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渔民村探路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 来源:南方日报    2020/07/01 09:38

    分享到:

罗湖家园网讯:“七一”前的深圳罗湖渔民村,一片热火朝天。从党群服务中心到公园、村史馆,整个村都在改造升级。作为广东40多年来改革发展的缩影,这个特殊地标将迎来崭新面貌。

历史眷顾催生渔民村巨变。改革开放以来,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1984年1月,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视察渔民村,对这里发生的巨大变化留下深刻印象。2012年12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渔民村,深入党群服务中心和居委会,详细了解渔民村发展历程,考察基层党组织建设和社区工作情况。

在渔民村飞速发展的背后,一条主线始终贯穿过去、现在及未来:坚定不移跟党走,不断夯实基层党组织建设基础,通过强化党建引领,探索实现基层有效治理的路径。

换道赛跑,在新长征路上,这一“样板村”正大步前行地探索。如今,渔民村以创建示范区中的示范村为目标,加快建设融党务、社区政务、公共服务于一体的3.0版“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推动370项自然人服务事项全部下沉,实现街道及社区业务区内通办。未来,社区居民各类问题诉求可得到一体解决。

更多类似的“渔民村”在不断涌现。近年来,广东坚持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通过实施加强基层党建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全省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催生基层释放更大治理效能。

过去▶▷

党组织主导旧村改造

渔民村脱胎换骨

走进渔民村居民邓伟雄家中,这位65岁老人,最喜欢分享客厅墙上习近平总书记与他一家人的合影。

对当年总书记来访时的情景,邓伟雄历历在目。“我向总书记汇报了自己一家从挤在一条小船上到搭起水草寮棚,再到住上小洋楼的经历。得知大家日子过得都不错,总书记很高兴,鼓励我们要用勤劳的双手创造更幸福的生活。”

忆起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的打拼岁月,邓伟雄感慨地说,最大的感受,就是跟党走,走对了路。

最让邓伟雄难以忘怀的,是十几年前由村党支部主导的旧村改造,推动渔民村脱胎换骨。

特区设立后,深圳迅猛发展,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涌入。邓伟雄的儿子邓国华回忆说,小时候村里陌生人越来越多,村民纷纷加盖房子,小洋楼慢慢变成密密麻麻的“握手楼”。

此时,特区正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大量产业用地,急需加速城中村改造。

虽然被列入旧改试点,但对于坐拥小洋楼的村民来说,内心充满了不情愿。为了说服大家把旧“别墅”全部推倒重建,关键时刻,村党组织派党员干部上门做村民思想工作,党员带头签订改造协议。最终,渔民村自筹资金1亿元,在2001年8月动工改造,1年多后,建成拥有12栋高层住宅的现代化花园式小区。

这次旧改,使渔民村成为特区城市化的一个“样本”。村民生活也随之“芝麻开花节节高”,村民每户以70元/平方米的价格委托村里物业公司统一出租房屋,年底还有分红,腰包一年比一年鼓。

在深圳市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吴颂球看来,旧改不仅提升了党组织在村民中的威信,还进一步提高了村民“凡事靠组织、有事找组织”的思想认识,“为后来推进改革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现在▶▷

党员带头让利

啃下股改“硬骨头”

深圳市渔丰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黄兴炎8年前作为讲解员,曾面对面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村里的发展情况。谈起这8年来渔民村的变化,他很有感触,“这些年大家深受鼓舞,从村民到村子,面貌都焕然一新。”

黄兴炎说,如果以后还有机会向总书记汇报,会好好说说2016年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渔民村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股权改革,再次激发了集体经济的生机与活力。

1992年,深圳开始探索农村城市化改造。渔民村一夜之间从村庄变成社区,村民身份也从农民变成市民。那一年,渔民村成立全国第一批村办股份公司,村民个个当上股东,第一年每人就拿到了过万元分红。

然而,经过20多年的发展,股份公司的问题也日益凸显,改革迫在眉睫。2014年,深圳推行股份公司改革试点,渔民村列入其中。

“刚开始时,股东意见很大,开会经常争吵,都不肯让步。”黄兴炎回忆说,改革要把募集股和合作股合并,但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只有一部分股东拥有募集股。如今要重新分配,这些股东不愿意。

“股改”工作一时陷入僵局,让吴颂球记忆犹新的是,党组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股改”时,党员带头支持、主动让利,敢于对自己“砍一刀”,这给别的股东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那一年,由党支部召集的座谈会开了十几次。2016年,股权改革方案终于通过,最硬的“骨头”被成功啃下。

股权改革后,股份既可继承,也可内部转让,股东名额“生不增,死不减”成为历史。“就像一场‘及时雨’,不仅打破了发展僵局,还有效调动了股民和社会资源合作的积极性。”吴颂球说,此后,村集体与开发商共同开发楼盘,村民分红收入翻了几番。

将来▶▷

探路精细化治理

争创先行示范区中的示范村

这些年来,渔民村社区民警晏红卫一直紧紧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曾鼓励他继续为村民做有益的事情。当年,总书记在渔民村路过社区警务室时,主动同他握手,并询问社区治安管理情况。

“总书记来了以后,我一直在琢磨,怎么样多作贡献,让小区更安定和谐。”整个渔邨社区只有晏红卫一名民警,但多年来,在这个流动人口占93%的社区,连续6年没有出现治安刑事警情。

奇迹是怎么发生?虽然是“孤家寡人”,但晏红卫说自己并不孤单,“我可以统一调度出租屋管理员、保安员、民兵、义务巡逻队等群防群治力量,从而对社区进行全覆盖。”

像晏红卫的思考与实践,是渔民村发展面临的新课题。进入新时代,深圳被赋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重大使命。作为特区叙事的“起点”,渔民村所在的渔邨社区也在找寻先行示范区中的角色与定位。

率先实现经济形态转型,先富起来的渔民村将目光更多投向社会治理领域,希望通过加快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社会建设和民生发展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主义先行示范村。

渔邨社区党委书记李竞介绍,立足党建引领,当地在推动多元共治上入手,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社区治理,“人大代表、党代表、小区业委会、物业管理公司等力量被整合起来,建立起基层治理社区共建共治闭环模式。”

出租屋集中、流动人口多……一直以来,物业管理都是城市基层治理的一个大难题。

旧村改造后,渔民村就率先探索将房屋由村中的物业管理公司“统一出租、统一管理、统一经营”,这一现代化的物业管理模式,极大节约了基层治理成本。此后,渔邨社区党委牵头,联合社区各物业管理单位成立“楼宇党建促和谐”物业志愿联盟,通过联盟微信联系群,及时发现处理社区治理中的问题。

然而,社区警务室、出租屋管理站、物业公司各管一块,容易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基于此,渔民村试水实行出租屋“一站式”管理服务,将治理资源整合,所有环节在物业管理中心全部完成,从而实现治安管理、暂住人员进出流动的动态管理。

如何在基层有限力量下实现有效治理?在社区党委动员下,不少居民自觉自愿加入网格员和巡逻队队伍中。今年60多岁的李阿婆发挥余热,成为渔民村的一名网格员。“我来自湖北,但早已把渔民村当成自己的家”。

科技也在为社区治理赋能。地处科技创新前沿,渔民村最早实现5G信号全覆盖,计划借力5G、大数据等数据运用,尝试建立科技支撑的社区治理运行机制。

如今,带着特区成立40周年的印记,渔民村正站在时代大潮的浪尖奔涌向前。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王聪 骆骁骅 编辑 李慧

手机扫扫打开当前页面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