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目标和内容“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报告明确指出,我们的发展并不以牺牲一部分群体的利益为代价来实现。特别把社会保障、就业问题作为一个关于民生方面重点解决的问题。“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定的重要保证。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 “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提高统筹层次,制定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关系转续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加强基金监管,实现保值增值。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做好优抚安置工作。发扬人道主义精神,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工作。强化防灾减灾工作。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等,报告强调社会保障的重要性,把它和经济增长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提出覆盖城乡的大的目标,还具体到城市怎么搞,农村怎么搞,连基本制度的名称也定了,这充分体现了党中央解决民生问题的决心。
对于罗湖区来说,在建设创新型经济与和谐社会上取得了较好的成绩的基础上。作为邓公“先富起来”的受益者,在失去政策保护之后,经历多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终于走出了自主发展的新路,去年辖区GDP达到572.2亿元,增长9.4%;财政收入总量、增长幅度及完成进度均创历史新高;新增现代服务业外资项目数居全市首位,每平方公里产出GDP7.3亿元,增长9.4%,是全市平均水平的2.5倍;万元GDP建设用地、水耗、电耗均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经济发展整体呈现出又好又快的良好势头。专家认为,人均GDP目标是和人的基本保障相关联的,也和比较公正的分配相关。罗湖乃至深圳的人口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是国内最早、变化最大的地区,政府的目标和理论模式如何适应这个变化,如何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说到底,就是要以民生为重,明白老百姓的需求是什么,实实在在做实事,为民生实事提供制度服务。
一、解决民生问题的社会保障措施相互联系、互相促进
胡锦涛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 十七大报告中说,“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的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解决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就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除了经济结构调整的拉力,为社会提供保障的措施也将促进和扩大就业、再就业,特别是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的过程,通过内需拉大了供求,也创造了机会。在居家养老调研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居家养老这个社会保障制度试点的新措施,不仅开辟了老百姓就业、再就业的新路,也为他们提供了主动创业的机会与平台,形成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其具体表现在:政府为向居民提供保障性服务,采取向社会购买服务的方式,这种保障性服务的需求和方式引发了社会创业的机会和就业的平台;政府通过购买服务,又满足了社会对保障性服务的需求,改善民生,可谓一举两得。
所以,政府应该加大对社区服务业的扶持力度,为辖区人口创造机会性创业活动的机会,引导其主动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把我区的居家养老、社工服务、社区建设等社会保障机制做大做实。对于政府和群众是双赢的局面。既最终可形成四大优势:一能让辖区群众享受到成果,老有所养,居有所乐,减少后顾之忧;二能扩大就业渠道,减少失业人口和低收入家庭、困难群众,让其有机会、有盼头,缩小贫富差距;三是加大就业前培训又可提升辖区人口素质,培训是提高就业能力的根本途径,使其从实际出发,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减少偏执、反社会等心理疾病,促进社会和谐;四是和谐安稳的社会环境,是我区极力营造金融服务优质软硬发展环境的坚实后盾,对于政府丰富金融要素市场,打造深圳的“华尔街”的区域规划理想的实现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政府的社会保障措施提供创业、就业的可行性
罗湖有115个社区居委会,83个社区工作站,10个街道派出所。截至2006年底,常住人口为86.78万人。其中65岁及以上的人口为2.25万人,占总人口的2.61%,独居、空巢老人471人。仅社区居家养老一项服务,我们抽查结果显示有超过54%的老人打算居家养老,有9%的退休老人希望能够到养老院去生活,这说明开展老年护理和新建养老院有很大的需求。一年来,在10个街道办设立的社区服务站累计为本区800多名老人提供了上门服务,其中符合条件享受补助的达450人,其余为增加服务和自费的老人。
调研中我们还发现:
1.区内仅有一所250个床位的公办福利院,三个人的房间住了四、五个人,外面还有100多人在排队轮候;
2.目前我区只有“阳光妈妈”和“德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两家机构参与居家养老服务,尚未有街道养老院,也无民办养老机构,无法适应老人养老发展的需求;
3.还有30%符合条件的户籍老人没有参与到居家养老中来。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围绕老年问题兴起新的服务产业大又可为。例如在有条件的社区建立退休人员服务中心,如兴办托老所、老年食堂、茶室、老年病防治站、法律咨询服务站等等。重视老年人的文化养老,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让他们精神上老有所乐。实际上这些服务机构也可以为老人提供有偿服务,促使老年福利、老年教育、老年文化、老年卫生事业的发展,向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多功能、多形式的系列服务。这样既可以刺激老人消费,又可以增加工作岗位。
所有这些,足以说明只要政府深化居家养老等民生保障性工作,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就业岗位,围绕社会服务,也可产生大量创业机会。
三、政府促进就业,人民自主创业,需要一系列的激励措施
还是以居家养老服务为例,政府可采取鼓励社会人士以独资、合资、合作经营等形式,投资兴办养老机构,形成国办、集体为主导,股份制、民营等形式并存的服务主体多元化格局。也可以在资金和政策上给予倾斜,鼓励老年用品研发,老年产业发展,根据我区毗邻香港的特点,还可以吸引国外资金和技术,开办养老福利机构,在完善养老服务体系的同时,增加就业岗位;其他如开辟新领域,像家庭手工作坊、社区便民摊点等。
具体激励措施可以是在一定时间内免交有关工商登记类、证照类、管理类收费;免费预备制培训、开业培训、技能提升培训、创业培训等;扶持开业场地,提供市场信息、风险防范和政策等咨询服务;对自主创业者开展小额贷款,提供资金支持等。还可以树典型、表彰先进来促进和激励创业者。
政府的激励还在于识别不同的就业群体,制定出不同的鼓励和支持性措施。
总之,扩大就业与改善民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是一个整体。老百姓最实际,最注重亲身感受,也很容易满足。一个具体困难的及时解决,就能够让他们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就能安定他们的情绪,维护社会稳定。政府要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过程变成促进就业持续扩大的过程,充分重视社会保障措施与群众就业、创业的关系,抓住两者的契合点, 互为促进,也不失为一个政府为民有效的服务的切入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