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虽然是个建区未满三十年的市区,但却是和中国改革开放的脉搏一致的,随着深圳特区的成长而壮大,是深圳特区的母体和载体,罗湖的发展,见证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发生,发展,罗湖的发展,是罗湖人的成绩,放眼将来,罗湖的未来更辉煌! 我所畅想的罗湖发展,应该是社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达到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并且在精神生活上,既具全球化的特征,又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理念,罗湖的发展,应该是文明的,罗湖的生活环境,应该是宜居的,罗湖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是为了让住在罗湖的人,更好地享受生活的,一座城市,一个区,人口的多少,是这个地区人力资源优势的体现,同时更体现了该地对外来人口的强大吸引力,深圳罗湖是个移民城区,是个年轻的城区,今后罗湖的发展,还是要靠人口素质的提高,以满足罗湖发展的需要。文明也好,宜居也罢,实质上都是为了罗湖更好的发展。 我所认为的文明,应该是成熟的文明,它就象甜美的葡萄那样,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来品尝,作为罗湖的住户,要有正确的文明意识,罗湖从上世纪宝安县的小镇,成为现在深圳的主城区之一,又港深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的二十多年里,罗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罗湖在全市,全国的名气也越来越大,随着罗湖城市建设的加快,现代化罗湖的雏形已经形成。我所关注的罗湖现代化,是在建筑之外,是现代文明,是体现了城市的素质和市民的素质。罗湖作为深圳的首区,其文明程度,就体现了深圳的文明程度。这里有接近东方明珠香港,香港的强大物质文明和西方文化的桥头堡,对深圳,罗湖的冲击非常大,当然,内地和香港是不同的社会基础,因而在城市文明上,也有着极大的区别,但也有统一的地方,那就是都是为市民服务的,是为城市发展服务的,只是其侧重点不同,因经济基础,经济实力和经济发展的不同,体现出的也不同, 而文明,可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现在还有政治文明的说法,随着改革开放的第一声号角响起,罗湖的城市化脚步加快,从原来的宝安县属镇,上升成为全国注目的特区,罗湖的城市建设,由此而来展开了新的篇章,八十年代以来,罗湖的面貌更是发生了巨大变化,原先阡陌纵横,山川纵横,农村风貌显著的罗湖,都市化了的脚步加快,从某些方面看,已经接近了香港,罗湖的天际线在升高,有东门、人民南、华润“金三角”商业圈,笋岗清水河物流园区。笋岗和清水河物流园区大量楼盘建成或正在建设,出现了以罗湖商业城,华润万家,万象城为代表的商业设施,可以说,罗湖在城市建设上,与香港的城市建设已经不相上下,在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设中,我们的罗湖呈现出更多的新气象,这也是一种文明的体现。我想今后罗湖的城市建设会更加进步,处处体现出罗湖的独特魅力。 在城市建设中,文明罗湖的体现,还在于对罗湖历史风貌的保护,现代化的罗湖,不能忘了历史,我看世界上很多新兴城市,都很注意保护它们的老镇老城区,位于辖区的东门步行街是深圳历史上最老的一条街,面积12.8万平方米,有300多年的文化历史。2001年东门步行街改造完毕。改造后的东门步行街具有"中国特色、岭南特点、时代特征、特区风貌",集购物、旅游、休闲等功能于一体,成为深圳历史的见证和具有岭南风貌的旅游景点。能体现岭南风貌的老村,在罗湖至今尚存一些,而且还留下了古代罗湖商业文化繁荣的见证,象东门这样的融保护,开发,传承与一体的街区,是罗湖的骄傲。我们现代化的罗湖,还应保护好罗湖的工业文明遗产,在罗湖改革开放的时候,涌现出的工业企业,它们的老厂房,老设备,有很多已经成为标志性的东西,是这座年轻的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繁荣的见证,完全可以保留下来,让后人来思前人创业之艰难。 现代化的罗湖,还包括文化建设,主要是社区公共图书馆建设,前些年,深圳南山区某街道办曾主办过一本很火的杂志《街道》,在全国极有影响,这是深圳文化的骄傲,虽然《街道》杂志并不是罗湖区的,但却与罗湖地域相连,文脉相近,罗湖的发展,确实需要一本能在全国打响的高品位报刊,广州有《新周刊》,香港有《号外》,北京有《中青报》,如果能办这样的人文杂志,相信以罗湖的人才储备,这并不是问题。在罗湖塘区有罗湖图书馆,上世纪后期以来,罗湖崛起的智力保证,知识保障,有很大一部分就是罗湖图书馆提供的,我们的现代化罗湖建设,离不开公共图书馆的建设和社区学校的建设,我盼望能看到越来越多的社区学校或办班点,能象新老市民提供科学文化知识,引导罗湖人和新罗湖人,建设好罗湖。 罗湖有个很重要的社会现象,那就是城中村,城中村现象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见证,有利有弊,但是现在已经成为社会进步的阻碍,罗湖的城中村改造,难度比较大,但这是文明罗湖和罗湖的发展必须经过的一道门槛,城中村问题是我国快速城市化过程当中出现的一个阶段性的社会现象,不仅涉及到规划、建设、管理,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和改革,因而这个问题的解决也将涉及到经济政策、社会政策和改革等方面。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罗湖,更迫切地看待和解决这个问题,为城市发展提供新的契机,为城中村的社会治安找到解决之道,为当地原住民提供有效的保障,罗湖的城中村,多是人口相当集中,村环境相对落后,社会治安矛盾突出,来自五湖四海的闲散人员较多的地区,这是一种“半城市化村落”,出了村,就能感受到城市的繁华,进了村,就仿佛进了农村一般,文明罗湖的建设,罗湖今后的发展,一定要对这样的城中村进行改造,我想,要给原住民,那些在城中村有集体产权的住户,以较多的权利,在补偿上要给予倾斜,不能是简单地将它从城市抹去,根本在于实现二元规制环境向一元规制环境的变迁,政府必须要改变现有的这种高度趋利型的增长机器的政策,而立足于建立一种更为完善和全面的社会发展政策。即,城中村改造的成果,大部分应属于原来的住户,土地资源带来的收益,也要向原住民倾斜。 现代化的罗湖的文明程度,还体现在人们的综合素质上,我看,一方面是罗湖城市管理者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广大市民素质的提高,成为特区主要的行政区域以来,罗湖人的文明程度是比以前提高,但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在和香港的比较,罗湖还是要更进一步,通过社区学校,社区图书馆的学习,使市民提高对交通准则的理解和执行能力。 关于宜居,这是目前国际上很多城市都未达到的目标,主要还是在于城市人口的密集程度超出了人们的耐受和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工业及工业废弃物代谢物,罗湖是个年轻的城区,但是污染也比较严重,在香港的时候,我听香港市民说起最怕从深圳飘过来的污染空气,这说明深圳与香港相比,至少在空气质量上,逊色,而这正是宜居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罗湖要从工业型城区向服务型城区转型,对工业污染加大控制和治理力度,要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城市功能的定位也开始朝更为宜居的方向行进。不过,罗湖这样的高速成长的城区,由于城市高速的发展和“爆炸式”的建设又使之越来越不宜居。诸如废气的增加,拥挤的交通,温室效应的显著,空间布局的混乱等等一切也使得罗湖城区的这一转型愈发艰难。关于宜居,有学者这样认为:“宜居”至少要满足三项条件;第一是利于生活的自然和物质环境;第二是利于发展的社会和人际环境;第三是利于身心健康的精神氛围。我们应让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确切地说,应是让普通的市民生活得也美好,我想这对于处在城市转型期的罗湖来说最为重要。而建设起什么样类型的城市以及如何建设好最大化的宜居城市,当年有“深圳速度”,那是工业崛起阶段的深圳精神所在,现在要对工业文明进行有效的梳理,使之更符合增长的城市人口所需要的合适环境,宜居城区作为一种理想,必须变为真实,这是罗湖人的目标,我想这个目标一定会实现。为了宜居罗湖,我们更要学会城市的空间管理,怎样使成本更小,怎样使效率增加,怎样使环境更美,那种后面的房子被前面房子遮住,见不到阳光的城区,是不好的城区,是不适合居住的城区,阳光权,洁净空气权,不受噪音干扰的权利,是城市人向往的目标,罗湖今后的发展,也要向这个目标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