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委书记罗育德: 打造湾区枢纽,万象罗湖值得期待

  • 来源:南方日报    2020/11/06 09:23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站在宝能中心眺望,如今罗湖区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曾经的“中国第一仓”,正朝着站城一体、产城融合的科技新城迈进。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的转变,正是罗湖区蝶变的缩影。  

10月22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后不久,罗湖区率先举行产业空间推介暨招商大会,大手笔拿出位于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的24.4公顷土地,用于全球招商。日前,罗湖区委书记罗育德在该片区接受专访,畅谈如何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  

罗育德表示,罗湖区将以“湾区枢纽、万象罗湖”作为新发展定位,构建“一主两区三带”发展格局,在推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地下分设使用权等方面先行先试,“我们将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综合改革试点三大历史机遇,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感恩奋进,在新起点上推动罗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关于营商环境  

做到“有事服务、无事不扰”,形成营商环境高地  

南方日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后不久,罗湖在全市率先召开招商大会,是出于怎样的考虑?  

罗育德:习近平总书记对经济特区建设寄予厚望,希望经济特区广大干部群众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努力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努力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振奋人心,给我们吹响了奋进的号角。只有实干才能梦想成真。罗湖作为“特区长子”和改革开放先行区,以实际行动率先贯彻落实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是我们的使命所系、职责所在。举办招商大会,就是我们狠抓落实的具体行动之一。  

招商大会获得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我们在10多个网络平台同步直播,吸引超过700万人次在线观看。当天,有12家重点企业与罗湖签约,落地项目总产值超过1200多亿元。当了解到罗湖未来还将释放150多万平方米土地资源和990多万平方米产业空间,会后很多优质企业纷纷与我们对接洽谈,希望在罗湖这片热土投资兴业。  


南方日报:

招商大会上,12家百亿级企业签约落户,产值超千亿。罗湖对企业的吸引力体现在哪里?  

罗育德:在我看来,这么多企业愿意来罗湖发展,有空间只是一方面因素,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看中了罗湖的营商环境。  

企业和企业家是罗湖的宝贵资源,我们任何时候都要尊重企业家、厚待投资者、服务纳税人,要始终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环境、最好的生态支持企业发展。我们是这样说,也实实在在是这样做的。  

比如,为了服务好企业,我们专门成立了企业服务中心,建立了政企服务平台,建立了区领导挂点联系服务企业机制,新修订了产业扶持政策,做到“用心用情、精细精准,有事服务、无事不扰”,为企业提供全流程、全周期、全方位服务。此外,罗湖丰富优质的医疗、教育资源,也为企业人才提供了全方位保障。  

现在的罗湖,已经变身为公共资源、营商环境的“高地”和营商成本的“洼地”。所以,我觉得现在已经到了重新定义罗湖的时候,罗湖的蝶变就在眼前,未来更值得期待。  

关于城市更新  

探索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地下”分设使用权  

南方日报:高密度建成区要突破空间瓶颈,城市更新是关键一招。在城市更新方面,罗湖有哪些最新举措?  

罗育德: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经过40年高速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城市空间结构、生产方式、组织形态和运行机制发生深刻变革,面临城市治理承压明显、发展空间不足等诸多挑战。  

我们对于总书记的讲话感触特别深。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最先遇到土地空间不足的瓶颈。为突破困境,2015年8月,深圳市委、市政府决定率先在罗湖进行城市更新改革试点。我们通过加强统筹,提高决策效率;整合平台,降低协调成本;再造流程,压缩审批时限;完善制度,确保有章可循等创新举措,推动更新提速提效,累计释放土地空间108公顷,为罗湖振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这些年,罗湖仿佛又回到特区创业之初的火热场景,城市在加速生长,干部群众也充满干劲。笋岗—清水河片区到处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幅热火朝天的建设场景,到处充满希望、充满无限可能。这些变化,正是因为我们解决了发展空间不足的问题。  

这次综合改革试点方案,提出要提升城市空间统筹管理水平,明确了很多具体改革要求。我们将紧紧围绕首批综合授权事项清单,在推动建设用地地上、地表、地下分设使用权等方面先行先试,为高密度建成区突破空间瓶颈,做出新的改革探索。  

关于民生幸福  

继续发力“医改”“教改”,让群众获得感成色更足  

南方日报:对标“民生幸福标杆”,罗湖将在哪些方面补短板,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罗育德:生活过得好不好,人民最有发言权。我们在抓工作、谋发展时,始终把人民摆在心中最高的位置。  

针对罗湖最先开发但早期规划不足导致的民生短板和历史旧账,我们在城市更新过程中,特别注重“一揽子”补齐,已完成规划批复的更新项目中,将新增一大批公共服务设施,包括18所学校、16个社康、49万平方米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等。  

我们还从2018年开始,推出了“找短板、补欠账、惠民生”三年行动计划,聚焦教育、医疗、交通、住房等十大领域,累计投入约200亿元,实施了136个民生项目。  

未来,我们将在供给侧持续发力,构建更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体系。一方面继续擦亮罗湖“医改”“教改”品牌,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周边片区城市更新,以及深圳中学周边用地整合工作,做大做强优质民生资源。另一方面盯紧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包括就业、养老、托幼等领域,继续加大投入,多办成一些民生好事、实事。  

关于未来发展  

构建“一主两区三带”发展格局  

南方日报:您提到罗湖需要重新被定义,城区价值需要再次被发现。未来罗湖城区发展新定位是什么?  

罗育德:现在我们对城区发展定位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考,那就是“湾区枢纽、万象罗湖”。  

定位为“湾区枢纽”:首先,罗湖位于深圳中部,区位优势突出,交通通达便捷,是全市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中优”部分的核心区域和关键节点。其次,罗湖与香港地缘相近、人缘相亲、山水相连,拥有罗湖、文锦渡、莲塘三大口岸,是深港连接的“情感码头”、是深港合作的重要区域、是港人来深工作生活的首选地。同时,目前15分钟一班的广深动车,以及全面改造升级后的深圳火车站,和正在建设中的罗湖北站,让即将接入全国高铁网的罗湖,更有条件成为连通广深港、辐射珠三角、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  

定位为“万象罗湖”: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和金融中心、商业中心,她是时尚的、多元的、包罗万象的。在这里,既有中国味道,也有国际元素;既有“一山四湖”的生态基底,也有高楼林立的都市风情;既有高端的顶级商圈万象城,也有充满人间烟火气的东门老街;既有享誉全国的黄金珠宝、工艺美术特色产业,也有大街小巷美食飘香、娱乐购物的消费积淀;既有优质的教育医疗资源,也有高效的政务服务。可以说,传统与现代在这里交汇,自然与城市在这里共融,工作与生活在这里结合,罗湖就是包罗万象、宜居宜业的理想家园。  

南方日报:抢抓“双区”建设、综合改革试点等重大发展机遇,罗湖有哪些具体举措?  

罗育德:我们构建了“一主两区三带”发展格局,来承载罗湖未来的发展,也就是:深南总部经济主廊道,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和文化生态休闲区,深港口岸经济带、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和大梧桐新兴产业带。  

这里给大家介绍两个具体的抓手和载体。一是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大会上讲话指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深圳是大湾区建设的重要引擎。而罗湖拥有深圳最大最多的口岸群,在对接服务香港方面优势明显。我们致力探索深港深度合作新路径,推动基础设施“硬连通”和体制机制“软连通”,打造集外贸、旅游、消费、专业服务于一体的口岸经济新模式。二是推进笔架山河全域复明工程。这个项目规划总建筑面积374万平方米,将实现罗湖城区功能格局的全面重塑。我们将通过城市重点单元更新改造,统筹推动整治河道环境、培育都市产业、缝合城市功能等,打造成为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标杆项目。  

南方日报:未来,罗湖将在哪些方面进一步落实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  

罗育德:我们将在六个方面集中发力,让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在罗湖落地生根、结出硕果。  

一是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做大做强总部经济,强化金融业、商贸业、商务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四大主导产业。二是抢抓综合改革试点机遇,争取在香港“过境”土地开发、境外专业人才执业、国际新药准入等方面率先取得成果。三是融入国家扩大开放战略,高水平建设深港口岸经济带、金融开放创新试验区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核心区。四是探索超大型城市治理经验,将渔邨社区治理样本逐步在全区推广,走出一条超大型城市治理的新路径。五是打造民生幸福标杆,盯紧“民生七优”的目标,持续做强罗湖民生领域优势。六是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为罗湖的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障。  

我们将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综合改革试点三大历史机遇,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感恩奋进,在新起点上推动罗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记者观察  

罗湖是什么  

书写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年的历史,有一块绕不开的土地——罗湖。  

罗湖是什么?  

过去,罗湖是改革开放的先行者,全国首个万元户村、土地拍卖第一槌等“全国第一”在这里诞生;现在,罗湖是意气风发的进取者,罗湖医改、罗湖教改、基层治理改革成为一张张名片;未来,罗湖仍是低调内涵的实力派,通过城市更新加速释放空间,构建“一主两区三带”的发展新格局,始终洋溢着干事创业的激情。  

如今,罗湖有了全新的定位——“湾区枢纽、万象罗湖”。这里将是连通广深港、辐射珠三角、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枢纽,时尚多元、包罗万象、宜居宜业的理想家园。  

“我们将抢抓建设粤港澳大湾区、深圳先行示范区和综合改革试点三大历史机遇,永葆‘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感恩奋进,在新起点上推动罗湖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罗湖区委书记罗育德表示。  

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罗湖,是无数“春天的故事”开始的地方。  

11月2日早上,罗湖区渔邨社区的党员齐聚在渔民村文化广场上,举行一场简单而庄严的升旗仪式。  

今年,渔民村启动先行示范区建设,新一轮改造刚刚完成:一栋栋住宅楼整齐排列,社区公园花团锦簇,文化长廊粉饰一新,功能丰富的党群服务中心开门迎客。  

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渔民村从鱼塘水田变身为美丽的现代化花园小区,成为全国首个万元户村,如今村民户均收入增长到120万元。  

“没有改革开放,这些地方就是泥塘,我们哪能过上今天的幸福生活!”79岁的渔民村原村委会主任邓志标说。  

“参与建设国贸之前,我只见过5层高的楼房。踏入国贸工地的那一瞬间太震惊了,从没见过这么大的单体建筑工地。”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华南大区总工程师陆建新说。  

在国贸大厦建设过程中,陆建新所在的公司研发出了“内、外筒一次同步滑模”的先进工艺,创造了最快三天一层楼的“深圳速度”,成为改革开放的标志之一。  

此后,地王大厦、京基100大厦等高楼大厦相继在罗湖拔地而起,“深圳速度”“深圳高度”不断刷新。  

1980年11月,位于罗湖区东门北路的竹园宾馆,开始试行劳动合同制,试行“职务工资加浮动工资”的新工资制度,第一次打破“铁饭碗”。  

员工赖莉签下了新中国第一份劳动合同,“虽然考核细了,但工资水平上去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1983年8月,深圳市政府颁布《深圳市实行劳动合同制暂行办法》,将劳动合同制实施范围进一步扩大,深圳成为中国第一个实行劳动用工合同制的城市。  

40年来,罗湖先行先试,诞生了众多“全国第一”:第一家地方商业银行、第一家港资银行、第一家外资银行、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个商品房小区、第一个物业管理小区……敢闯敢试的特区精神,成为罗湖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意气风发的进取者  

直至今日,罗湖的改革动力依然澎湃。  

点开“数字人民币”APP,在POS机上扫一扫二维码,付款只要几秒钟。10月14日,深圳市民张女士在华润万家blt京基店买了一张锅盔,使用的是数字人民币红包。  

支持开展数字人民币内部封闭试点测试,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2020—2025年)》(下称《实施方案》)对深圳的期待。日前,深圳数字人民币红包试点活动在罗湖落地。短短一周,共有47573名深圳市民使用数字人民币红包,在罗湖相关商家交易62788笔、交易金额876.4万元。  

走进罗湖的社康中心,宽敞明亮,平均业务用房达到1000平方米。基本医疗设施一应俱全,常备药品600多种,基本满足社区需求。  

“社康科室齐全,还可以验血,你去大医院一去就是大半天,耗时间耗精力。”居民李大爷说,到社康看病是他的首选。  

强基层,是罗湖医改5年的一项重要成果。《实施方案》提出,加快构建以促进健康为导向的创新型医保制度。2015年起,罗湖医改启动,建立统一法人的医院集团,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转变,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少负担、看好病。  

数据显示,罗湖区社康中心基本诊疗量由2015年的185万人次增加至2019年的348万人次,增长88.11%;社康中心诊疗量占集团总诊疗量比例由24%提高至49%。  

基层治理改革方面,今年推出的罗湖“基层治理20条”,提出建设先行示范社区、实施综合网格化管理改革、实行政务服务24小时“不打烊”、推广“错峰共享停车”、推动物管服务企业参与基层治理立法等,招招切中民生痛点。  

教育改革方面,随着《深圳市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2018—2020)》出台,罗湖区成立9个教育集团,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成为罗湖中小学的日常。  

2014—2019年,罗湖共完成国家级、省级、市级改革任务11项,完成率100%,并推出38项区级重点改革和491项微改革。在全市改革创新绩效考核中,罗湖区连续5年排名全市各区第一。  

“我们将继续擦亮罗湖‘医改’‘教改’品牌,让辖区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罗育德说。  

低调内涵的实力派  

未来的罗湖是什么样子?  

有人说,罗湖有点小,建设用地少,好项目落不了,大企业引不来;也有人说,罗湖有点老,很多建筑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马路不宽,街区老旧;还有人说,罗湖有点慢,发展速度慢下来了,干事创业的激情也有所消退。  

其实,罗湖不小。虽建设用地有限,但罗湖穷尽办法,为重点产业和优质企业,腾出充足的空间。  

10月22日,全区产业空间推介暨招商大会上,罗湖大手笔拿出位于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的24.4公顷土地,以及93.4万平方米优质产业空间,面向全球招商。  

作为高度建成区,罗湖以城市更新改革试点,破解土地资源瓶颈。2016—2020年,罗湖通过城市更新、土地整备,释放了51.29公顷的土地。未来5—10年,还将释放180.47公顷的土地,占整个建成区面积的5%。  

其实,罗湖不老。未来,罗湖将通过构建“一主两区三带”的总体发展新格局,即以深南东路为总部经济主廊道,打造国际消费服务核心区、文化生态休闲区两大片区,全面推进大梧桐新兴产业带、深港口岸经济带、红岭新兴金融产业带三大产业带发展,构建起全方位发展的战略布局。  

蔡屋围—湖贝片区、笋岗—清水河重点片区、笔架山河片区、深港口岸经济带等四个千亿片区轮廓初显。  

其实,罗湖不慢。在罗湖,办理营业执照,申请高龄津贴,毕业生落户……动动手指就能搞定。  

作为罗湖区人民政府统一对外服务门户,“i罗湖”APP整合了1200多项政务服务和43项公共服务事项,实现100%政务服务事项“最多跑一次”,超过80%的事项实现“零跑动”。此外,罗湖还实现111项业务“秒批”,其中11项是全市首发。  

今年疫情期间,罗湖区较早推出惠企政策“罗湖十条”,在全市率先推出电子消费券。主动作为,高效服务,急企业之所急,罗湖依然坚守为民初心,保有干事创业的激情。  

罗育德表示,罗湖始终以最大的诚意、最优的环境、最好的生态支持企业发展,做到“用心用情、精细精准,有事服务、无事不扰”。  

四十年风华正茂,新版“湾区枢纽、万象罗湖”蓄势待发,将续写更多“春天的故事”,创造新的更大奇迹。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夏凡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