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论:深圳罗湖,打造组合城市中的关键节点
应该围绕广深高速铁路与广九铁路,把深圳罗湖打造成组合城市中的关键节点,即“‘广州东站-天河北’—‘罗湖火车站-罗湖中心区’—香港”。
随着广深高铁“和谐号”的开通,从广州东站到深圳罗湖火车站只需一个小时左右,再加上广州与深圳两市的市内轨道交通,从广州天河北地区到深圳罗湖中心区大约在100分钟内可以通勤,而从深圳罗湖到香港在100分钟内也可通勤。考虑到广州天河北与深圳罗湖中心区均为较为集中的商务办公区,分布于两个城市的这两个商务办公区可以通过高速铁路组合起来,成为一对互动的现代化商务办公区,集中两地的各自优势,吸引总部经济、金融企业、大中型企业集团、现代服务业等进驻,进行集约化办化。
措施:
1、 培育文化氛围---利用区内外大剧院、书城、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密集的优势,建设“文化走廊”,吸引国内外顶尖文化艺术表演活动,同时提供面向社会公众的终身学习机会。
2、 打造城市名片---整合区内历史悠久的商圈、风景怡人的绿化公园,开展城市营销主题活动,激活城市软文化因素,打造城市名片。
3、 凝聚创业精神---动员社会各界力量,设立形式多样的中小企业创业基金,鼓励民间创业计划。政府尤其应该注重降低中小企业的创业与办公成本,凝聚社会的创业精神。
一、城市转型,差异化的城市间合作
深圳罗湖作为改革开放的排头兵,经历了将近三十年高速度、高强度的GDP增长,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渐渐向高质量的工作与生活方式转变,从“工作城市”逐步向“家园城市”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当中,早期的市政公园、商业设施等等原来属于配套功能性质的各项生活设施,渐渐具备了与商务办公设施同样重要的作用,城市经济从单纯的GDP拉动渐渐向消费与投资并重的模式转变。
深圳背后,昔日的工业密集区---珠三角地区的产业开始不断向外迁移,为了保持住本地区在资本、人才、技术等方面的既有优势,地方政府倾向于把推进辖区内(尤其是现有工业区)的城市化进程,发展高新技术、现代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作为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突破口,从工业化到城市化,从第二产业招商引资到第三产业招商引资,成为珠三角城市未来的发展趋势。过往连绵百里式的工业园区事实上也带来了土地浪费严重、生产效益低下等致命弊端,而第三产业逐步往中心城区集中,有利于减少土地浪费,提高单位生产率。
在这个城市转型当中,人的因素愈加重要,如何塑造差异化的城市魅力,加强城市间的合作,渐渐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
二、城市转型中的交通变革,从公路化渐向轨道化
80到90年代,珠三角高速公路与港口发达,相对应于其强烈的外向型经济特征。2000年以后,珠三角铁路客运上升而货运下降,并且轨道交通渐渐兴起,与这种交通方式的变化相对应的是,珠三角区域的内在消费能力大大提升,例如,(除去投资因素后)房价水平实质性地跟随提升。生产方式变化了,消费方式变化了,生活方式变化了,乃至人口的结构与流向也变化了。
交通向轨道化转变,带来了对土地的集约化利用方式,这种集约化利用方式,不仅催生了城市发展模式的变革,也增强了城市间的交流与沟通。
三、产业升级推动发展思维转型
深圳是国内股市的落点城市之一,并且毗邻香港股市,具备了发展现代服务业与高新技术的外部优势,然而由于在科研院校、高级人才等方面的天然不足,并且又囿于移民城市的心理劣势,因而并不能真正地将其做大做强,并形成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单纯地追求产值,促使城市发展成本不断上涨,而不断上涨的成本又产生了更为强大的“挤出效应”,不利于城市的持续发展。
如何利用、整合周边资源,发展自身的高端产业,值得深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