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家近年来大力提倡建设节约型社会,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从建设节约型机关开始.结合实际,我谈谈对建设节约型机关的一些思考。我认为建设节约型机关要从刹会议风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多次发文强调,尽量减少会议,能不开的会议尽量不开;能用电话会议,就不要开现场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要管用和相关,避免陪会现象。坚决要求减少会务费用,杜绝铺张浪费,可现实工作中又如何呢?
会议是个公款消费的极好“机会”,不起眼的铅笔、擦手巾、矿泉水等一次性消费品,就能花费几万元。那么数额巨大的烟酒水果、吃喝招待、礼品馈赠,乃至娱乐安排等其他无关会务的消费,可能就不是几万元就能打发的了。我国政府机关的会议费浪费是相当惊人的,只是没人能作个全面统计。
在发达国家开会是要算成本的。日本有一个大富商叫土光敏夫,素食布衣,很多时候是走着上班。可开会十分注意节约,常常把会议成本细化量化,按分钟计时,要求每个人发言不得超时。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没有事请尽量不要到会议室里来。我国著名的民营企业雨润集团常常是会议与午餐是合在一起的,边吃饭,边汇报,边评点。情况及时反馈,问题消灭在萌芽,成本降到最低,利润实现最大化。而我们有好多部门单位机关,是否也计算过会议成本呢?
其实,我们如果动真碰硬,下点狠心,完全可以抵制会议的无端浪费。会议不发放材料,与会者认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重要会议的文件事后可通过网络公布。不摆放水果饮料,不提供茶水,提倡与会者自带茶杯,会议组织者只要在门口提供开水即可,不要求所有部门参加。会议主题要精,不要求各行各业全部参加,只要相关部门参加即可。不拉横幅,不摆放鲜花。这些当然只是常规,一些特殊的场合,如涉外活动可以例外。不请新闻媒体。一些会议只是常规性的例会,就不必非请新闻媒体不可,如要请新闻媒体,不妨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统一向外发布消息。不发礼品,不安排游览考察……
前不久,山西媒体报道了一则太原市大刹会议风的新闻让人感慨良多,一场计划要1200人参加的太原市交通安全宣传动员大会,最后改成一个12人参加的新闻发布会,同样达到了会议的效果。可见,少说废话也不耽误干正事。不设主席台,只设主持席和发言席。这样领导也可以不陪会,只要会议的组织或主管部门领导参加即可,不必“群贤毕至”,几大班子领导一定要全部参加。
当然这些都是形式上的要求,关键还在于思想观念的转变。但不可否认的是,观念的转变首先应当从形式的转变开始,从一点一滴来改变长期以来养成的根深蒂固的陋习。从会议形式的转变上来彰显领导方式的转变,倡导求真务实、节俭高效的工作作风。这些,应该是高效、亲民政府的应有之义。
在开展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中,提倡领导做本地区本机关资源节约的表率,要靠领导自身提高节约意识,也需要社会的广泛监督,最根本的是要有制度的约束。这既是加强政府机关自身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控制和降低资源消费增长的有效途径。且只有政府机关带好头,才能形成全民节约、共同行动这个合力。那么,政府机关节约该从何处着手呢?笔者认为,不妨就从刹会议风开始,要把机关节约纳入政绩考核指标,建立节约型机关绩效评估体系。目前,资源消耗大户浙江、上海等省市的各级政府已将各机关的节能效果与行政经费使用预算挂钩,以其节约的情况来决定部分行政办公经费的拨付。江苏省民政厅已提出,将建立资源节约岗位责任制,将资源节约纳入单位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如果我国的广大机关都这样从源头上抵制浪费,从根本上做文章,在行动上动点真格,在考核上不打和牌,建设节约型机关还远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