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家园网讯:当年萧瑟水,今日景多骄。绿岸飘花雨,游鱼逐夜潮。
5月24日上午,深圳市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纪实图片展巡展罗湖站在罗湖区档案馆二楼开展。展览以“为了深圳的绿水长清”为主题,分为“水之困局”“水之破局”“水之变局”“水之新局”和以“半城山水万象罗湖”为主题的“罗湖专区”5个篇章,充分展示了全市和罗湖区在“十三五”时期水污染治理攻坚战的历程和成就。深圳市水务局副局长黄海涛、罗湖区副区长宋强等领导和嘉宾出席启动仪式。
观众可在罗湖区档案馆二楼展览现场观展,展期5月24日-28日。
今日布吉河水清岸绿。
来之不易的“成绩单”
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深圳河(罗湖段)考核断面、3条一级支流考核断面水质稳定达标,3条入库支流水质均值达地表水II类,深圳河、布吉河、笔架山河、大坑水库排洪河、清水河5条黑臭水体、7条小微黑臭水体全部消除黑臭,辖区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这是几年来罗湖区在水污染治理上取得的成绩单。
“相信谁都不会忘记以前布吉河的样子,又黑又脏又臭,人们唯恐避之不及,现在经常可以看到居民在河边遛狗、散步、跑步……”在展览启动仪式上,罗湖区副区长宋强动情地讲道。
从人们“掩鼻而过、闭窗而眠、背水而居”到“亲水乐水、开窗赏景、向水而生”,这有目共睹的巨大变化背后是一条常人无法想象的艰难的治水路。
“太难了”,现场参观的社区河长代表、大望社区党委书记高桂秀在看到雨污分流施工改造的图片时禁不住感慨万千。她说,几年前大望社区管道改造的场景历历在目,那时要地下施工,挖开后地下管道错综复杂,“就像蜘蛛网一样,谁都不知道管线怎么走,全靠人工一点一点开挖。”
罗湖辖区共有15条河道,其中2条河段属于市管河道,13条为区管河道,共有45个小微水体。由于老旧小区多、人群密度高,存在着原地下管网的规划、建设标准低等诸多问题。“十三五”时期,罗湖区把水污染治理作为第一民生工程,按照“从全面建设到建设管理并重,从治水攻坚到治水优水并重”的总体思路,举全区之力,扎实推进完善治水管水护水一体化水治理体系,确保了“十三五”规划和水污染防治攻坚战胜利收官。
现场观展。
不得不说的“河长制”
罗湖治水的特色有哪些?不得不说的是“全民治水”,可圈可点的是“立体河长”。
自2018年至2020年,罗湖区总河长连发3道总河长令,持续强化队伍建设,在建立健全辖区三级河长湖长体系的基础上,罗湖率先聘任35位人大代表河长、10位军人河长、20位专家河长和21位民间河长,辖区护河志愿者注册人数达15276人,全面构建了“政府履职、人大监督、部队助力、专家支持、民间参与”的多维立体河长架构,形成全民参与的浓厚治水氛围。
“我在巡河中的每一次反馈都得到了落实和处理”,罗湖区第七届人大代表王贤华是罗湖区首批人大代表河长之一,自2018年下半年开始,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他每个月都会去莲塘河巡河,看看有没有人偷排污水、违法搭建、非法捕鱼等,向周边群众宣传共同参与河湖管护,一旦发现问题马上向相关部门反馈。多年来,他眼看着莲塘河河畅水清,罗湖的生态越来越好,心中有无比喜悦的收获感成就感。在展览现场,他由衷地表示,“罗湖的治水是扎扎实实干出来的”。
全民治水,保卫家园。自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工作以来,罗湖辖区河湖水环境质量大幅改善,2020年深圳河口断面由2019年地表水V类改善为Ⅳ类,达到1982年有监测数据以来的最好水平。径肚断面保持为地表水Ⅰ类,布吉河河口、莲塘采石场、深圳水库排洪河河口断面水质均优于地表水Ⅳ类。
如今的大望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也是青少年科普基地。
令人遐想的“水生态”
市政排水管网查漏补缺、雨污分流改造……在水污染治理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难点和历史欠账,要说最难啃、治理难度最大的“硬骨头”莫过于暗涵暗渠的整治。在这些老百姓看不见的地方,关系到城市的“良心”,而罗湖也迎难而上,向市民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笔架山河总长9.07公里,其中暗涵长度5.07公里。为有效提升防洪排涝功能,改善水体水质,化解重大风险隐患,罗湖区克服汛期降雨频繁、暗涵有害气体超标、暗涵内湿热施工条件恶劣、地下管线复杂等困难,以“5+2”“白+黑”“24小时蹲点”工程监管模式,全面监督施工进度和安全。仅历时36天,在汛期前完成了笔架山河9处重大隐患点的整治工作……
“攻坚克难除黑臭长制久清碧水来”,多年来,罗湖区统筹推进“厂、网、河、库”一体化建设管理模式,累计完成水污染治理投资约20.96亿元,辖区水环境质量实现根本好转。在管养上更加精细化,首创“水工+物业”小型水库管理新模式,形成“一库一策”,有效提升小型水库管养水平,对11条区管河道进行专业化养护;激发旧城海绵活力,打造了深中泥岗校区南门公园、进元大厦绿色屋顶等一批小而精、精而美、美而优的改造类海绵城市典范项目,实现“小雨不湿鞋,大雨不内涝”,让居民真切感受海绵成效可感可触;治涝和治污双管齐下,积极做好积水风险点动态整治,建立动态整治台账,做到“发现一处,整治一处”;完善推进洪湖水质净化厂、罗芳水质净化厂、东门泵站、宝安北泵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建成全市首个出水稳定达地表水准III类大望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实现“治污”向“提质”迈进。2020年5月,罗湖还新增了一个强大的“武器”,在全市率先推出智慧水务,突出智慧、精准、科学、依法治水,助力宜居罗湖的建设。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年来,罗湖区通过有效管护、标本兼治、强力监管、科技赋能等举措,稳步推进水治理,走出了一条“治水治产治城”三维共治的特色治水道路,生态罗湖的魅力更加凸显。接下来,罗湖区将紧紧围绕国家、省、市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市委“1+10+10”重大工作,瞄准建设成为“国际可持续发展先锋城区”和“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典范区”的总体目标,以水护城、以水养城、以水兴城、全力打造“湾区枢纽万象罗湖”的优良水环境基底,全方位构建多层次立体化的水生态新格局,今后在罗湖的河边“喝喝咖啡、谈谈生意、聊聊梦想”的画面将不再遥远。
“数”说治水
自2016年以来,为持续巩固提升水环境质量,罗湖区统筹推进前端减污、中端控污和末端治污的综合治理措施,累计投资约20.96亿元,完成1370个小区雨污分流改造和完成32条暗涵31.46公里的整治、完善市政雨污管网达33.2公里;完成112项既有设施海绵专项改造;海绵城市建设面积达8.1平方公里;建成全市首个出水稳定达地表水准Ⅲ类的大望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
来源:深圳商报 记者 卢晓丽 毛奕晶 张琳 文/图 编辑 刘嘉敏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