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建 “平安社区”、“平安村”、“平安单位”、“平安校园”等为载体,全面推进平安罗湖建设。
社区从加大资金硬件投入、健全组织网络、严格规范管理制度和建立宣传阵地等方面入手,牢固筑起了社区平安工作的道道防控屏障。
(一)加大资金投入,形成技防屏障。筹集资金,增加社区巡逻保卫人员,配置警务室,增设治安岗亭,安装红外探头,在主要小区通道安装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等,实施封闭式管理。
(二)健全组织网络,形成群防屏障。社区在健全以社区民警为轴心,以社区治安组织为骨干,以保安队、联防队、社区信息员、护楼员为主体,城管人员、环卫工人、保洁员和离退休干部职工为辅助的社区治安群防群治防控网络基础上,广泛发动社区群众参与群防群治活动,组建社区治安维稳小组、安全隐患排摸小组、家庭纠纷调解小组、巾帼反赌小组、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小组、困难人员帮扶小组等小组,组成一张区域覆盖全社区、人员来自多层面、内容涵盖“大平安”的工作网络。
公安分局在司法局、街道等有关部门的协助下,以“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为目标,开展社区矛盾纠纷调解工作。为此,健全三张社区矛盾纠纷化解网络:分布在各社区、各楼道的舆情信息员组成第一张网络,通过收集情报信息,沟通邻里关系,有效地把矛盾消除在萌芽状态;在社区人民调解委员会的基础上,每个社区配备专职调解员组成第二张网络,对民间纠纷以协调会、社区听证会等形式,公开、公平地让居民来评判是非曲直,有效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由街道信访干部、社区工作者、社区调解员、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社区热心人士组成的信访代理员作为第三张网络,以全权委托代理、协助委托代理、邀请下访代理等种种灵活多样的信访代理方式,有效地把社区各类矛盾解决纳入依法途径。
(三)规范制度建设,形成机制屏障。在创建平安社区活动中,社区从完善各种规章制度入手,建立健全“每日一巡逻、每周一通报、每月一检查”的社区治安动态化管理制度,社区骨干协助保安每日巡逻,每周会同物业、社区警务室成员对治安情况进行通报,每月联合社区小组长进行一次安全大检查,将社区内的不安定因素消除在萌芽状态。此外,社区可建立平安奖励机制,年终根据墙门平安员提供的信息多少,评选出优秀墙门平安员和“平安楼群”,以提高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也为社区平安工作筑起了更为牢固的另一道屏障。
坚持不安定因素排查制度,按照“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原则,强化以情报信息为主导的预警机制,建立和完善以综治警务室为平台的快速反应网络,把社区墙门平安员作为社区信息来源的主渠道,通过落实“居干包片,小组长包楼群,墙门平安员包楼道”工作机制,进一步理顺管理工作,保持信息渠道畅通,使矛盾纠纷和不稳定因素发现得早、控制得了、处理得好。同时,按照“教育疏导、依法处理、防止激化”的原则,进一步完善治保会、调委会组织网络,健全各项制度和工作规范,落实相关责任,提高化解社会矛盾的能力,并在每个社区配备一名专职调解员,成立以综治警务室为龙头的调解小组,以协调会、社区听证会、纠纷评议庭等形式,公开、公平地调解矛盾纠纷。
(四)挖掘宣传阵地,形成防范屏障。为促进社区与居民的互动,社区在积极利用现有阵地资源、开辟“平安窗、平安廊、平安楼”的基础上,建立“一站、一栏、一报、一队”,真正使平安防范意识走入每家每户。“一站”即利用社区网站发布创建的倡议,专题报道典型事例;“一栏”即利用社区宣传栏张贴倡议书、海报等创建资料;“一报”即利用社区报推出创建小版块,及时通报创建动态,传递与群众密切相关的生活平安常识;“一队”即依托社区巾帼文艺团队,利用社区广场阵地,“搭文艺台,唱平安戏”,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更广泛地动员社区成员以实际行动参与到平安创建活动中来,为又一道屏障的设置打下了坚实的基石。
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政府要做好社区的文化场所的规划和建设,使居民有更多的活动场所,如:规划和建设有利于老少皆宜的健民(身)的公园、体育场(馆)、图书馆(室)或阅览室、棋牌活动室、乒乓球室等,使这些场所布局合理,覆盖面广。政府要加大资金的投入,使社区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社区文化建设。政府有关部门要指导社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重大节日、双休日等节假日,要开展各种庆典活动和其它的娱乐活动,与此同时,要指导和帮助社区组织成立各类文化、体育协会,如:书画协会、老年体协、摄影协会等等,并积极开展活动。社区要积极组织居民开展好日常的文化娱乐活动。组织居民开展有利于心身健身的文化娱乐活动。如:象棋、围棋、扑克、书画、太极拳、太极剑、功夫扇、腰鼓、篮球、乒乓球等活动。社区要设立图书室或阅览室,为图书室配备一些图书、报刊、杂志等,也可发动居民向活动室捐赠图书。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使居民生活丰富多彩。从而消除黄赌毒等丑恶的不良社会现象,从而达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一种局面。
(五)加强流动人口管理,形成动态屏障。罗湖流动人口有较多,做好这部分人的管理服务工作非常重要。对于流动人口的管理,要完善寓管理于服务这种模式的转变,做好流动人口的劳动就业、计生服务、法制教育和子女教育工作,切实维护其合法权益,使其尽快融入当地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出租屋的管理,按照“谁出租、谁负责”的原则,落实好出租人治安管理责任。
在社区里一些城郊结合部、城中村、各种大型商业圈和一些行业、场所,由于人流物流高度集中,管理不到位,往往成为治安乱点,因此,要集中整治这一地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对于网吧、卡拉OK歌舞厅等各种娱乐服务场所,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加强日常监管。
社区是城市的“细胞”,社区平安了,城市就有了安全的保证、前提和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