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都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行培育。在发达国家,文化产业不在发展速度上超过传统产业,而且在产业规模和财富创造力上也日益显示出强劲增长势头。文化产业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正从经济边缘走向经济中心,从配角向主角转变,前景非常看好,具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在人口密集且已无多少可开发的土地的罗湖,更需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如此亦吻合当前国家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政策趋向。过去,我们的经济高增长不少是建立在以牺牲环境和资源为代价的、高污染、高排放、高耗能产业上面。而今,党中央提出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指出:“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报告将文化产业的建设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国家自2006年以来实施的文化产业改革以来的政策的延续。作为“无烟工业”的文化产业,是朝阳产业。发展文化产业,罗湖应有大作为。
发展文化产业,要以市场化为基本政策取向,加强对文化产业的发展扶持。现阶段,发展文化产业,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不论是财政直接投入,还是创造企业发展环境,或是指导面上工作,都应当把市场化作为基本政策取向,走市场化运作的路子,努力实现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在逐步加大财政投入的前提下,打通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通道,通过组建区域文化发展基金、文化产业基金,组建股份制的文化投资公司等,鼓励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尤其要鼓励运用高新技术推进文化产业技术改造,推动文化产业现代化。尝试运用市场化运作方式、探索政府和社会力量合作举办艺术活动的新路子。按照“文化事业项目化”的思路,挖掘、开发有地域特色的旅游文化、商业文化等资源,规划发展一批有地域特色的文化经济,办好融文化、经贸一体,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重大文化节庆活动,光大文化经济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应从创作文化精品,增添罗湖的城市文化魅力,打造“文化罗湖”入手。有关部门要以“文化立市”为契机,充分挖掘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培育与罗湖文化资源禀性相符的支柱产业、核心产业,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以文化力提升经济力,形成核心竞争力。
当然,发展文化产业,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要通过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形成科学有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完善的文化创新体系;形成以多种所有制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罗湖区的优秀文化走出深圳、走向世界的文化格局。只有这样才能繁荣和发展罗湖区的文化事业,壮大罗湖区的文化产业,更好地满足罗湖区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事业,壮大文化产业任重道远。各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组织实施,真正把文化体制改革推向深入,取得实效。各街道、各部门要结合实际,坚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开”的原则,因地制宜,分阶段、分步骤推进。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体制改革的组织领导。文化体制改革是文化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关系文化产业的长远发展,必须加强领导,必须善于从战略上思考、从整体上谋划,科学制订改革方案,周密部署改革工作。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全区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顺利开展。
另外,发展文化产业,政府有关部门特别要注重对人才的引进。同发展文化产业的要求相比,罗湖文化创作人才缺乏,文化经营人才更匮乏,这不可避免拖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后腿。对于人才问题,政府重在创造环境。要切实引导各级干部树立抓文化建设也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像重视经济工作一样重视文化产业,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产业发展,像重视经济建设人才一样重视文化建设人才,构筑文化人才高地,努力做到给文化创作人才以平台、给文化经营人才以舞台,充分发挥文化产业精英的引领作用,推动文化产业更快发展。
总之,文化是国家的“软实力”,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罗湖发展文化产业基础良好,在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上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发展文化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使之成为提升综合发展实力的重要拉动力量。政府要以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和外资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形成以政府资金为引导、以企业投入为基础、以银行信贷和民间资金为主体、以股市融资和境外资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弥补文化产业发展中的资本缺口。有关部门还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公司,形成一批过得硬、叫得响的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精心打造创新亮点,努力提升科技附加值,激活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在潜力。各街道应立足不同的文化资源和经济基础,采取不同的产业培植措施和市场运作方式,建立支柱型文化产业,找准发展的“切入点”,提高文化产品生产和文化服务手段的科技含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