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化进程中,将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与工业化战略有机结合,从加强环境监管、发展循环经济等环境管理方面着手,以不同于传统工业化的模式发展新型工业,才能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格局。
一、强化环境监管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前提
1.严格项目审批,建立联管机制。一是建立纵向的整体管理机制。理顺各级环保部门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工作中的关系,形成统一协调的整体,充分发挥环保管理人员的监督监察作用。二是建立横向的协作机制。发改、工商、建设和金融等部门加强信息交流,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及时通报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导向名录、本级环保部门批准的建设项目名录、建设项目环保招投保信息、违法企业查处情况、建设项目环保信用等级等信息,共同把好建设项目环保关。三是建立定期调度机制。上级机关要定期组织下级环保部门召开建设项目管理工作会议,通报建设项目管理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研究改进措施。四是建立服务机制,认真落实《环境影响评价法》,鼓励环保科研、环境影响评价、环境污染治理、环境招投标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加强对建设项目评估单位、环评专家、污染治理单位的管理,提高建设项目管理技术依托单位的水平,真正发挥知识、技术在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中的把关作用。五是建立公众参与机制。环保部门要加大建设项目环境保护法律和政策的宣传,适时分级分类公布建设项目环保制度执行情况和重点企业环境表现,扩大公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2.严格治污监管,改善环境质量。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工业污染防治也要不断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着重抓好三个转变:一是要实现从单纯抓工业污染防治向工业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转变,树立大环保观念;二是要实现从重视大中型企业污染防治向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小摊点污染防治并重转变;三是要从点、源治理向区域型、网络型、科技型的现代化环境管理体制转变。随着国务院《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的施行,加强环保队伍现代化建设、提高环保监测能力已是当务之急。只有利用高科技手段,实行科学化监管,才能实现对工业污染防治的现代化管理和科学化决策。
二、实施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有效手段
1.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的导入利于提升环保意识、节约成本。大量事例表明,通过开展培训和认证,能够使企业职责明确,管理有方,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要求对企业生产全过程进行有效控制,体现清洁生产的思想,从最初的设计到最终的产品及服务,都考虑了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对环境的影响、废物的回收利用等环境因素,并通过制定目标、指标和管理方案,对重要的环境因素进行控制,可以有效地减少污染,节约资源和能源,利用原材料和回收利用废旧物资,减少各种环境费用(投资、运行费、赔罚款、排污费),从而明显地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力。
2.环境管理体系将大力推动清洁生产技术的应用。环境管理体系高度强调污染预防,明确规定了企业在环境方针中必须对污染预防做出承诺。在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中,要求全面识别企业的活动、产品和服务中的环境因素。要考虑到三种状态、三种时态下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要求分别对向大气、水体排放的污染物、噪声的影响及固体废物的处理等逐项进行调查分析,在管理和技术上加以解决。通过控制程序,对污染源进行管理,从而体现了从源头治理污染、实现污染预防的原则。
3.环境管理体系的推行将减少污染物排放、降低环境事故风险。体系标准强调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因此通过体系的实施可以从各个环节减少污染物的排放,许多企业通过体系的运行,有的通过替代避免了污染物的排放,有的通过改进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以及加强管理,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有的通过治理使得污染物达标排放。而实际上环境管理体系的作用不仅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从另一种意义上说,更重要的是减少了责任事故的发生。
4.环境管理体系将推动企业突破国际贸易壁垒,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现在部分发达国家已经将ISO14001标准作为产品准入条件之一,用发展的眼光看,这一标准必将成为国际贸易中的基本条件之一。更重要的是,管理体系不含绝对的环境行为要求,而以各国自己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辅之以管理手段,这在发展中国家有很大的应用潜力,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一个管理平台。从这个角度讲,ISO14001标准将是发展中国家突破贸易壁垒,增强竞争力的一个契机,更为重要的是,体系为企业提供了一个有效的管理工具。
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必然要求
1.循环经济能够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减少废物排放量。当前,要把循环经济的着眼点从目前的单个企业延伸到各种工业园区,建立一批区域性的生态工业示范区,通过不断地产业连接,降低能耗和物耗,改善环境质量。一些民营工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区域属性,有的是几个乡镇发展一种行业,有的是一个龙头企业带动一批小型企业。对此应在政府的统一规划下,从抓单个企业的清洁生产入手,发展行业生态链条,大力推行生态性工业园区建设,达到减少污染,保护生态,发展经济的目的。
2.循环经济将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促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循环经济以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为出发点,以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和重复利用的复线性发展模式,来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使社会生产从数量型的物质增长转变为质量型的服务增长。此外,循环经济还将拉长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促进社会发展。
3.善于学习借鉴,把企业、区域、社会带到可持续发展层面上。目前从企业的废物利用、区域工业系统内废物的相互交换使用,到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转换,都有许多成功实例。从企业层次看,最典型的循环经济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制造法,使其1994年生产造成的塑料废弃物和排放的污染物,相对20世纪80年代分别减少了25%和70%;从区域层次看,通过企业间的工业代谢和共生关系,形成生态工业园区,最为典型的是丹麦卡伦堡工业园。该园区以发电厂、炼油厂、制药厂和石膏制板厂为核心企业,通过贸易的方式把另一家企业的废弃物或副产品作为本企业的原料,建立工业衍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这样,不仅降低了治理污染的费用,而且企业也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从社会层次看,比较成功的国家有日本和德国,分别于1991年和1996年颁布《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所有这些举动的目的就是保护日益稀缺的环境资源,提高环境资源的配置率。
四、推行清洁生产是实现新型工业化的重要途径
1.通过加强宣传培训提高全社会的清洁生产意识。要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文件、培训等各种形式组织《清洁生产促进法》的宣传、贯彻和实施。对政府管理人员、企业领导和工程设计人员进行分类培训,加强对重点企业的技术指导,明确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对促进技术进步、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性;促使职能部门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转变污染治理思路,切实把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转变的重要手段;鼓励各行各业技术人员积极参加清洁生产审核、评估等专业培训,使他们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企业改组和技术改造,主动实施清洁生产。通过多策并举,增强全社会实施清洁生产的积极性、自觉性和责任感。
2.建立清洁生产组织机构和服务体系。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工作需要建立并形成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清洁生产审核服务体系。按照《清洁生产促进法》的要求,应尽快建立并完善省级以下的清洁生产信息体系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充分吸收社会各行各业懂业务的专家和科研单位参加清洁生产审核机构,负责为企业提供清洁生产技术咨询、生产工艺及过程诊断、清洁生产的技术方案并指导其实施的服务,最终形成一个完整的服务体系。
3.建立清洁生产合格评定制度。清洁生产合格评定制度是拓展清洁生产市场的重要手段,通过合格评定,可以判断企业及其生产工艺是否符合该行业清洁生产技术要求,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环境保护部门作为统一监督管理部门,应在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中起主导作用,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实现污染预防。政府对清洁生产成绩显著的企业应予以奖励、推广和表彰,为清洁生产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