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由之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实质是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对于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和现实意义。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驱动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和知识含量,使经济的快速增长建立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基础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一是加强政府引导,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创新型城市。政府要形成促进自主创新的政策导向,要着眼于国民经济全局,把创新科技服务平台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载体,建设好技术研发协作平台、用政府的行政力把分散的社会力量凝成社会合力。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抓好具有基础优势、代表发展方向、有重大带动作用的产业和技术领域,实现重点突破和跨越发展。二是采取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开放服务的方式,围绕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建设一批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和区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承担行业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开发、推广功能,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努力提高区域和产业的竞争能力。企业要培育促进自主创新的内在动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关键是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创新主体意识,把自主创新作为增加产品附加值,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增加研发投入,加大创新人才培育,不断增强企业发展后劲;要强化创新激励机制,运用产权激励等多种方式对企业自主创新作出突出贡献者予以激励;要培育企业创新文化,鼓励创新人才脱颖而出,提倡创新活动;要整合外部技术资源,充分利用现有科技创新平台,加强产学研联合,进一步获得技术支撑。
(二)注重要素集约利用,增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外部加速力
要素集约利用有利于形成以要素作为调控手段的产业升级良性机制,构建起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首先,应制定和完善资源利用政策,利用法律、经济手段,辅之以行政手段,限制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优化燃料结构,集约用地、节约用地,努力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大力支持发展低消耗、低污染产业,逐步建立资源节约型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其次,应建立起节约能源的激励考核机制,并在瓶颈要素的可持续供给上作超前规划和合理布局,确定合理的产业政策,整合和改善资源的配置,提高现有资源的利用效率。要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建立“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科技决策层次和水平。通过公共科技政策和财政投入引导和扶持,建立社会科技资源共享机制,为科学技术研究和创新活动提供有效的支持;再次,要着力降低要素消耗,抓好节地、节水、节油、节电、节约原材料等方面的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生产要素集约化利用和经营的力度,逐步淘汰产出率低、层次低的产业,彻底扭转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的状况。
(三)构建新型市场体制,增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质量提升力
构建新型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建立起合理的生态经济利益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包括生态环境资源在内的社会总资源的优化配置。与计划经济体制相比,市场经济体制更有利于以提高效益为目标的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实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是因为传统的市场经济体制以牺牲生态发展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以危害长远发展为代价换取当前发展。传统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经济增长,因失去了健全的生态基础和协调的经济关系而难以持续或使经济发展不具有可持续性。我们现在是在资源和环境严重约束条件下发展经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就不应仅仅是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而是应该向可持续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因此,必须构建一种新型的适应可持续发展观要求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为经济增长的集约化和生态化的有机结合提供制度保障。一方面,在宏观运行中对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资源配置由政府进行计划配置,在微观运行中引入市场机制,运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去引导,调节和规范微观经济主体的生态环境行为,强化资源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采用管理公共产品的方式,保护好经济发展的生态基础。另一方面,市场和政府在资源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中的作用有所不同。依靠市场机制正确反映环境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信号和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消除资源环境利用方式不合理和企业内部效率低下引起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问题;依靠政府调控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制定和实施使成本内部化的制度,消除企业内部成本外在化的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生态代价和社会成本问题,达到有限资源的合理分配与有效利用,获得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最终引导经济增长方式朝着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前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四)探索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增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效益扩张力
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循环经济的原则是“减量化、再使用和可循环”,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投入时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再使用是指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可循环是指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努力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变“资源—产品—废物”的传统模式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经济模式。要做好环保政策与产业政策的衔接工作,实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促进;结合技术进步和加强企业管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在产品设计、原料获取、生产制造、销售使用、废弃物处理等各个环节,努力符合环保法规和标准,推动产业发展模式从先污染后治理型向全过程预防型转变;对高消耗、高污染行业新建项目,要从能源、水资源消耗以及土地、环保等方面提出更为严格的产业准入标准,对单位产品资源消耗达不到国内平均先进水平的投资项目,不准投资兴建,环境保护部门不予立项,土地管理部门不批给土地,银行不发放贷款。依法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加大执法和监督检查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强对资源开采过程的管理。同时,要做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建立环境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五)促进产业优化升级,增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地区竞争力
面对各地竞相发展的趋势,必须充分认识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才能有效增强综合竞争力,在新一轮竞争中立于领先地位。要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人力和资金投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开发,并在税收、融资等方面给予产业优惠政策。确定新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向,引导企业向未来产业发展。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工艺,拉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及高科技含量的现代服务业,增强对其他产业的服务功能,改善产业结构,充分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扩大就业的功效,降低资源消耗和减轻增长代价,使得依靠大量资源和劳动力所换来的经济增长逐步转向依靠科技发展的经济增长、劳动者素质提高。结合现实和发展前途,工业产品开发应重点围绕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产业等系列产业,以重点企业为依托,按照分层组织、逐步推进的原则,通过巩固发展一批、迅速壮大一批、储备开发一批的方式, 抓住机遇,加快开发一批具有强大市场竞争力的高技术产品,尽快形成一批对工业经济发展举足轻重、规模较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经济增长的实力和后劲。在优先发展、突出重点的原则下,要结合现实和发展前景,围绕电子电器、生物工程与新医药、新型电池及原材料、化纤纺织、能源电力等重点强势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点项目,研究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培育和发展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并逐步实现高新技术成果国际化,以此带动产业结构的全面优化;创建名优产品,以推进产品结构调整和优势产品的发展壮大,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六)提高国民综合素质,增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后发促进力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资本、技术创新、人力资本为优势的要素结构禀赋支撑,其中人力资本尤为重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归根到底要取决于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因此,当务之急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全面提高人口文化科技素质,促进人才队伍快速发展。为此,一是围绕关键产业发展战略,培养造就一批企业人才。采用实践锻炼和在职教育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市场开拓创新能力、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人才。按照优化市场竞争环境,推动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优势产业集中的要求,建立经理人才市场化选聘、社会化资质评价、专业化考评制度,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围绕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依托重要骨干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凝聚、培养科技创新人才。制定和规范科技人才到企业兼职的办法,积极引导其他行业领域科技人才向关键行业、重点企业、科研和生产一线集聚;运用财政税收杠杆,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围绕提升装备制造业、先进服务业水平和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需要,加快推进高技能人才培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的作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强化企业岗位培训,努力营造全社会重视、关心高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尽快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优化、技艺精湛、爱岗敬业的高技能人才队伍,重点培养技术技能型、知识技能型和复合技能型人才。二是引导人才有序流动,优化企业人才结构。鼓励人才根据自己的能力特长和职业兴趣有序流动,优化企业人才结构。根据发展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需要,有针对性地加大人才培养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优化企业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要积极引导各类人才向重大发展战略、重点建设项目的需要流动,优化人才产业、行业分布结构,改善企业人才的区域分布结构,解决中小企业人才紧缺问题。建立企业内部人才市场,优化企业人才岗位配置结构。通过建立公平竞争、合理流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人才管理机制和分配制度,有效地发现、培养、使用和凝聚优秀人才,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优势变为人力资本优势,从而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稳定而持久的人力资本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