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要求,有针对性地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座谈交流、分析研判、追诉标准认定等,精准定性涉事案件,依法追究当事人行政法律责任。
加强沟通,案情互通互享。严格落实《行政执法机关移送涉嫌犯罪案件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等规定,建立问题线索共享机制,实现行业管理与执法监管有效衔接,加强与省“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沟通交流,以专题报告、专项通报、书面专报等形式汇报案件办理情况,定期向所涉县区“扫黄打非”领导小组进行通报,实现对上对下无缝对接,有效提升“扫黄打非”工作成效。
突出重点解疑惑,执法服务有温度。西宁市“扫黄打非”领导小组办公室落实牵头责任,协调相关执法部门针对行政或刑事法律责任认定、处罚额度高低、没收违法所得、缴纳罚款困难等问题,结合案件特点,依法依规反复论证,确保案件质量主体适格、事实清楚、证据确实、程序合法、处罚有据、裁量适当。
证据采集规范创新。针对擅自从事出版物印刷经营活动案件,使用线上取证方法,固定违法经营额,计算违法所得,确保案件处罚有据,切实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鉴定审读规范有序。加强执法队伍建设,通过梳理研判、出版社出版物的权利证明、省出版物鉴定和审读中心的鉴定审读等方式,加强对非法出版物、艺术品的认定,确保鉴定程序合法,为案件的认定、处罚、量裁提供确实证据。
群众诉求高度关切。不断提升对出版物的出版、印刷、复制、发行、进口等全链条保护意识,落实属地管理和主管主办责任,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社会舆论关注、违法行为多发的重点领域和区域重拳出击、严肃查处,确保事前预防不懈怠、事中监管不缺位、事后治理无空白,保障群众合法权益。
总结经验提能力,宣传教育有力度。全面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压紧压实“扫黄打非”宣传教育工作。
重视全民普法。紧紧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充分发挥“两个中心一平台”“扫黄打非”基层站点、农家书屋、城市书房等宣传思想文化阵地作用,加强“扫黄打非”、知识产权保护等相关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对典型案件进行警示曝光,用网言网语、乡音土话把法律法规送到千家万户,教育引导群众懂法、守法、用法。
强化教育培训。以提升宣传思想文化干部队伍法律素养、增强法治能力为目标,认真总结执法经验形成工作总结、课件讲稿等,委派多名执法骨干通过环青海湖地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培训、2023年全省“扫黄打非”业务骨干培训班、全市“扫黄打非”暨出版印刷行业负责人集中培训班和县区级“扫黄打非”专题培训等平台“送教下乡”,传授执法经验、解答难点问题,进一步提升干部“扫黄打非”工作能力。
保障市场平稳有序。率先在全省完成“扫黄打非”工作案件办理目标任务,协调相关部门继续强化文化和旅游市场执法监管,委派执法骨干参加第三届全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及时了解掌握执法工作难点、分析研判市场规律、总结执法监管经验、研究执法技巧对策,切实守护意识形态安全防线,全力构建文化安全、社会共治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