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渔村”进阶新时代

  • 来源:南方日报    2020/12/23 09:25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深圳罗湖渔民村老渔民邓锦辉的家里,现代化家电一应俱全,三房两厅的空间宽敞舒适,几乎看不出渔民生活的影子。

而在改革开放前,邓锦辉和大多数村民一样,吃住在船上,长期过着漂泊海上的生活。

“渔村一派时尚景象,绿荫通幽处,小区人气旺,举村喜气扬,赞扬改革开放……”在村民写的粤语小调中,几句歌词就将渔民村的幸福生活清晰勾勒出来。“现在村里年年有分红、家家有产业,大家在‘物质小康’之后,都在追求‘精神小康’了。”邓锦辉说。

渔民村是深圳叙事的起点,这里,与香港隔河相望,是中西文化的交汇点和碰撞地。改革开放以来,渔民村人把握党的好政策,“敢于吃螃蟹”、大胆向前走,很快成为全国第一个万元户村,后来又率先进行股份公司改革、率先试点城中村改造。如今的渔民村,村集体资产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800万元增长到3.8亿元,村民户均收入达120万元。

2019年以来,罗湖抢抓“双区建设”重大机遇,按照“标准+质量+示范”的思路,探索超大型城市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新路子,在渔民村所在的渔邨社区开展先行探索,目前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区公园、幼儿园、村史馆全面完成升级改造,社区面貌焕然一新,群众有了更多获得感。

近日,罗湖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章红班、罗湖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宫雪、渔丰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颂球做客罗湖“双周发布”,联合带来“新时代新渔村”主题发布,通过一个个故事,分享渔民村如何实现从“物质小康”到“精神小康”的转变。

精神传承▶▶一个小渔村的沧海桑田

黑白照片上的渔民村,还是一条小小的渔船,与之同框的,是水手、渔网和波涛汹涌的海浪。

渔民村在立村时只有22户渔民,人口不足百人。村民们以船为家、四海漂流,像是大海里的一段枯枝,所以叫“水流柴”。后来在政府的帮助下,渔民村人逐渐上岸定居。

搞运输、开酒楼、办工厂……上世纪80年代,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渔民村人开展多种经营,探索发家致富之路。从1979年到1980年短短一年间,33户村民家家都成了万元户,全国第一批万元户村诞生了。成为全国劳动致富典范的渔民村,为特区的发展做出了精彩的注解。

1992年,为适应特区城市化进程发展的需要,渔民村又率先实现集体经济向股份制经济的转变,开展股权改革,成立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这是新中国第一批村办股份公司之一。村民一夜之间变成了公司股东,新办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出现,村民的分红每年都在增加,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渔民村也面临违建严重、治安混乱、恶性竞争等难题。2001年,渔民村在深圳率先启动城中村改造。三年后,一个崭新的现代化花园社区拔地而起,同时创新成立了渔民村物业管理公司,创新推出了“统一招租、集中管理”的流动人口和出租屋管理新机制。

2015年,渔民村又经历了一场改革的洗礼。渔丰股份公司召开股权改革表决大会,44名股东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通过了公司股权改革方案。股改打破了股权改革动不得的僵局,让股东“生不增、死不灭”成为历史,改变了此前集体股一股独大并虚置的状态,基本实现了股权内部流转的股权改革目标,有效调动了股民和社会资源合作的积极性,为渔丰股份公司的社区建设、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使集体经济发展再次驶上快车道。

“渔民村的发展历程,正是渔民村人发扬了‘敢为人先、勤劳务实、团结奋斗’的渔民村精神,坚持党的领导,坚定不移地走改革开放道路的结果。”章红班表示,时代变了,渔民村精神不变,新时代,渔民村人将继续发扬渔民村精神,在“双区建设”的新征程中走在前列、勇当先锋。

社区治理▶▶将“问题处理在基层”

9月以来,家住渔邨社区的李永棠和老伴天天都去党群服务中心。李大叔和老伴一个打乒乓球,一个跳舞,午饭就在长者食堂解决,基本上可以一整天都待在那里。

居民天天“打卡”的党群服务中心为何这么受欢迎?2019年以来,罗湖区委把渔邨作为第一个试点社区,将原本分散在社区里的社康、老人日间照料中心、社区书吧进行整合,并一体规划、整体升级,建成全市首个多功能、复合型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升级后的中心面积更大、设施更好、配套更齐,系统集成了党建、政务、医疗、养老、文化、教育等一体化功能,实现了下沉资源、管理与服务在社区的“物理整合”。

中心建设过程中,社区党委在区和街道指导下,配套建立了“社区党委领导、条块联动、以块为主”的社区治理机制,实行社区党委与辖区单位、组织互相兼任委员。

在宫雪看来,社区党委统一调度下沉资源,充分激发了中心的综合效能,能更精准高效地服务群众、管理社区,让居民群众更为直观感受到党的温暖和力量,产生“1+1>2”的强烈“化学反应”,提升了社区党委的治理能力,取得了初步成效。

在渔邨社区的船步街片区棚改中,仅用15天就实现了签约户数、套数、面积三个“99.7%”;中心升级后,服务长者人次,从之前的300人次,上升至现在的1293人次,家庭医生签约数,由2019年的2998人,增长到8930人;通过政务服务的下沉,实现了区、街、社区三级431项政务服务在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一站通办”,让群众最多跑一次,建成了24小时“不打烊”智慧政务驿站,实现了230个事项自助办理。

从“物理整合”到“化学反应”的背后,是社区治理机制的创新。在宫雪看来,社区高效治理的落实落地,还需要一个有效的承载平台,于是,“渔邨社区基层治理分析会”应运而生。

航运小区是渔邨社区内的老旧住宅小区。近几年,有个别业主和租户开始在小区空地摆起麻将桌,时有邻里纠纷,甚至是打架斗殴,存在安全隐患。市、区各相关职能部门都进行过整治,但只是一时有效,治标不治本。

在收集到相关情况后,社区党委联合执法队和平中队、警务室、小区物业管理企业,多次召集业主及麻将台经营者,召开航运小区集中整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集中整治。经过整治,小区整体环境得到了提升,小区居民群众及周边商户纷纷点赞。

除了“渔邨社区基层治理分析会”,社区还配套建立了“居民点单、部门统筹、按需上菜”的普法共建机制,让“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有烦心事操心事找社区解决”成为社区共识。

“通过‘基层治理综合分析会’这个平台,我们不仅建立了‘反馈问题、协调解决、跟踪反馈、考核评价’的社区治理闭环模式,还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各方力量,将‘问题处理在基层’,让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居民群众的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持续提升。”宫雪说。

文明实践▶▶构建“一站多点多平台”活动圈

“这是我们在深圳一点点积累的稳稳的幸福。最近在准备考试,图书馆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希望能在这里努力复习,期盼考试通过。”

在渔邨社区悠·图书馆的留言区,手写的留言信里记录着读者与图书馆的故事。

渔邨社区悠·图书馆不仅有着舒适的环境,还提供了优质的服务、氛围和资源。图书馆馆藏书2.5万册,报刊200种,拥有高达49.20T的海量数字资源,以现代化的服务手段为社区居民提供方便、快捷、优质的文化服务。

社区图书馆是渔邨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阵地之一。今年10月起,罗湖在渔邨社区试点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常态化开展“政治引领+教育实践+公众服务”三结合的文明实践活动,推动社区宣传、民生服务和精神文明建设改革创新。

在渔邨社区,以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和社区图书馆为主阵地,包含村史馆、文化广场、社区公园、社康中心、日间照料中心等空间资源在内,已形成“一站多点多平台”文明实践活动圈。

寓意“风生水气,扬帆起航”的村标雕塑雄立在渔民村村口前,“敢为人先,勤劳务实,团结奋斗”的渔村精神铭刻在文化长廊上。

长廊的尽头,渔民村70余年的发展历程浓缩在278平方米的村史馆。岁月为证,一张张图片和文件,全面、系统展现了渔民村在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投身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历史进程。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之际,罗湖区对渔民村文化长廊和村史馆进行升级改造,在村口公园设立《扬帆》主题雕塑,创作主题话剧《幸福渔村》。

章红班透露,下一步,渔邨社区将探索建立文明实践积分制度,以现有义工积分制为基础,新增文明荣誉、文明实践得分等,根据积分等级予以优先享受公共福利,换领商家公益商品。

每周一或重要节假日的早上,渔民村的文化广场上,都会准时举行升国旗仪式。

“我们希望通过一个庄严而神圣的升国旗仪式,让我们的渔民村村民的心凝聚在一起,把我们的爱国主义种子播撒在每个人的心里。站在新起点,渔民村人将坚定时代梦想,继续乘风破浪,迎接更美好的明天。”吴颂球说。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祁觊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