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你不能被抛弃
11月21日,深圳市规划局公布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草案中,准备确定福田中心和前海中心为深圳的两个城市中心,在罗湖人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对。
尽管深圳市规划局的领导一再强调和解释,这种划分,并非将罗湖边缘化,草案中的规划设想,福田中心并非单指目前的福田中心区,包括了福田中心区、罗湖中心区两个区域在内,从空间上罗湖逐渐跟福田融为一体,未来的主要功能是发展市级行政、文化、商业、商务等职能,罗湖今后也要承担行政中心的职能。但是,这样的解释并不能让人信服。罗湖人纷纷建言,要求规划部门重视罗湖未来的发展。
笔者认为,罗湖是否被弱化,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靠罗湖人的励精图治和开拓创新进行自救;二是看罗湖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究竟有多大;三是需要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规划的合理定位。
罗湖人在励精图治和开拓创新方面已经付出了很大努力。近几年,罗湖区委、区政府在引导高端服务业发展,提升城市功能,城市更新改造以及发展无污染高附加值工业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质性的工作,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例如“刷新装修工程”、人民南改造工程、“大金三角工程”、水贝珠宝首饰产业集聚基地的改造发展都是成功典范。
但是罗湖作为深圳最老的区,其本身的发展面临着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双重压力,老区究竞有多大的后续竞争力?今年上半年,罗湖区的地方级税收为83.6亿元,同比增长46.2%,位居六区之首,区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9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3.1%,增幅位居六区之首,今年以来,罗湖区的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民生净福利水平进一步提高。罗湖已经有10年没有拿到这样的“双料冠军”了。成绩是来之不易的,这里面凝聚了罗湖区委区政府等领导班子和广大罗湖人干群的心血和智慧!
如今,恰逢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为促进罗湖更好更快地科学发展,为即将召开的2008年罗湖区“两代会”作准备,罗湖区委区政府决定广泛倾听民意,集中吸纳民智,特在罗湖社区家园网举办“罗湖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学习十七大我为罗湖发展献计策”的有奖征文活动。这不愧罗湖领导的又一明智之举。对未来的发展,罗湖人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
许宗衡市长对罗湖寄予厚望。他说,罗湖区应成为深圳最早进入成熟经济的样板城区。罗湖区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生产类高端服务业。在城区规划建设和管理上,重点关注精品化发展。进一步强力推进产业结构,特别是第三产业的优化、调整和升级,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金融业、品牌旅游业、动漫创意产业和会展业,要深入推进城市二次空间开发,进一步提高城市品味,要加快珠宝聚集园区和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的建设,尽快形成亮点,形成品牌。由此看来,罗湖未来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应该是很大的,关键是怎么把它们发掘出来。
当年的深圳,如果不是邓小平在南方画了一个圈,如果没有中央的大力支持,如果没有国家的特区政策,如果没有国家政策的倾斜,尽管有着毗邻香港的得天独厚条件,但是解放三十年来,仍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渔村,哪会有人想到深圳改革开放短短的二十几年会发展得这么迅速,外国人评价深圳是一座卫星城,只有中国人自己清楚,哪是举全国之力打造出来的!罗湖的历史就是深圳的历史,罗湖的未来就是深圳的未来。正如人大代表杨剑昌所说,深圳的发展不能忘记历史,也不能抛开历史。罗湖是深圳的“根”,是深圳的“魂”。对于深圳的发展,我们不但不能抛弃罗湖、弱化罗湖、边缘化罗湖,相反,我们要更加重视罗湖、发展罗湖、繁荣罗湖,使罗湖重新成为深圳改革的领跑者和示范地。罗湖过去是深圳的中心,现在是,将来仍然应该是。如果决策层不能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尽管现在不是有意要把罗湖边缘化,但将来却极有可能造成既成事实,对罗湖是一个极大的损失,对深圳更将是一个极大的而且是不可挽回的损失,到哪个时候将会悔之晚矣!面对新形势,罗湖需要必要的政策倾斜和规划的合理定位。
人大代表杨剑昌已上书市长,呼吁规划重视罗湖。作为罗湖的老百姓,我们要为罗湖成为深圳中心的中心而尽自己一份力量,大家一起造起舆论攻势、一起呐喊助威。
作为罗湖区委区政府的领导,我们希望你们能在新规划草案讨论之际和正式方案出台之前,在决策层面前“陈情”,力陈弱化罗湖对深圳未来发展的利害关系。深圳未来的十年发展规划,资源将重新分配,这一点我相信大家都能看得很清楚,这就是机会,机会是不能错过的。罗湖面临第二次发展机遇,机会要靠自己争取得到,“等、靠、要”是行不通的。而规划一旦确定,将可能以政策性的方式重新分配产业资源,若果真按现在所公布的规划草案实施,必将导致罗湖过早出现产业空心化!
总而言之一句话,现在的规划方案,我们坚决不答应!
28年前,在福田还是一片荒地的时候,罗湖区下辖福田,当时代表深圳形象的只有罗湖。而28年后的今天,在城市总体规划中,福田中心区内竞然包含罗湖!
我们一定要达到这样的共识,罗湖就是深圳的市一级中心,我们不想包含福田,我们也不能被福田所包含!杨剑昌的建议是非常公正的,他说用“罗湖、福田中心区”或“罗湖消费商业中心”来概括深圳未来的核心区就非常之恰当,当然也可以用“罗湖商务中心区”来命名。
总之一定要突出罗湖,市级中心区的命名一定要在最显要的位置突出“罗湖”二字,因为“罗湖”本身就是深圳的品牌,深圳的名片,是一种价值无限的隐形资产!
有记者专访了分管规划的副市长闫小培。她说,她相信罗湖的未来前景“肯定是非常美好的”。针对罗湖区各界人士“罗湖在总体规划中被边缘化了”的担忧,闫小培认为,“作为深圳最早发展起来的区域,现在的罗湖依然是非常有活力的,大家应该有信心。”她还透露,深圳市规划局目前正在做对罗湖未来发展的相关深层次研究。
那么,这场针对罗湖前途命运的大讨论能否使规划部门重视起来,在公示结束后,对总体规划中的“双城市中心”提法进行一定的修改呢?对此,闫小培表示,“肯定会把大家的意见收集上来,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不管怎样,笔者相信,决策层一定不会置罗湖各界人士的意见于不顾的。
罗湖发展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一、改革开放之初,罗湖抓住了千载难逢的良机,曾经在深圳在全国独领风骚。
回顾历史,罗湖曾经在深圳独占一马当先的领跑者地位。
1979年,共和国百废待兴,只有改革,共和国才能看到希望的田野,只有开放,共和国才能展开春天的故事,而改革开放的突破口在哪里呢?邓小平注意到南海边罗湖的这个小渔村,就在这里划了一个圈。这个圈的份量和意义不必多说现在已经不必多说。
1979年罗湖区正式成立,它就是特区开发最早的地方,特区的建设者们仅用1年多的时间,挖掉了90万立方米的罗湖山,填平了周围的坑洼,使0.8平方公里的“罗湖”被整体填高1.07米。从此揭开了罗湖飞速发展的序幕。
1979年至1982年,来自全国各地的两万基建工程兵投入特区建设,罗湖成为了他们开拓深圳的主战场。
1982年5月,位于罗湖区人民南路的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开始平土打桩,大厦53层,高160米,为当年国内最高楼宇。“3天一层楼”的建设速度,不但开创了中国建筑史上的奇迹,成为闻名的“深圳速度”,也让罗湖成为深圳标志性名片。是年,深南大道动工兴建,深南东路贯穿罗湖,道路中央和两边树木成荫,繁华似锦,成为国内城市道路的代表之作。
1984年1月24日至2月17日,邓小平南巡,特地视察了深圳、珠海、厦门三个特区。经过考察,他对特区的成就表示满意,并在深圳作了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此后,深圳人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改革开放,从此开始了崭新的发展,现在的康佳、赛格、华强、飞亚达和华为就是在那样的年代产生和发展起来了。
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再次就特区发表讲话说:“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
1989年11月15日筹建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于1990年12月1日开始在罗湖试营业,直至今日,位于罗湖深南大道的深圳证券交易所,仍是国人心目中股市投资圣地!
1992年邓小平第二次到深圳后,深圳又开始了新的腾飞。
1994年,地王大厦在罗湖破土动工,主楼69层,高383.95米,建成时为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高楼。大厦在钢结构吊装过程中,创造了“九天四层楼”的速度,成为20世纪90年代新的“深圳速度”。
一马当先、罗湖成开拓深圳主战场、频创纪录、以罗湖为代表的“深圳速度”不断被刷新。罗湖的发展至今仍让深圳的早期拓荒牛和后期建设者们念念不忘!
二十多年来,深圳的发展和罗湖的发展,都是因为抓住了国家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所给予特区政策的这样一个千载难逢的巨大机遇。
如今的深圳,特区政策不再,特区发展过程的“四个难以为继” 慢慢地显现出来,罗湖作为特区发展最早的区,表现得更早更突出也属正常。
二、罗湖现在面临的“二次开发”,已经出现了重大机遇,如果把握和抓住了,罗湖的发展将出现重大转机。
港深毗邻,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特别是1997香港回是归之后,香港和大陆、香港和深圳更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香港,不仅是深圳出口的主要对象,也是深圳的最重要海外投资来源,而且香港人也是深圳消费的主力军。香港对深圳的投资一直保持在高位,而且由于近年来日本、韩国以及新加坡对深圳的投资呈递减趋势,国内投资资金大量投向发展态势良好的“长三角”地区,香港对深投资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消费方面,香港人纷纷北上置业、娱乐极大地促进了深圳消费。从2003年开始,深圳的房价走上上升的快车道,到2005年房价涨幅一直领跑全国至今,港人在深圳的置业和投资对深圳房价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香港对深圳的出口、消费以及投资被称为是深圳经济增长的“三套马车”,而在深圳经济的三套马车中香港都显得举足轻重。
根据深圳市统计局发布的“深圳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6年共有58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来深投资设立企业,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前10位的国家和地区依次为:香港、英属维尔京群岛、开曼群岛、萨摩亚、百慕大、新加坡、美国、日本、台湾和德国,其中香港排在首位。2006年香港资本投资深圳项目数为2282个,合同金额38.46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为24.28亿美元。港资投资深圳的主要投资方向是制造业,年内实际投资达15.96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65.73%;投资深圳第三产业的比重有所增加,年内实际投资达8.29亿美元,占投资总额的34.14%,特别是深圳重点发展的高端服务业中的金融业和物流业均有较大增长。
从1979年至2006年年底,累计香港资本投资深圳项目数为3.33万个,合同金额394.22亿美元,实际使用金额为290.73亿美元。
深圳企业对香港的投资也在逐年扩大。香港,作为深圳对外投资“走出去”的最方便、最直接的演练场,2006年,深圳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深圳能源集团分别通过驻港企业收购境内企业股权,间接达到控股内地企业的目的,提升了业务发展空间,增强了企业发展实力。深圳企业通过香港进行境外业务的运作和管理,开展海外收购、融资、上市业务,把香港作为深圳企业开展资本运作的重要平台。
1997亚洲金融风暴之后,香港经济一蹶不振,香港作为金融及服务中心的竞争力被大大削弱了,尤其在金融风暴后表现更为突出。1999年8月,香港业界陷入40年以来的最低潮,经济持续低迷至2002年。尽管当时的深圳依托国内良好的经济形势,经济还能继续保持稳定增长,但香港经济的持续几年的低迷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直影响着深圳。可以说1998年以来深圳经济增长速度开始放缓,发展活力逐步下降。其原因首先来自于香港。
在中央政府近十年来不惜代价的支持下,近几年香港的经济才有现在良好的发展态势和局面。国家放开内陆对香港的旅游和消费剌激了香港经济的增长和复苏。对过去深圳方面一直竭力促进深港之间在金融、证券、投资、消费等经济各层面的广泛合作与联系,但香港方面反应冷淡,只是深圳的一厢情愿。但是,香港通过近几年的阵疼,看到了只有与大陆保持更多更密切的政治和经济的联系,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港人已经认识到了,大陆是香港保持稳定和繁荣的坚强后盾。
2005年前后,深港合作建议由过去的港方反应冷淡,只是深圳的一边热,到持欢迎态度,到高层开始互访频繁。其中态度的变化与经济层面有着现实的联系。
中央政府给了香港的支持,却取消了对深圳的特区政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大陆的经济发展从以“珠三角”为主的深圳、珠海特区和汕头、厦门以及海南等特区的局部试验性的阶段,逐步开始向全国普遍改革推进,紧随其后的是上海蒲东开发以及所带动的“长三角”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繁荣,“京津塘”经济开发地区的成功示范,接着国家实施了“西部大开发”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到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刚刚批准的成都、重庆、武汉、长沙(长珠潭)等“新特区”。深圳经济特区正在越来越失去其特殊性。深圳已经丧失了国家所给予的重要的政策基础,难以再享有特殊政策和照顾。深圳需要直接面对来自国内其他城市的竞争。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快速发展对深圳的冲击可谓最大。早在2002年前后,不少在深圳成长和建立的“总部”就有“迁都”上海和内陆其它大中城市的迹象,到近一、两年整个“珠三角”地区因各种原因有数千家工厂迁移或倒闭,深圳自然是首当其冲。我想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国家给予特区的特殊政策不再。深圳保持了二十多年的GDP高速增长仿佛一夜之间减缓和停顿下来,到近一两年甚至于有出现负增长的趋势。深圳已经到了经济发展的十字路口,唯有谋求新的出路。
炒股的人都知道,一只股票是否值得投资,特别是炒短线,并不一定要这支股票的公司业绩最好,关键要看这只股票是否有可炒的题材,是否有“故事”。要么炒“板块”有联动作用,要么炒前景有发展潜力,要么炒政策有得好消息。当然要是选准了一只好股票既有很好的业绩又有可炒作的题材和“故事”,哪它肯定会发疯一样的涨起来。
哪么要使“深圳”这只股票疯一样的涨起来,要有怎样的题材和故事呢?
深圳市各级领导经过冷静思考、深思熟虑,题材和故事不就“远在天边、近在眼前”了吗?哪就是香港。深圳的“特区”政策虽然没有了,但国家对香港的“特别行政区”政策却是一如既往。香港、澳门一国两制的示范作用和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对将来台湾的和平统一有着不言而喻不可估量的价值和作用,而现在香港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其地域空间的极大制约。深圳正是有着毗邻香港的地域优势,才抓住了从1980年至今二十六七年的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大好发展机遇。如今,要使深圳经济发展提速,还是要利用好这个在域优势。“24小时通关”、开辟三大新的口岸和关口、连通深港轨道交通、报批“深圳户籍人口自由出入香港”、 “深港双城展”、“深港合作”、“深港同城”等一系列的字眼频繁出现在各种新闻媒介,类似的讨论和实际活动的开展,都是深港双方高层频繁互访交流沟通和努力的结果。
11月21日,深圳市规划局公布了《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草案,这部规划草案中就提出了深圳未来十余年的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其中,城市性质为创新型综合经济特区、华南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与香港共同发展的国际大都会。”
应该说,在这部草案中,对于未来深圳发展的大思路还是相当清晰的,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深港(或港深)国际化大都会”。
这样的目标,对深圳和香港无疑都应该是双赢。双方可以说是优势互补。深圳在这样的背景下与香港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共同发展,对罗湖现在面临的“二次开发”,可以说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这样的机遇如果把握和抓住了,对罗湖的发展毫无疑问将出现重大转机。
三、罗湖“二次开发”的天时、地利和人和。
昨天(2007年12月17日),市长许宗衡率深圳市政府代表团抵达香港,展开了为期三天的访问行程,与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曾荫权进行了会见。
早在董建华特首时期,深圳市各届领导就一直热忱于与香港修好,历史条件使然,香港一直对深圳警惕心有余,而合作力不足,对深圳方面的“一头热”持不置可否的态度。 “亚洲经融风暴”之后,香港经济受到重挫,竞争力在持续下降,经济持续不振,如果不与深圳扩大合作则其优势将丧失殆尽。直至2002年之后,港人已经认识到了,大陆是香港保持稳定和繁荣的坚强后盾。只有与大陆保持更多更密切的政治和经济的联系,发展才能得到保障。深港合作力度加大,深港合作建议由过去的港方反应冷淡,到持欢迎态度,其中态度的变化与双方经济层面能够取得双赢有着现实的联系。
2006年4月13日,许宗衡市长率团访问了香港,拜会了曾荫权特首,并提出深港合作的两大重点——金融领域和科技创新两个方面的合作,得到了曾荫权的赞同。在访问期间,许宗衡一行还拜会了香港知名人士李嘉诚以及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其用意不言自明。
对于本次许市长的率团访问,曾荫权表示,“要在两地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两地交流合作越来越紧密的前提下,推动港深合作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发展。”并一再表示,“我对港深合作抱有很大的期望,对港深合作前景充满信心。”许宗衡市长发出感慨:“深港两地联系越来越紧密、认识越来越一致、合作越来越广泛、友谊越来越深厚,目前深港两地的关系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之一。”并表示,这次率团访问的目的就是希望更深入推进双方合作,在经贸、文化、科技、城市规划、旅游、环保等领域,尤其是在高端服务业、跨境基础设施领域,取得实实在在的合作成果。并一再强调深圳将始终秉持“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深港紧密合作、促进共同繁荣” 的理念,为深港两地实现互利双赢、繁荣稳定、优势互补提供更多服务,不断推进深港合作再上新台阶,实现两地繁荣的共同目标。
深港双方的合作与交流,对深圳和香港无疑都应该是双赢。深圳在现在这样的背景下与香港进行更深层次的合作,目的就是要打造与实现深圳市规划草案中所提出的深圳未来十年的城市性质和发展目标:欲与香港共同发展成为国际大都会。
罗湖毗邻香港,罗湖口岸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仍然可能是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罗湖与香港的联系是最为紧密的,“深港合作”的主战场无疑应该在罗湖!对罗湖来说,这是一次重大的发展机遇,这样的机遇如果把握和抓住了,罗湖的发展毫无疑问将出现重大转机。所以,“深港合作”战略正是目前罗湖要进行“二次开发”的“天时”!
二十多年前,国家之所以把深圳改革开放的试点选在罗湖,就是因为罗湖所处的地缘优势是其它任何地方都不具备的——毗邻香港,交通便利快捷。罗湖的地缘优势具有不可复制性。这不但为罗湖过去得以高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也为现在罗湖面临“二次开发”提供了第二个良好的条件,它是罗湖发展的“地利”!
罗湖是深圳发展最早的区,也是目前城市功能和配套设施最完善的区。曾经名噪全国的深圳最高的楼地王大厦在罗湖、风水宝地仙湖在罗湖、深圳第一高峰还是在罗湖、深圳唯一的国家森林公园在罗湖、深交所在罗湖,书城、万象城都在罗湖,中国最大的陆路口岸依然是在罗湖……
未来深港之间经济联系的进一步紧密,将给罗湖带来更大的效益和机遇。
罗湖人不断地在励精图治和开拓创新方面付出着努力。在罗湖区委、区政府领导下,罗湖人做了大量的实质性的工作,“刷新装修工程”、人民南改造工程、“大金三角工程”、“水贝珠宝首饰城”打造等都有目共睹。罗湖的空气质量和治安秩序全市最好。“落实民生实事,让老百姓生活得更美好”是区委区政府的工作目标。如今,区委区政府在罗湖社区家园网举办“罗湖是我家、发展靠大家”的“学习十七大我为罗湖发展献计策”的有奖征文活动,这不愧罗湖领导的又一明智之举,对未来的发展,罗湖人从未放弃过自己的思考和行动。本次活动参加人数之多,写出调查报告质量之高,提交计策数量之多,恐怕是连举办者事前都未曾预料到的。我想,这正是罗湖进行“二次开发”所必须具备的第三个重要的条件“人和”!
四、我为罗湖发展献计策。
可以说,现在罗湖向更高层次发展的条件“天时、地利、人和”均已具备,哪么,怎样才能使罗湖焕发青春重铸辉煌?现罗列几条作为参考。
1、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高端服务业中的金融业。
强化和打造蔡屋围金融圈。拓展深圳金融和证券业市场,开发多种金融产业。引进专业金融人才,打造一支过硬的金融和证券市场的人才队伍。
2、发展口岸经济,为深港合作和“深港一体化”提供最优质的服务。
由于罗湖具有毗邻香港的地域优势,在罗湖,已经沉聚了一大批在香港工作、回深圳生活的居民,随着香港政府禁地的开发,罗湖口岸将会给罗湖带来无限商机。作为是深港往来最大的陆路口岸,罗湖口岸的地位是不容动摇的。提升口岸服务质量,完善口岸配套设施,协商建立罗湖口岸24小时通关,加强口岸交通秩序,优化口岸环境。早日建好莲塘新口岸,充分发挥罗湖口岸、文锦渡口岸和莲塘新口岸各自的作用与功能,为罗湖的发展发挥出各自最大的作用。
3、政府要充分利用和整合有限的土地资源,鼓励开发商进行旧房改造,盘活“烂尾楼”。
土地资源缺乏一直是困扰和制约罗湖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罗湖是深圳发展最早的区,罗湖的老房子无疑也是最多的,不少老旧的房子房龄有的已高达三十余年,政府可以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开发商进行改造。罗湖在寸土寸金的黄金地带如深南路和东门都有好几幢非常气派高档的“烂尾楼”,一烂就是三五年,尽管有各种历史的原因,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政府,就是要想尽办法克服困难把事情办好。改造旧城,盘活“烂尾楼”,不仅仅是利用和整合了土地资源,还能发现和挖掘许多商机,提升和美化商业环境,具有一举多得之功效。
4、重金悬偿“金点子”,找到重聚“人民南”、“国贸大厦”的人气、激活深圳百货广场的好办法。
遥想当年,“人民南”和“国贸大厦”的人气之旺,完全可以和现在的东门、华强北相妣美;而作为深圳“八五”计划重点工程,总投资4.8亿元人民币的深圳百货广场,这个庞然大物从一建成到现在,多年来一直就瘫痪着,盘踞深南东路北侧连绵232米。当初设计的“购物天堂”变成罗湖的“空置恶梦”。这种投资恶梦,也使外商受的是“外伤”,内资受的是“内伤”。
5、改革干部工作作风,深入基层调查研究。
区委区政府针对本区的发展规划和现状,对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列出上百个调研课题,让干部自选课题,带着调研课题下基层,让干部真正下到基层来进行调研,并拿出可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来。考察和任用干部,要与干部的调研实绩挂钩,让真正的能者上,庸者下,要干实的,不玩虚的。
6、重视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区委区政府可面向国际国内市内市外招贤纳才成立“智能团”,为罗湖的发展出谋划策。可以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干部到发达地区进行考察,学习“长三角”、“京津塘”的好的经验,为我所用,也可以请国际国内的专家、学者来罗湖为干部讲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还可以定期组织类似于“香港珠三角工商界联合晚会”让香港及珠三角地区的工业界领袖、厂商、政府官员和其它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欢聚一堂,共谋粤港、深港和罗湖经济合作发展大计。
建立机制、强化激励,关注民生、问计于民。罗湖的今天,代表昨日深圳的繁华,罗湖的明天,一定会更加魅力四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