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察罗湖的经验是重要的,但也是不容易的。罗湖的发展过程是深圳发展过程的浓缩,罗湖遇到的问题往往是深圳发展首先遇到的问题。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解释这种发展:由地缘优势转为政策优势,由政策优势转为产业优势,由产业优势转为环境优势云云。但这种粗线条的过程描述,很难说明发展的动因。每当罗湖碰到问题时,罗湖又总是“柳暗花明又一村”,每当我们在争论罗湖发展的新路径时,罗湖却又站到了发展的新高度。许多平凡的道理、发展的真相看来并不容易认识。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也可能“蔽于一曲而谙于大理”。但众说纷纭的争论往往包含了真理的粒子,有些甚至是牢骚的发泄或投杠式的语言,在习焉不察的背后往往包含了需要人们认真思考的发展的动因。今天的罗湖至少有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1、世界不是平的。深圳的其它区的发展势头确实很猛,罗湖面临着发展的外部压力;2、群众是现实的。罗湖人希望分享更多的改革开放的成果,罗湖面临发展的内部压力;3、罗湖在深圳扮演着“转型示范区”的角色,但是作为深圳最老的城区,它的原创性、创造力、软实力乃至心态、胸襟、能力、学风、知识结构和全局眼光能不能及时跟上?而这才是关键,因为在这里一步被动将步步被动。
二、解放思想和创新,要防止逻辑前提误置。从1995年开始,罗湖就有一种声音“罗湖发展到顶了”,原因是罗湖已经没有可供开发的土地了。这两年,罗湖区委区政府已经提出也已经在实际建设“功能罗湖”,但许多人怀念的“种楼”时代的便利,思路还在“种楼”中没有真正转过来。实际上,我们思考问题的逻辑前提都误置了。城市的本质是它的辐射力和凝聚力,是功能空间、市场空间、制度空间,而不是地理空间。任何城市任何时候都是缺乏土地的,不然的世界大都市早就不用建地铁了。特别是制度空间更为重要。当密集型加工业为主时,城市对制度空间还不敏感,一旦城市要求产业升级,特别是以高端服务业为主时,对制度空间就非常敏感了。现在珠三角一些企业外迁,很大一个原因恐怕还要从制度安排方面去考虑。一些专家批评现在社区的劳动服务站设置不科学,一个弊端就是把城市管理网络由原来的4级延伸为4.5级。当初提出这种方案的也是他们。城市服务站产生就是不可遏制的政府机构膨胀的一个表现。其实现在行政管改革的热点已不简单是机构改革而是绩效管理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城市,非常强调解放思想,强调创新,解放思想和创新,要防止逻辑前提误置。章学诚说:“大道之隐也,不隐于愚庸,而隐于贤智之伦纷纷有见也。”
三、今天罗湖的比较优势是什么。20世纪70、80年代后,学界开始寻找决定经济发展的更根本的原因,归纳起来有5种说法:1、幸运论。幸运的地方处在好的均衡点上,不幸运的地方处在坏的均衡点。2、地理论。“深圳靠香港”就是一例。3、文化论。强调信用的文化使政府的效率较高,让经济发展起来。4、外向型国家易与国际经济融合,经济容易发展。5、制度安排。制度安排的解释目前最为流行。然而制度是内生的,制度是由什么决定的?那些发展好的经济,都是从劳动密集型产业起步,在积累了资金、人力和资本后,再逐步向资本密集型产业升级的。这样的产业发展按部就班,符合比较优势,所以企业有自生能力,市场就能发挥作用。遵循比较优势的产业政策与赶超型产业政策之间最大的差异,就在企业有无自生能力。产业政策若依赖了比较优势,政府若帮助企业克服了信息、协调与外部性问题后,企业一建立就能参与国内外竞争;产业政策若违反比较优势,企业无自生能力,“婴儿产业将永远是婴儿”,成败就在于发展过程中是否用了比较优势。经济中心不是永远的中心,边缘也不是边缘的命运。技术升级是经济增长最重要的动力。对发展背后的真正原因有足够的认识,进行有效的制度安排,按比较优势发展是重要的经济原则。那么今天罗湖的比较优势是什么呢?
四、“环境罗湖”需要“综合创新。”重视制度安排是好事,但是今天的某些制度安排往往被学术专业主义搞得离实际越来越远。由于学术研究的分工和分化,任何研究都有学科的界限。这时候我们应该警惕,学术专业主义可能成为脱离实际的教条。客观实际是一个整体,它并不按学科边界来生长,如果按学术专业主义那样,将客观对象做简单的学科分割,那我们将更难找到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几年,人们从西方管理学搬来了职责、权利统一的原理,很多人在工作中都在抱怨“责任大,权利小”。这是个需要直面的制度安排问题,特别是“足球”、“篮球”、“排球”的问题有待厘定。但是职责、权利统一长期都是个不断需要解决的问题,你不能等到职责、权利统一了才去解决问题。在基层面对胡子那样刮了以后又生长出来的问题,你现在就要“搞掂”,办法就是那么“笼统”: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这就是“中国特色”。一些文章把街道办事处的功能定位往社区那里靠,也不是没有道理。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特色”需要的是“综合创新”。影响事物的因素有政治的、有文化的、有经济的,但解释事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能需要往往可能需要“俗化”的东西,而不是“精化”的逻辑,更不是洋教条。真正的精算是粗算。这种“粗算”就是“综合创新”。就像人看病一样,并不是越贵越好,越洋越好。这种“综合创新”不是混乱的杂揉,而是综合有主体,创新有方向。建设“环境罗湖”,“环境罗湖”就需要“综合创新。”“综合创新”要有自己的实践、自己的精神、自己的特色。阿马蒂亚森对中国的医改提建议时说“你们不要到处去学国际经验,只要看看你们自己80年代之前,再看看80年代之后,你们就可以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说来也惭愧,今年法国的无国界医生来中国培养乡村医生,培训的内容竟是针灸。邓小平说:“马克思主义是很朴实的东西”! 五、罗湖的“综合创新”首先要到“沿深南大道中心城市带”寻找综合点和创新点。眼光要放在市场和辐射空间上,在“沿深南大道中心城市带”的市场增量中不断提高罗湖的市场份额,而不是在市场分割中错过时机和浪费力量;创新要在综合“沿深南大道中心城市带”各自的优点上,而不因行政空间影响以生产要素流动为基础的机制和制度合作。通过这种“综合创新”进一步降低罗湖的商务成本,集聚更多优秀企业,降低罗湖的交易成本,优化罗湖的产业结构,巩固罗湖作为深圳核心城区的地位。要像美国次贷危机中赢得“最聪明的银行”的高盛那样,该搞好内控发挥内控的权威,该民主时让“一人谔谔”的意见及时反映到高层,该先行一步时及早出手,该抽身时及早抽身,而不要在别人明修栈道暗渡陈仓时,在你进我也进中翻船。这也是“差异化、精细化、高端化”的“综合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