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指出,必须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罗湖未来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罗湖版本的科学发展观,应该抓住历史发展契机,大力实施文化产业战略,将文化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切实抓紧抓好,以实现罗湖的跨越式发展。
一、罗湖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部《大长今》热遍东南亚各国,不仅大大推动了韩国文化产业的出口创汇,带动可观的经济效益,而且带动韩国旅游、美容、餐饮、化妆品等其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经营巨头迪斯尼公司,1997年的营业利润就已超过43亿美元。——这就是文化产业的威力。
由于文化产业投入少,产品附加值高,具有巨大经济效益的经济资源,在配置上以智力和无形资产作为第一要素,其巨大诱惑力不仅仅体现在直接的经济效益上,而且还具有较强的产力牵动性和“涉及效果”。因此,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化产业已成为全球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有“无烟产业”、“绿色产业”和“朝阳产业”之称,不但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比例,而且还成为重要的外汇收入来源,并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成为新世纪经济发展的引擎。按照国际标准测算,目前我国的文化潜在消费能力存在6000—7000亿人民币的市场空间和缺口可供开发。仅动漫产业,今后每年国产动画片的需要量将达25万分钟,而现在国内每年制作的动画片总量只2万分钟左右。如果以后每年能够完成25万分钟的国产动画片制作,则还存在着大约150亿元动画片相关产品的市场规模。可见,文化产业作为二十一世纪的朝阳产业,前景非常广阔,其在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等方面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放眼国内外,文化产业已成兵家必争之地。就世界范围来看,文化产业已经成为一些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有资料显示,在过去的20多年中,文化商品的国际贸易额呈几何级数增长。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的产值甚至占到GDP的约1/5。在西方发达国家,文化产业在GDP中的比重普遍高于10%。美国文化产业的比重高达25%,在其国内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位居第二;日本文化产业的规模比电子业和汽车业还要大,尤其是动漫产业已成为日本的第三大产业占世界市场的62%;英国文化产业年均产值600亿英镑。美国和澳大利亚文化产业就业人员占全部就业人员的比例分别达20%和10%以上。正如美国学者沃尔夫所言:“文化、娱乐—而不是那些看上去更实在的汽车、钢铁—正在迅速成为新的全球经济增长的驱动轮。”国际上有影响的城市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文化产业最集中和最发达的地区,也以富有特色的文化产业而闻名遐迩,比如蒙特利尔号称北美文化之都,汉诺威成为会展产业之星,戛纳则以电影节而名声大振等等。目前,我国各城市已高度重视文化产业,有些城市专门成立了专门的政府机构,有些成立了产业研究中心,有些成立了专门的文化产业网,文化产业已成为各城市争相重点发展的产业。
近年来,罗湖区委、区政府励精图治,真抓实干,开拓创新,提出了“功能罗湖”的先进理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2007年上半年,罗湖平方公里土地产出GDP4.0亿元,同比增长10.0%,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6倍;万元GDP水耗、电耗分别为21.5立方米和476.2千瓦时,同比下降8.2%和4.4%,连续多年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可以说,通过“功能罗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到位,罗湖的城市功能发挥到位,已经彻底扭转了增长乏力的局面。但是,罗湖依然面临土地、空间、能源、资源“四个难以为继”的困难和压力。比如,最早面临土地零增长、固定资产投资连续十年下滑,等等。
为此,罗湖在约束条件下谋求发展,需要一个新的增长点。发展文化产业,将文化产业列入罗湖发展战略重点,作为罗湖继金融业、商贸物流业、现代高端服务业之后的又一新的经济增长点,是新形势赋予罗湖的时代机遇,也是罗湖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罗湖发展文化产业的优势和困难
一是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工作。罗湖区委区政府已经敏锐地认识到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性,出台了《罗湖区文化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规划力争到2010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0%以上,成为重要产业。
二是人文罗湖的历史沉淀,使罗湖发展文化产业有良好的基础。罗湖区作为时尚文化消费品和集聚高地和休闲娱乐文化中心,演艺和时尚消费类文化产业有比较良好的基础,罗湖的文化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拥有广告策划、文化经营、印刷、歌舞娱乐、音像制品、报刊、图书零售等文化经营企业共计5000多家。其中歌舞娱乐、音像制品、报刊、图书零售业等占深圳市总量的50%以上。
三是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初步构筑文化产业群。第二届“文博会”全市6个分会场有4个设在罗湖,怡景(国家)动漫产业基地、水贝国际珠宝交易中心、深圳满京华艺展中心和深圳古玩城成为文化创意产业重要的产品展示和交易平台。水贝黄金珠宝产业集聚基地新进驻17家外资企业,现有15个“中国名牌”产品,名牌产品数分别占全市和全国黄金珠宝产业的88%和45%,成为“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业基地”和“广东省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初步形成了水贝珠宝项链街区、满京华艺展中心、深圳古玩城、怡景国家动漫基地和罗湖创意文化广场等文化产业聚集点,初步构筑以罗湖口岸、翠竹路、春风路、黄贝古玩城、蔡屋围为中心街区的文化产业群。
但是,罗湖区文化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表现在:
一是没有专门机构对文化产业进行规划引导、组织协调和管理服务。文化产业只是区文化局的其中一项职能,对文化产业的结构、布局、重点项目缺乏深入研究,不能完全适应罗湖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
二是文化产业总体比重偏低。经过20多年的改革发展,罗湖经济已经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2007年上半年,每平方公里的GDP产出达4亿元,居民人均总收入为13483.63元,同比增长9.7%,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2752.62元,人均消费性支出为10119.91元。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消费需求也愈来愈大。但今年上半年,文化产业创造的增加值达占GDP的比例还未4.6%,文化产业发展明显滞后于辖区经济发展。无论是文化服务的规模、种类、还是质量,均满足不了社会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结构变化的需要,潜在文化需求尚未开发出来。
三是文化产业体系还不完备,产业结构过于单一,文化企业整体规模偏小。除黄金珠宝、动漫设计、歌舞娱乐业等行业较为成熟、在全市所占规模较大外,其他行业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分布零散、力量单薄的特点。缺乏文化产业基地,文化企业成片或者成规模的开发相对比较少,尚未形成相应的产业链,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众多企业规模偏小,产出效益低,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资源分散,完成资本积累,走上自我良性发展轨道的企业不多,具有产业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不多。在经济总量上文化产业的产值和贡献率不高。
四是文化产业核心竞争能力偏弱。我区文化产业仍处于起步探索培育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体现在产业结构不够优化,企业发展不平衡,缺乏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产品,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不强,高增值的高端文化产业所占比例较低,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影响力。文化产品出口方面,有文化影响力的影视作品和文化软件产品出口较少。
五是要素配置市场基础还不能完全适应文化产业发展要求。文化产业人才缺乏,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就业信息不够顺畅,缺乏政府有效引导。高技术、高层次的文化名人,特别是创意产业大师级文化名人缺乏,文化产品的包装、策划、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文化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教育培训体系不完善;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配套,文化产业所需要的稳定和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在拓宽投融资渠道、扶持中小文化企业尤其是自主创新型企业发展方面还缺乏有力的引导和支持;文化市场尚不规范,尚未形成公平竞争、规范统一的市场环境,盗版等侵权现象常有发生,自主知识产权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罗湖发展文化产业的对策和措施
要全面实施文化产业战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主要支柱产业,把罗湖建设成为国内具有领先地位和一定国际影响力的文化产业强区。要强化创新意识,树立精品理念,按照面向市场、增强活力的要求,以文化企业为主体,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政策法规为保障,调整产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形成多渠道多元化投资、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一)成立文化产业发展办公室。作为区政府单列的事业机构,配备相应的人员编制,赋予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加强文化产业规划引导和组织协调,对辖区文化经营企业进行有效服务等职能,实现政府职能的有效转变。在充分考虑文化特殊性的同时,从根本上实现政府办文化为主向管文化为主的方向转变、以微观管理为主向宏观管理为主转变、以行政手段为主向依法行政为主转变,推动文化体制创新和管理体制创新。
(二)建立多元的文化产业投资融资渠道和政府产业扶持政策体系。一是鼓励国有、集体、民营和外资等非文化企业、非公有经济和境外资金等进入文化产业领域;鼓励金融机构在文化企业的设立、项目投资、兼并、收购、上市等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二是利用罗湖作为全市金融中心的优势,研究出台中小企业投融资文化产业的扶持政策。鼓励有条件的文化企业通过发行公司股票、企业债券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支持鼓励规模文化经营公司进入中小企业创业板,并对投融资项目的合作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服务。三是设立政府专项基金,加快文化产业孵化器建设。积极探索建立文化产业风险投资机制,创新信贷担保手段和担保办法,为文化产业孵化器搭建资金运作平台,扶持出孵化成功的文化企业或项目,着力解决自主创新型文化企业因有形资产不足而导致的融资难问题。四是用好用活用足国家、省、市、区关于鼓励发展文化产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及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及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重点支持有市场前景的文化产业项目产业化和文化企业规模化。五是推进政府文化采购制度,政府年度文化项目如大型庆典、主题晚会,各类演出、美术展览,文博展示,群众文化、对外文化交流等项目,按不同的标准要求,经专家评估和核定金额后,分别实行政府采购、社会招标和委托经营。六是制定文化产业奖励办法,开展“百佳文化产业经营公司”、“文化产业纳税百强”等评比表彰活动。
(三)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一是加快高端文化人才的引进工作,做好服务工作。包括大师级文化人才;具有专业知识和国际眼界,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专业性文化人才;高素质的文化经营、管理、策划和营销人才等。二是完善教育培训体系,重点培养文化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意设计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建设一支复合型、开拓型、创新型的文化产业人才队伍。三是大力营造有利于吸引文化人才、专业人才、创新人才、创意人才聚集的社会环境。拓宽人才选拔途径,加大对文化领域领军人物、优秀专业技术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及其成果和主要业绩的宣传力度,为高技能文化技术人才解决入户等实际问题,开展文化产业技能竞赛等活动,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创造优秀拔尖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四是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方式为文化产业解决文化产业从业人员供需信息不畅的问题。如组织举办“文化产业人才供需见面会”,切实降低用人企业的用工成本和人才的就业成本。五是优化人才激励机制,允许和鼓励个人以其拥有的知识产权、无形资产、文化品牌、创作成果等作价入股,参与经营与收益分配,使知识和人才的价值真正得到体现,充分调动各类文化人才投身文化产业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四)加快产业升级,加强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为解决文化产业体系还不完备、产业聚集群尚未形成的问题,建议通过旧村改造、工业厂房改造等办法,加快产业升级。根据罗湖的实际,建议把工业区升级为罗湖创意文化产业园区,为文化经营企业提供低成本的研发、生产和经营用地等基础设施,降低创业风险和创业成本。这样,一方面可以形成罗湖特色的文化产业群,扩大产业关联度,另一方面可以优化莲塘辖区的人口结构,同时还可以降低政府的城市管理成本。在文化产业园区建立若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促使那些市场化程度较高,并具有专业化特色的文化产业在罗湖形成产业集群,特别是将文化产业的高端部分即创意产业部分置于产业基地之内,通过产业链和价值链的高端部分吸引文化产业在罗湖的进一步聚集。
(五)实施品牌战略,做强做大优势文化产业。鼓励辖区企业跨地区、跨行业投资和经营,不断拓宽经营范围,调整经营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注意培育、吸引、引进文化企业总部落户罗湖。支持有实力的文化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采取企业联合、重组、兼并、上市等方式,整合优势资源,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文化创新能力、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中型文化产业集团。培育一批出口的文化产品品牌。努力提高文化企业的创意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培育一批出口的文化产品品牌,极推动我区文化产品的出口。增大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形成名优品牌产品,提高产业规模效益,加强文化经营单位的市场竞争和抗风险能力。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推进文化企业强强联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文化企业集团,打造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品牌企业、品牌产品。
(六)培育健全文化产业市场体系。一是大力推进文化产业的体制与机制创新。要按照现代产权制度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改革文化企业的产权制度,转换经营机制,面向文化市场,进一步推进文化企业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并成为文化市场上的真正的微观主体和基础。二是不断地促进罗湖文化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完善。不断发展完善各类文化产品市场、古玩珠宝批发零售市场、批发零售市场、图书发行和中介市场、影视发行和中介市场、各类演出市场,广告媒体市场等等传统的文化市场;同时积极推进各类设计市场、文物市场、艺术品拍卖市场、文化中介市场等新兴文化市场的建设,通过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的不断完善,促进文化产业形成优越的配套环境,使罗湖成为文化产业和文化要素重要的配置中心和集散地。三是加强种各类文化行业协会建设,充分发挥文化行业协会作用,通过搭建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加强政府与企业间的联系。大力培育文化中介服务主体,建议成立罗湖文化产业协会、罗湖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等社会组织和民间机构,加快发展文化经纪、评估鉴定、技术交易、推介咨询、担保拍卖等文化中介服务机构,规范中介行为,健全服务体系。鼓励辖区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开展合作,提高国际影响力,为打造国际品牌、扩大规模和争夺国际市场创造条件。四是加大文化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建立形成公平公正的产业发展环境。一方面要增强文化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引导经营文化产业和服务的企业及时进行依法正确使用,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大文化市场执法力度,完善文化市场管理机制,严厉打击和查处盗版盗印、非法出版、非法营销等侵权行为,维护文化产业经营单位的正当合法权益,形成保护知识产权合法经营文化企业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五是建立文化产业信息平台和信息交流体系。支持建立各种类型的信息共享平台,加强行业交流与行业自律。以市、区政府资源为主导,利用刊物、网络等多种手段,建立信息平台,定期发布文化产业市场信息、投资指南等,推动文化产业市场信息的充分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