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后,文化、科技、经济等领域迅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非常重要的大会,大会所作出的重大决策和相关部署,是我们今后工作的指导方针。为此,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十七大,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用十七大精神来自我提升,武装自己。
首先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我们在全国具有示范性作用。可以说,我们是一块具有特殊意义的实验田,因此,我们必须比其他城市,地区,更快更好的运用十七大精神,提高经济效益,以保证深圳稳步和可持续的发展。罗湖作为深圳的老城区,有其鲜明的特点,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的同时,城市老化问题也比较严重。经济发展虽然相对稳定,但从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也逐渐趋于缓慢,还有许多因素制约着罗湖的发展。总的来说,罗湖属深圳地少人多的一个老城区,城区面貌老化严重,重建将面临巨大的困难,同时片面的繁荣,并不能掩盖其逐渐趋缓的发展态势。因此,加大力度抓规划、谋发展,将是目前改善罗湖区的主要任务。罗湖作为深圳的老城区,有许多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都需要逐步解决。首先,罗湖拥有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具有与香港进行经贸、人员往来的地理优势,所以需要充分发挥口岸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尤其是文锦渡口岸,重建在所难免,利用其地理优势,可以在口岸的旁边发展经济商业带,从而起到带动罗湖经济发展作用。另外,重建文锦渡口岸能为口岸的映射区域带来新的经济发展机遇,要继续保留文锦渡口岸作为主要货物流通口岸的发展方针,要加大文锦渡口岸的承载能力建设,在周边配置一个或多个物流中转站,从而促进和保障货物的流通,带动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增加了财政税收。
上海的黄埔区,也是一个旧城区,不过其合理的利用了周边的土地,现在发展成为一个现代化的强区,经济各项指标都能在上海市占据前列,所以对于上海的黄埔区我们可以进行借鉴和参考,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包括城区中心地带以外的地区(莲塘和清水河)。总体上可分为两个思路,首先是把环境较好的地方集中发展成为住宅区,加大房地产开发力度,吸引有能力的房地产发展商将周边地区重新规划发展为高尚住宅区,并以高尚住宅区的划分,重新规划本来相对混乱的路面,做到美化罗湖,重塑罗湖。充分运用新型的住宅,标志性的建筑,智能化的配套设施等,改善罗湖区的居住环境和城区面貌,同时,还要借助外延地区的重建,逐步向罗湖区中心地带渗透,进一步改造原本老化的社区。
其次是发展创新、艺术、购物休闲等相关产业,逐步成为第三产业强区,并借鉴区内成功的经验,如万象城,金光华广场等,扩展他们的映射区域,发展周边带商城群体。建立如万象购物群体城市带等概念。(借鉴香港商场群体发展的概念,如香港的海港城广场)引入休闲,购物集中一体化的概念。同时利用罗湖的老城区资源,建设标志性概念工业区,如建筑设计产业园(区),一方面,让深圳市的建筑设计公司集中交流,广泛吸引相对有实力的公司进驻罗湖,为罗湖发展出谋划策。另一方面,留住深圳的建筑设计人才,并利用罗湖口岸的地理优势加强和香港先进设计理念。设计文化的交流。如筹划得当,应会有很多有实力的本地企业会乐意来到罗湖建筑设计产业园(区)。同时,他们的到来也将为罗湖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增添更多亮丽的色彩。
作为一个旧城区,在过去的发展形成的历史背景下,创新显得格外吃力。首先在于政府功能的转型,服务型政府机构的转变,作为公务员的我们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政府机制必须灵活化,增加各岗位的交流。从科学角度上合理分工,充分利用人力资源的互补。建立法治政府和法制政府。做到工作有法可依,责任连带法律。建设行政服务法治化,做到制度建设法治化,机构、职责与编制法治化,行政决策法治化,行政审批法治化,行政处罚法治化,行政监督法治化,行政救济法治化,行政责任法治化,行政管理法治化等十项内容。依法行政,有尺可量。同时,发展干部教育培训机制,成立干部教育培训机构(科室)。科学合理利用培训经费,发展后备干部的能力,以人为本,拓展干部业务能力,发展综合性人才,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政府机关人员的素质。发展可持续培训计划,从基层、中层、领导层,连成一个培训的有机整体。保持培训效益性与可持续性。增加培训项目的多样化与功能化,通过培训,提高干部素质与能力,并做到学以致用。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市场化、现代化,我国人均GDP持续增长,开始进入社会转型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开始凸现,社会风险程度明显增加。在这种背景下,按照科学发展观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对促进我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协调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罗湖区作为深圳的一个老城区,有着自己较为深厚的文化背景,我们应充分利用这点,发展富有罗湖特色的社区文化。首先,罗湖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足够的经济能力、消费能力,如果能更好的做到相互合作、整合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专业的社会服务将是我们增强罗湖发展力,建立和谐社区文化的先决条件。其次,在我国现阶段特殊的社会转轨时期,大多数城市社区离真正的“和谐社区”仍有一定距离,罗湖也是如此,特别是在和谐社区的建设与运行机制方面,存在一些现实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市场经济的长足发展与潜在风险的形成。市场经济应该是法治经济和诚信经济。但在市场经济带动下,在城市经济极大繁荣的同时,也给社会治安带来了很多的不安定因素和极大的负面影响,尤其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流动人口的增加,敲诈、假冒、伪劣等现象层出不穷、不绝于耳,导致了罗湖区内居民安全感的下降。
第二、日趋明显的贫富差距与社会保障的乏力。贫富差距已经成为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社会竞争的结果致使一部分人成为“弱势群体”,而当今社会利益公共与公正调节机制的缺失,以及社会保障范围、力度的有限性,限制着城市和谐社区的建设进程。
第三、经济利益导向下,社区文化特色与人文精神的危机。当前城市社区中的大拆大建,随意破坏,直接导致社区面貌千篇一律,丧失历史文化的发展脉络和人文精神,缺乏个性和特色。
我国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刚刚开始起步,建设城市和谐社区是其中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而作为深圳市文化底蕴相对比较深厚的罗湖当前应着重加快推进城市和谐社区建设及其运行机制的重建与再造,保障城市和谐社区建设的有序进行。为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着手罗湖区的社区建设,逐步达和谐社区的目标。
第一、注重社区居民间相互信任的程度。做到邻里之间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关照、相互帮助,才是一个和谐社区的内涵与要求。因此如何发扬我国的传统文化优势,重建社区内个人、企业、政府之间相互信任的诚信与伦理道德机制,是构建和谐社区的首要条件。
第二、建立有利于降低潜在风险的社区公共安全机制。加大政府、社会的投入力度,强化组织建设,创建居民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和谐社区。
第三、建立有助于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社区居民参与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一方面要全力构筑公开透明的基层公共服务型政府,创建社区参与载体,使得绝大多数社区居民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培育新型、和谐的社会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切实加大社会保障的范围和力度,尤其应向社会弱势群体倾斜,增强社区的凝聚力。
第四、建立多元互动合作的社区综合治理机制。政府、企业、社区组织、居民之间重建平等、交流、协商、互动、合作的新关系,构筑社区全面治理体系,为社区居民提供多元化、专业化、高效率的社会公共服务,满足居民物质和精神需求。对此,可到罗湖区一些人口比较集中的小区开展民生调查,解决法律问题等论坛讲座类活动。
正确认识本土化意识的存在,塑造与自然环境相和谐的形态文明,切实保护好现有的历史文化资源或风貌,比如罗湖区的东门步行街,罗湖口岸等具有罗湖代表性的区域,构筑区内文化特色,并不断教育提升社区居民的伦理观念和社区人文精神理念,共同营造绿色、健康、文明的生态型居住环境,从而不断向和谐社会的目标迈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