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很多热心市民、网友认为,在《深圳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草案中,罗湖、布吉(以下均含南湾街道)将冷落了,被边缘化了。的确,从目前状况看,罗湖、布吉两地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很多障碍,关于如何更好地发展罗湖和布吉的讨论似乎也从来没有如此热烈过。在此,我们不讨论罗湖、布吉是否被冷落、被边缘化,而是试图换个角度来探讨罗湖、布吉两地是否可以合二为一,取长补短,抱团取暖,一起走出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目前罗湖与布吉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罗湖是深圳最早的建成区,是特区开发最早的地方,这里曾创造了深圳的很多奇迹,但随着时间推移与社会发展,罗湖在发展成熟的道路上,也日益受到种种制约,尤其是城区二次开发、防止产业空心化问题,成了罗湖人一直寻思破题之策的关键。
布吉是全国闻名的卫星城镇,居住人口150余万,经济规模相当于内地的中等地级城市。但其致命点也“毫不含糊”:首先,“先天”道路与市政发展上的结构性缺陷,导致布吉没有像样的区域中心;其次,十几年来一直存在的交通堵塞和粗放式发展历史存在的“脏乱差”环境,让布吉成了许多人敬而远之的地方。
二、罗湖与布吉两者的相近性与互补性。
从地理位置上看,罗湖与布吉其实是一个城市体,两者之间只有一个布吉联检海关隔开;同属港人最常去的地方。单独来看,布吉可作为罗湖的大后方;整体来看,罗(湖)布(吉)是香港的后花园。深圳与香港共建国际大都会,罗(湖)布(吉)片区的地缘优势是其他城区无可比拟的,是深港两地连接、交流、发展的最前沿节点。
从经济结构方面看,目前罗湖已成为以金融服务、文化娱乐、消费购物、现代物流等为主要经济增长点、第三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达90%强、发展极其成熟的城区,而工业等第二产业经济相比其他城区则比较薄弱。总体看,罗湖经济已基本摆脱了粗放型的模式,商业频效为全市最高。而布吉作为关外的一个街道,其粗放式的发展模式给布吉创造了闻名全国的经济效益,当然也附带了不少发展障碍。布吉的第二产业主要以印刷、电子、服装、机械、五金和包装等为主,经济规模占到地方生产总值的30%;第三产业主要以文化、购物消费、物流配送等为主,经济规模约占地方生产总值的70%。其发展主要障碍如环境污染、土地开发无序、交通堵塞等瓶颈,使布吉成了“脏乱差”的代名词。
总之,从罗湖、布吉两地的综合情况看,其功能定位、服务内容等都有相同的职能和要素,两地经济一体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在土地空间资源、产业经济基础等方面,又不同程度地存在互补性。如果将布吉调整纳入罗湖区行政管辖范围,将罗湖扩容,可谓一箭双雕,——龙岗少了一个累赘,罗湖也多了一个希望,多了一个新的增长点。何乐而不为?以深圳特别能改革创新的特区精神,又何乐而不敢为?
当然,上述文字只是一个简单设想,还不是可行性研究报告,如能起到丁点的抛砖引玉之效,笔者深感荣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