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文艺成果,共建诗意家园
作者:蒋启进

共享文艺成果,共建诗意家园

东湖中学 蒋启进

 

“是时候了!”区委书记刘学强在罗湖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四次代表大会即席发表感言,“我认为,文艺大繁荣大发展往往出现在两个历史节点。就建国以来的文学而言,一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十年文革浩劫,经济趋于崩溃,而当时的文学成就不说绝后却是空前的;二是现在,国力增强,温饱不成问题,人民对文艺有了需求,文艺市场出现了,是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时候了!我们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繁荣兴盛,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是在座所有代表的福音,也是全体罗湖人的责任。”

【建言一】

 校本课程开发,关注我区文艺成果。

作为广东省基础教育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罗湖在课程改革的大潮中不断探索,几年的课程改革实践,为罗湖教育注入了生机,教师的教育观念、课堂教学、师生风貌等均发生了一些变化。区委书记刘学强提出,“实施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大力推进课程改革,为罗湖建设现代服务强区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只有学习精彩,生命才会精彩。”区教育局某负责人说,“过去是教教科书,现在是用教科书去教;过去认为课程就是教科书,现在认识到凡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物质的、精神的资源都是课程。”

作为具有10年教龄且陆续带了五届毕业班的语老师,笔者遗憾的发现,我们的青少年对我区文艺成果所知甚少。笔者跟我区作协有多年联系,比较关注我区文艺发展成果,并能自觉的把散文引入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刘学强书记的《常到老东门走走》、杨黎光先生的《走不出外婆的目光》和杨继仁先生的《那棵葱郁的高山榕》等;但由于五音不全,只能把诞生于我区的歌词当作现代诗欣赏。

当“嫦娥一号”绕月卫星不停向宇宙播放30首中国名曲时,其中就有诞生于我区的两首歌《春天的故事》《走进新时代》!加上《跟随你的队伍越走越长》《红丝线》……理应进入学校的音乐课堂。

获奖摄影作品《聆听大地》、《燃情岁月》、《庆丰收》、《西藏的孩子》《开心时刻》、《劳动者的烙印》等,美术作品《蕉荫晨曲》《遗韵》《圣山、圣水、圣地》……理应进入美术课堂。

获奖小品《逃宴》、《反仆为主》、《一碗面条》、《四人空间》、《今天我不烦》、《太空上的会晤》;获奖舞蹈《守望桑田》《没有硝烟的战场》《大鹏湾渔女》;东湖中学《校园小戏班》以及我区前些年发行的电视散文专辑,文采斐然,声情并茂,是学校应有的音像资料。杨继仁先生的长篇传记文学《张大千》、小说《师兄师妹》、《活法》、报告文学《中国的“敦克尔克大撤退”》,张黎明女士的小说《走出边缘》、《我的老街我的深圳》,近年来罗湖区文联相继出版的散文集《罗湖这个地方》《笔底行踪》、诗歌集《心韵诗行》、戏剧小品集《为生活喝彩》……将罗湖文坛的一颗颗璀璨珍珠,串成一条条美丽项链。建议政府出资购买,爱心捐赠给全区各中小学,各校应设专柜摆放。

另外,政府应该适度关注、推动中学生文艺创作。要不是负面新闻太多,韩寒差不多会成为上海的一张名片呢。以我所在东湖中学为例,张悉妮的《假如我是海伦》、《励志型系列丛书》、《童言无忌系列丛书》,柳石磊创作的魔幻小说《我的同桌是美眉》,赵荔的小说《3·1班故事——我们的快乐时光》,翻译英国畅销校园小说《天使无极限·迷雾满城》……同样,建议政府出资购买,爱心捐赠给全区各中小学,让他们在“迷”韩寒郭敬明等“80后”“90后” 偶像的同时,知道我们的身边也有偶像。

 

【建言二】

文艺走进校园,让学校师生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

罗湖文艺不仅是“春色满园好风光”,更是“美景应予众人赏”。近年来,罗湖区在繁荣文艺创作,营造百花齐放氛围的同时,始终牢记自己的使命,让文化为广大群众服务,让老百姓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通过报刊,我们了解到,近年来,罗湖区实施的“十百千”重点文化服务工程中,该工程包括“十台专题节目”、“百期文艺展演”和“千场文化科普讲座”。在南湖创意文化广场,渔民村文化广场,罗湖文化公园欢乐广场,东门文化广场,清水河社区文体广场,翠竹百仕达文化广场,东湖槟榔文化生态广场,黄贝古玩城文化广场,金光华广场和佳宁娜广场,莲塘外来工文化广场……广场文化五彩缤纷。然而,美中有不足。场地受限,加上安全因素,学校不可能组织大量师生参与互动。

众所周知,参评一年一度奥斯卡奖的影片,必须提前放映一段时间;张艺谋的《印象·刘三姐》《印象·西湖》《印象·丽江》系列,提升了所在省市知名度,还吸引了八方游客;河南的大型歌舞《风中少林》和杨丽萍的大型原生态歌舞剧《云南映象》等,不但巡演国内很多城市,而且走出了国门,轰动海外。而据我了解,我区部分耗资不少的舞蹈、戏剧、小品,获奖前与民众见面不多,获奖后更是束之高阁。报纸宣传过百仕达老年大学的皮影戏,名气很大,笔者亲眼见过他们的精彩演出,但不是在学校,而是远在本届文博会主会场的动漫馆。为什么不来我校和同样声名远播的皮影剧社交流演出呢?

再以我所在东湖中学为例,文艺活动有声有色,闻名遐迩,校园小戏班和皮影剧社参加省、市、区、社区活动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相反,我校一年一度的艺术节、新年音乐会、五周年校庆等大型活动,只见过中央民族歌舞团著名歌手蓝剑登台献艺,香港、澳门的学校乐队曾经来校交流,其余全是本校师生“出品”,难免审美疲劳啊。另外,深圳市室内乐团曾经来学校专场演出,韩子善教授曹文轩教授等“外宾”搞过讲座……屈指可数,但肯定多于不少兄弟学校。

群众文化就是要做在老百姓的心坎上,老百姓满意的文化才是和谐文化,这其中怎么少得了学校?在此,笔者建议政府出资,在不影响学校工作的前提下,鼓励我区获奖演员带着获奖文艺精品走进校园,参与学校的大型活动,展览摄影书法美术精品、诗文朗诵、舞蹈、戏剧、小品……让学校师生享受更多的文化成果。化用一句俗话,既要金杯银杯,更要学校师生口碑。

 
 
观看次数:106    发布时间:2007-12-3 17:07:25



CopyRight©罗湖社区家园网2000-2007,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