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医改的罗湖样本这条路 能走通

  • 来源:南方日报    2020/08/21 11:04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

2015年8月20日,罗湖医院集团挂牌成立。

直面“看病难、看病贵”的世纪难题,提出让居民“少生病、少住院、看好病、少负担”的罗湖医改,正式拉开帷幕。

这是一场在中心城市百万人口辖区展开的医改探索——医疗卫生服务能否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

5年时光,倏忽而过。罗湖医改,改变了什么?

孩子发烧、家人不适,深圳市罗湖区黄贝街道文华社区居民谢华萍(化名)第一时间是在微信上找家庭医生吴天龙。“经常是深更半夜,吴医生差不多可以秒回信息”。

吴天龙是罗湖医院集团文华社康中心的全科医生,也是谢华萍一家的签约服务家庭医生,日常服务着社区2000位居民,充当他们健康防线的“第一守门人”。

医改伊始,罗湖“30万元年薪招聘全科医生”曾在中国的全科医生人群中引发强烈关注。从全国各地应聘而来的优秀全科医生,被充实到罗湖的基层社康中心。5年过去,罗湖辖区居民,每万人拥有的全科医生,从2015年的1.4人,发展到如今的超过4.55人,超过健康中国2030年每万人拥有4名全科医生的国家目标数。

跟全科医生一同到来,让居民有获得感的,还有社康中心的“升级换代”。

缺医、少药、没检查,这是人们吐糟基层医疗机构的三大弊病。医改5年,罗湖财政医疗投入的六成投向基层,真金白银的投入,根本扭转了社康积弱的局面。

罗湖的社康中心条件好,已给许多深圳市民留下深刻印象。走进罗湖的社康中心,宽敞明亮,平均业务用房达到1000平方米。基本医疗设施一应俱全。最引人注目的是全自动的智慧药房:常备药品600多种,基本满足社区需求。社康药品目录与罗湖医院集团最大的综合性医院罗湖区人民医院的药房一致,短缺药品24小时可以配送到患者家中。需要做心电图、拍X光片,集团的流动诊断车可以开到社区,在家门口就能做检查。这些功能在疫情期间发挥了巨大作用。

居民“用脚投票”。统计显示,罗湖区社康中心基本诊疗量由2015年185万人次增加至2019年348万人次,增长88.11%。从构成来看,社康中心诊疗量占集团总诊疗量比例逐年提高,由24%提高至49%。

到社康中心看病还是到医院看病,市民可以自由选择。选择社康中心,意味着人们改变就医习惯、改变观念,这样的成效难能可贵。这意味着,在罗湖,分级诊疗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水到渠成。

辖区居民、一线医护,分别是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方和供方,罗湖医改,供需两方都有获得感。

罗湖医院集团的一线医护,无论是专科医生还是全科医生,纷纷表示,5年医改,他们有三大收获:一是收入提升;二是专业能力和眼界的提升;三是职业荣誉感。医护们强烈认同医改方向,觉得自己正有幸参与到一场伟大的健康事业的变革之中。

事实上,罗湖医改已成为一面旗帜,吸引各路医学菁英人才南下深圳,汇聚罗湖,其中不乏北京、广州的名家大咖。罗湖医院集团的医疗服务能力在这5年也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

2017年,罗湖区人民医院晋级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8年,罗湖区妇幼保健院晋级三级妇幼保健院、罗湖区中医院莲塘新院建成开业并晋级三级中医医院。2019年,集团检验中心顺利通过ISO15189现场评审,在复旦大学发布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集团医学检验中心获华南地区检验医学排行榜第十名,深圳市第一名。在此次疫情中,检验中心日核酸检测量达1万例,总监测量近70万例,位于广东省公立医院第一。

2015年6月,罗湖区委、区政府正式发布《深圳市罗湖区公立医院改革实施方案》,该方案包括建立统一法人的医院集团、医疗服务健康导向医保总额打包付费等一揽子计划。

改革的核心逻辑,是医疗卫生服务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从本质上讲,这是打破现阶段医疗服务供给的资源分配方式,进行全链条的资源重组和发展方向转型。

设想的前瞻性,很快得到验证。

2016年7月22日,一项由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和中国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历时两年完成的医改联合研究报告发布。这个后来被业内人士称为“三方五家”的报告,给医改开出的“药方”是:推动建立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以及体制机制和筹资环境改革创新,实施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人民群众更多地使用基层卫生服务,实现更好的医疗服务、更好的健康水平和更加可负担的医疗成本。

当年8月20日,国家召开卫生健康大会,明确未来要打造五大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全民医保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分级诊疗位列五大核心制度之首。

起草罗湖医改方案时,没有任何现成的模式可资借鉴,起草小组一字一字斟酌方案行文。罗湖区卫健局局长郑理光回忆,这两次会议如同给他们吃了“定心丸”:罗湖医改方向完全符合国家的顶层设计——老百姓的健康,才是医疗卫生服务的核心。

顶层设计指明方向和目标,落实还要靠基层实践。罗湖医改5年探索的,正是实现目标的现实路径。

有关医改的一揽子设计中,最关键的一条,是建立统一法人的医院集团。在专家眼中,这是罗湖医院集团有别于众多医院集团的根本所在。“紧密型医联体”的“紧密”,意在于此。

统一法人,意味着医疗机构的人、财、物真正统到了一起,集团有力度进行调配;统一法人,同一集团的所有机构利益才能真正一致,比如,医院不会跟基层社康抢病人,而是分工协作。

当改革的决心足够大、改革的方向又深得民心时,利益攸关者,选择以大局为重。改革得到了来自上下两方面的配合:罗湖区卫生健康局把行业的人财物管理权限全部下放医院集团,医院集团获得极大的自主权;两位资深的医院院长主动退居二线,五医疗机构的整合顺利完成。

强社康、招聘全科医生、给辖区居民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提升集团的整体医疗服务能力……纲举目张,罗湖医改渐次铺开,一笔一画,描摹出医改肌理。

年薪30万元招聘全科医生,延请澳大利亚、丹麦等地的优秀全科医生定期来深圳授课,加大力度投入社康,免费给辖区居民进行早期癌症筛查……罗湖医改,是不是很花钱?

公开数据显示,2015年深圳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费投入109.34亿元,罗湖区6.70亿元;2019年深圳全市医疗卫生事业费投入335.48亿元,罗湖区13.95亿元。2019年深圳全市的医卫投入是2015年的3倍,罗湖的投入只增加了一倍,增幅远远低于深圳全市平均水平。

数字后面,有玄机。

罗湖医改,是探索医疗资源投入的新配置。改革者有一个清晰的共识,就是投入向基层和预防倾斜,不走建超级医院、扩增床位的老路。

罗湖人民医院目前拥有床位901张,这个数字在深圳的三甲医院里是最小的,放在全国更加微不足道。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全国拥有超过2500张病床的医院有100家以上,3000张以上床位的医院有63家,5000张以上床位规模的医院有11家,更是诞生了被称为拥有万张床位的“全球最大医院”的郑大一附院。

大医院越建越多,“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并未缓解。业内形成共识,大医院“虹吸”医疗系统的人、财、物,基层医疗机构更加贫弱,这样的医疗投入方式已难以为继。

罗湖医改的目的不是做大医院,而是推动医疗卫生服务向“以基层为重点”“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罗湖医院集团院长孙喜琢这样表示。

这5年,罗湖医院集团唯一的新基建是10年前就已经立项的罗湖区中医院莲塘院区。罗湖医疗投入,六成投向预防、基层和一线,提升了服务能力。对于地方财政,这样的投入属于“花小钱办大事”,效果更优。

比如,加大癌症早筛力度,提早干预,降低恶性肿瘤患者的死亡率。罗湖区慢病院数据显示:罗湖区2016年以来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率持续下降,年平均下降9.73%,由2015年的40.58/10万降至2019年的24.32/10万。恶性肿瘤患者平均死亡年龄逐年推迟。

发现早、干预早,对肿瘤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命长度,效果完全不一样,花费也大不一样。罗湖社区不要出现肿瘤晚期才被发现的病人,这个目标正在实现中。

地方财政越紧,越应该提早转变医疗投入方式,把钱花在刀刃上。

罗湖医改在广东阳西,广西灌阳、西林等地的复制推广,让当地深有同感。

如何办好一家大型公立医院?中国许多地方都有成功经验,不少优秀的三甲医院声名远扬。

如何强基层、强社区,让老百姓拥有更健康的生活?罗湖医改的实践,显得弥足珍贵,得到了广泛关注。

2016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座谈会,就做好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等工作听取有关专家、企业负责人的意见建议。会议提出,持续深化医改,创新机制打破层级等壁垒,形成医保与医疗协作、重点医院与基层诊所资源融合的利益共同体,使群众享受质量更高、成本更低的医疗服务。会上,曾益新院士介绍了“医共体罗湖模式”。

2017年8月23日,深圳市政府发文,在全市推广罗湖医改经验,推进基层医疗集团建设。

2017年9月1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务院医改办在罗湖召开全国医联体建设现场推进会,充分肯定罗湖医联体建设的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3天后,国家又在罗湖举办全国医联体建设连续三期培训班,罗湖医改种子向全国播撒,在多地生根开花。

2017年10月12日,全省召开综合医改暨医联体建设推进及培训会,全面推广深圳罗湖医联体建设经验。2018年9月,省政府再次发文,要求在年底前,每个地级以上市至少选择一个县(市、区)作为试点,推广深圳罗湖医院集团以“强基层、促健康”为医疗联合体运营的模式。

罗湖医改的影响力已走出国门。

2018年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刊发罗湖医改实践,并以6种语言翻译,向全球展示。

2020年国际顶级医学杂志《柳叶刀》刊发了大型综述性文章《中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质量的挑战与建议》,罗湖医院集团模式获详细推介,被称为建立医联体和整合型卫生健康体系的成功试点。

应哈萨克斯坦卫生部邀请,罗湖医院集团举办“以人民健康为核心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罗湖模式”培训班,哈萨克斯坦15家重点医院院长参加培训。澳大利亚、瑞典、英国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队也纷纷到医院集团参观调研。

时针回拨到更早一些。

2014年3月的一天,时任大连市中心医院院长的孙喜琢见到了在短时间“旋风般”到访的第三批来自深圳市罗湖区的客人、时任罗湖区区委书记倪泽望。对这位名院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罗湖“三顾茅庐”式的求贤,足显诚意。感召之下,一个月后,孙喜琢南下深圳,出任罗湖区人民医院院长。

2014年8月,郑理光经常被时任区长贺海涛请到办公室。谈话的主题,是贺海涛听取这位罗湖区卫生系统的老兵对辖区卫生工作的想法和建议,郑理光说出了自己在10年前任罗湖区人民医院院长时就想组建医联体的想法,实现辖区医疗卫生机构错位发展、形成合力、做强基层、做好辖区老百姓的健康守门人。2014年底,郑理光走马上任,出任罗湖区卫生计生局局长。

2015年2月,罗湖区公布新一年区级改革计划。5大改革里,“罗湖医改”排名第一。此后5年,罗湖医改年年写进计划,改革处于持续“进行时”。

2015年4月11日,罗湖区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方案论证会召开,邀请了国家省市卫生计生委相关领导和全国医改十大先进地区的“操盘手”,评估罗湖医改方案。

2015年8月20日,罗湖医院集团挂牌,罗湖医改正式亮相。

特区四十年,最早的故事,大多发生在罗湖。改革开放的发端之地,有些气质一脉相传。

罗湖医改方案实施前,时任罗湖区委书记贺海涛告诉郑理光:对罗湖医改,罗湖区委、区政府有求必应,无求也应。时任罗湖区区长聂新平也强调:要让医改找不到不成功的理由。现任罗湖区委书记罗育德,表达了对医改的重视——他在贺海涛的基础上加了一句:有应必果。(有求必应,无求也应,有应必果。)医改5年,罗湖区委、区政府领导班子换了三届,但是每一届支持罗湖医改的决心和力度都没有变。

“罗湖并没有被委以承担国家公立医院试点改革的任务,可以说,这是他们的主动作为,这一点尤其难得。”,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王虎锋这样点评。

“我觉得罗湖医改最可贵的一点就在于政府承担责任”,北京大学教授、国务院国家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李玲认为,“医改不是医院、卫生局要改。院长和卫生局长一定是改革的推动者,他们的动力就是罗湖区政府真正要转型。”

医改的路径或许有千万条,但方向只有一个,就是老百姓的健康。5年前,郑理光和孙喜琢这样说。

5年后,李玲说,罗湖医改的目标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实践证明,这条路,能走通。

先行先试,初心从未改变。这是罗湖送给特区40周年的一份礼物,也是深圳送给国家的一份礼物。吕冰冰程芙蓉

来源:南方日报珠三角新闻部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

搜索

论坛精华



居民诉求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