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快报 罗湖要闻

半小时砸下一天的暴雨量,雨夜3小时,罗湖经历了什么?

  • 来源:南方+
  • 时间:2021-08-06 09:20

罗湖家园网讯:8月4日晚的东湖公园门口,在无数的视频里,成了一条大河。

这条河,1个半小时就退了水,2个小时,交通完全恢复正常。

18时,罗湖辖区遭遇了极端罕见强降雨,半小时砸下一天的暴雨量。

网友们拍到的“水浸街”是这样的 

东湖公园出现大面积积水、车辆被淹、行人被困;和平建设桥洞因暴雨积水导致两辆小车抛锚;暴雨将树枝击断,杂物堵塞住排水口……大雨夜,深圳市罗湖区一些地段出现“水浸街”,如何快速处置突发情况,考验着城区的应急能力和韧性。

跟水浸一起出现的,往往还有“小黄人”(交警)和“小红人”(水务应急工作人员)们。

每一处涝点,都有应急和水务工作人员以及交警在现场处置,疏导交通,帮助受困市民、组织排水,守护着城市的安全。风雨中的“小黄人”、“小红人”们,给了人们满满的安全感。

应急力量及时到位

在21个易涝点安排抽水车和人员值守

8月4日19时25分,深圳市气象台在罗湖区发布暴雨橙色预警。按照相关气象标准,20毫米/小时的雨为短时强降水,50毫米/小时的雨定义为极端短时强降水,暴雨的标准是24小时降雨量达到50毫米。

8月4日19时30分之后的半小时内,罗湖区测得降雨量达半小时58.5毫米。根据《深圳市暴雨强度公式及查算图表(2015版)》,按照重现期与降雨量的关系换算,此次降雨级别已超过100年一遇的标准(103.74mm/1h,51.87mm/0.5h)。

东湖爱国路口、罗芳立交桥洞因地势低洼被淹,中断通行;爱国太宁路口、文锦北路、布心路东乐路口、沙湾路等路段因暴雨导致路面积水严重,造成车行缓慢……暴雨遇上晚高峰,马路上的车流变得缓慢。

罗湖区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区三防指挥部迅速调度水务、公安、交警等各职能部门及街道应急力量及时到位,在全区主要路段布置警力,在21个易涝点,安排抽水车和人员到位值守。

水务部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在各路段值守进行抢修工作;消防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全力保障群众安全;公安部门加强应急救助和指挥调度工作,迅速出动游泳技能过硬的警力,携带营救装备和车辆赶往现场救援。

针对突发交通状况,罗湖交警大队迅速启动恶劣天气交通应急预案,迅速组织30名警力及6辆拖车赶赴现场,全力疏导交通和开展救援处置。对东湖爱国路口、罗芳立交桥洞等危险易堵路段安排专人看守。

因雨势太大,东湖公园出现大面积积水、车辆被淹、行人被困的情况,存在极大安全隐患。铁骑队员抢救了三辆小车被困车主与公交车上被困乘客,成功送其到达安全区域;在和平建设桥洞,因暴雨积水导致两辆小车抛锚,东门中队民警将车推至安全区域;在童乐天桥下,有市民车辆右侧轮胎卡进水井盖里,铁骑队员们一边疏导交通,一边帮助车主把车子右前侧轮胎抬起,使车辆脱离后引导其至安全区域,并将井盖复原。

在各部门的迅速行动下,积水、堵车等状况得到及时处置,21时许积水已退,21时30分交通恢复正常通行。

暴雨期间,罗湖区累计出动巡查人数745人次;出动巡查车辆161次,清理雨水篦子1028个,巡查检查危险边坡228处次、易积水路段103处次、排水管网9处次、水库河道泵站78处次、在建水务工程22处次。

制定常态化的应急措施

对排水设计标准低的地段进行改扩建

罗湖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降雨在短时间内达到了百年一遇(104mm/小时,半小时52mm),且主要集中在罗湖,该区目前约百分之三十至四十区域只能应对50mm/小时,短时强降水超标,现有排水系统设计标准过低,导致多地段出现“水浸街”。“针对设计标准低的老地段罗湖已进行改扩建,能改尽改。”

针对强降雨和城区基础设施现状,罗湖制定了常态化的应急措施,确保对城市的影响最小化。

罗湖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根据不同的预警信号,罗湖制定了相应的应急预案,收到暴雨黄色预警,将启动局防汛“关注级”应急响应,收到暴雨橙色预警,将启动局防汛“Ⅳ级”应急响应。

“Ⅳ级”应急响应启动后,罗湖将组织开展各项防御工作。包括24小时密切关注天气状况、气象预警等信息;辖区排水管网运营公司到存在积水的风险点现场值守;“智慧水务系统”对辖区具有积水风险的点位进行监测,及时发现积水情况,发出预警,后续在数据积累后对降雨量和积水的对应关系进行分析,便于针对性采取措施。

针对因短时超标强降雨引发的道路积水问题,罗湖区水务局第一时间协调交通部门对道路进行封闭,防止人员和车辆进入。展开周边排水管道检查,防止杂物混入阻碍排水,同步打开雨水篦子并设置警示,提高排水能力,仍不能缓解的,运用水泵等进行强排。此外,汛前罗湖区水务局也会同街道开展雨水篦子和管道的全面清疏工作。

去年以来,罗湖区水务局会同辖区排水公司对10处易积水区域展开工程整治,采取建设一体化泵站、新建扩建排水管道、完善雨水篦子等收水措施等办法,逐步提高了区域的排水能力。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吕冰冰 祁觊 邓子良 编辑 李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