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区金融业发展思考及建议
作者:林 琳

金融业作为罗湖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多年来一直为罗湖经济的发展提供支撑服务,经过长年的积累,罗湖已汇集了深圳市主要的金融监管机构和经营机构,在深圳金融业产业结构中举足轻重。当前,根据深圳市金融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及整体布局,深圳的金融核心即将西移,这对罗湖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以下是对新形式下罗湖金融业发展的一些思考及建议。

一、罗湖金融业发展现状

截至20079月,罗湖金融机构云集,全市45%的中资银行、84%的外资银行、33%的保险机构、22%的证券机构总部和地区总部集中在罗湖。以银行业为核心的金融资产突破万亿,存贷款余额不断增长,利润总额上升,金融中心区地位稳固。下面以占金融资产规模总值80%以上的银行业发展状况为例,进行说明:

(一)中资银行为罗湖金融业的中坚力量,资产规模庞大。

由于历史的积累,罗湖云集了大量银行,其中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为首的中资银行一直是罗湖金融业的中坚力量,为我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撑。在全市银行业的分布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政策性银行)以及深圳发展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广东发展银行、邮政储蓄等7家股份制商业银行落户罗湖。具体情况如表1

 

截止20079月份,罗湖中资银行的各项主要财务指标均占全市的主导地位,资产规模接近全市六成。具体情况如表2

辖区金融业资产效益良好,各项平均财务指标均大幅超过全市水平,是全市中资银行业的高产田。具体情况如图:(单位:亿元)

由此可见,虽然罗湖中资银行数量仅为全市的三成,但由于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均落户罗湖,罗湖在银行业的各项数据中仍占据着半壁江山,在全市金融体系中举足轻重。

(二)外资银行稳步成长,形势喜人。

罗湖是深圳外资银行的发源地,全市80%以上的外资银行总部或地区总部均扎堆罗湖,密集程度突出,无论在机构数量还是财务指标方面在全市均占有绝对优势。具体情况如下:

截至9月,罗湖辖区外资金融机构与全市数据比较情况,见表3

截至20079月,分行设在罗湖辖区的各外资银行机构主要财务数据与全市数据比较情况,见表4

二、未来罗湖金融业发展挑战及机遇

(一)深圳市金融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及城市整体布局调整,给罗湖带来的挑战。

根据深圳市金融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及整体布局,金融中心将逐步西移。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市委市政府提出了“两圈一线”金融业发展思路,两圈指罗湖蔡屋围和福田金融中心区,一线指深南路,并计划沿深南大道形成罗湖、福田、南山三大金融中心。随着城市发展的日趋完善,福田中心区、南山区将逐步兴起,与罗湖金融中心区并驾齐驱。

1、在未来全市整体金融业布局当中,罗湖金融中心区不再一枝独秀,这将逐步分流已入驻罗湖的金融机构。

1)福田中心区地位提升,成为深圳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区不可避免。

福田区是深圳中心城区,是行政、文化、信息、国际展览和商务中心。在城市发展定位中,福田中心区的定位是由中央商务区,行政、文化中心和开放式城市公园三部分组成,是集行政、金融、商务、文化、信息、会展、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化国际性城市中心,其未来的城市发展定位已重于罗湖。

目前,罗湖辖区金融机构向福田区分流已渐起苗头。继06年深圳市银监局由罗湖迁至福田后,原罗湖金融地标之一“深圳证券交易所”也将迁至福田。另外,外资银行也逐步流入福田。年初,盘古银行在福田设立深圳分行,韩国友利银行由罗湖迁入福田,“十五”期间入驻深圳的9家外资银行全部落户罗湖的盛况难以再现。虽然罗湖仍是全市金融机构的集聚地,但是福田与罗湖的差距正逐步缩小。

从整体看,金融中心西移,福田最终成为深圳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将不可避免。

2)南山区另辟蹊径,抢占后台服务基地

为满足众多金融机构及后台部门的用地需求,南山区在科技园区内建设金融服务技术创新基地,定位于“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深港金融后台服务中心以及金融信息技术创新中心”,以承接香港金融服务机构的高端和区域性后台服务中心的转移,发展金融软件外包产业为目标,同时融合企业孵化、人才培训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和企业创业风险投资等功能,满足深圳市引进金融企业、壮大金融产业的需要。

此外,位于南山区后海片区的南山商业文化中心区以东约2.3公里的填海区计划建成后海城市中心区和深圳金融商务发展中心区之一,并计划吸引世界大型金融企业总部、结算中心、数据中心及风险投资、各类基金等商务性金融企业进驻。

南山起点高,面积大,规模是福田的十倍左右。再加上西部通道和深圳机场,竞争优势不亚于福田。这也将对罗湖金融业的发展产生冲击。

2、优质营业场所稀缺,将成为金融机构搬迁的重要原因之一。

人民币业务的进一步放开,对外资银行的经营提出了全新要求,不少企业都计划扩大营业场所,寻求理想位置的临街铺面。目前,因罗湖能够满足需求的优质楼宇稀少,外资银行转而考虑迁至其它区域。据统计,罗湖区近三年入伙的写字楼只有华润大厦1幢,写字楼总面积42000,租金200/,是全市最昂贵的写字楼。而同期相近楼盘福田区有17幢,总面积1158581,是罗湖区的27倍;南山区2幢,总面积190419,比罗湖多4倍。各区楼盘的具体数据见表5

据调查,由于我区的地理和服务优势,许多的外资银行都舍不得离开罗湖,但为了顺应形式的转变,需要选择街铺作为其营业场所,因此,仍有部分外资银行有外迁的意向,如永隆、大新等机构的法人银行都拟落户福田。目前罗湖的甲级办公楼稀缺,办公楼设施老化,物业现状不太符合银行选址的要求,特别是符合外资银行经营的街铺尤其短缺。

(二)地理位置优越,罗湖仍是金融机构入驻的首选地之一,这给金融业发展带来机遇。

1、三大金融中心,优势并存,罗湖仍具有先发优势。

虽然福田和南山的快速发展对罗湖的金融中心地位构成挑战,但罗湖由于历史基础雄厚,仍是深圳金融机构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的金融聚集区。主要监管机构包括人民银行、保监局和深交所、外汇交易中心等都仍设在罗湖,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为首的金融资产,盘子大,底子厚,仍占据了全市金融资产60%左右。另外,作为深圳外资金融业的发源地,罗湖外资金融业发达,无论是在机构数、资产规模还是利润上,都占全市绝对比重,与其它区相比也占据绝对优势。因此,福田、南山要在短时间内取代罗湖金融中心地位也非易事。

2、特色突出,在同城多个金融区域中心差异化发展的格局中仍保持竞争优势。

同一区域内多个金融区存在着竞争性和排他性,但经济的区域化、层次化和多元化特征,使多个金融中心并存也并非不可能。如同国际上三大国际金融中心:纽约有全球最大、最国际化的资本市场,伦敦是全球最大最活跃的外汇交易中心,香港则拥有全球最稳健的银行业,均各有所长。因此,深圳市内建设三个金融区的规划是可行的。对罗湖金融中心区而言,最关键的不是如何与其他两个区开展竞争,而在于形成“罗湖特色”,突出自身优势。目前看来,罗湖宜依靠优质银行云集的特点树立类似香港的以银行业态为主的竞争优势,而福田和南山则分别以证券交易和金融后台服务为特色,形成三区域差异化竞争。

罗湖以银行业作为核心竞争力可以充分发挥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充分利用香港因素,一方面便于以香港为标杆学习其成熟经验,另一方面便于积极推动并依托“深港金融圈”。区委、区政府早就提出了“跳出罗湖看罗湖”的理念。因此,罗湖金融中心区要做大做强,同样要“跳出罗湖看罗湖”。区领导曾在香港举办的“2007高端服务业恳谈会”上在谈到“功能罗湖”建设时,特别提到了必须依托深港合作,把高端服务产业这块“蛋糕”做大做好。香港的金融业已接近“饱和”,要进一步做大,就有必要依托紧邻香港的罗湖来进行。因此,作为现代高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服务必然发挥重要作用,将不断通过承接服务业产业链条的转移和功能放大,推动罗湖高端服务业建设。据悉,渣打银行、永隆银行及东亚银行目前已签订意向书,研究设立后勤服务中心。内地人工、场地等经营成本比香港低,北上设立后勤服务中心今后将成为趋势。下一步, 面对兄弟区的竞争,罗湖应想方设法为外资银行的进驻提供各种便利和优惠政策。

三、措施及建议

通过调研及分析表明,金融机构的外流,与全市金融业发展战略规划重新调整布局、新兴区域的发展以及我区现有物业不能满足其发展需求密切关联。我区要稳定金融机构,继续保持金融业高度发达及金融中心地位,需要更多地从强化服务、改造物业、引进新机构等方面入手,在稳定已有的基础上,吸引更多来自香港、国外的新机构,形成与兄弟区域差异化金融业特色发展格局。

(一)进一步强化服务力度

1、建立与市金融监管机构的联系制度,定期走访,及时了解、掌握机构入驻动态、迁址意愿、营业场所需求等信息。

建立与人民银行深圳市中心支行、银监局、保监局、证监局、市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等金融监管部门的联系机制,定期走访,谋求管理倾斜,掌握机构入驻动态、迁址意愿、营业场所需求等第一手资料,把握金融业发展动向,为区委、区政府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依据。

2、密切与银行业的联系,把握金融核心。

银行业作为金融行业的核心,其资产规模占全市80%以上。而罗湖作为深圳最老的金融中心区,历史底蕴深厚,汇集了大量的银行机构,以四大国有独资银行为首的罗湖银行业资产占据了全市的半壁江山,罗湖金融中心区地位的稳固与此密不可分。目前,由于中资银行在垂直管理、体制及已有适应的临街铺面等因素,其布局和变化仍相对稳定。下一步,应紧密围绕四大国有独资银行,加强联系,重点服务,增强凝聚感和归宿力,积极为其日常经营排忧解难。

3、建立企业资源数据库,为企业提供参考信息。

利用政府服务平台,强化政府倡导和推动作用,建立企业资源数据库,在人才、客户群等方面为入驻机构提供详实数据。我们在以往的招商引资过程中发现,在了解全市大力发展金融业的背景下,入驻机构最关注的莫过于客户及人才。客户与人才是企业的生命之源,对于新入驻机构来说,迅速网罗人才,锁定目标客户群是企业业务开展成败的关键。因此,建立企业资源数据库,帮助企业划分客户群,建立人才储备,将有利于我区在今后的招商引资工作中占据主动。

4、不断强化区政府专门、细致的优质服务。

政府的服务要更到位,更细致、质量更高。帮助企业解决许多实际问题,做好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个性化服务,为香港的居民到深圳的吃、住、行、玩提供更全面、更多附加值的服务。在基础设施的完善方面,除增加写字楼面积、改善交通道路状况等措施外,还需要有一个较长时间的建设和完善过程。如充分发挥和完善人民南片区的连廊作用,有机联合物业,扩大产业集聚效应,方便企业员工出行、就餐、购物。对于外迁不可避免的金融企业,要做好服务工作,尽可能地延长其留在罗湖时间,并尽可能让其保留分支机构。

(二)加大对现有物业改造力度,最大化满足金融机构需求。

1、加快推进蔡屋围金融中心区的改造升级工作力度,进一步夯实罗湖金融中心区地位。

蔡屋围金融中心区经过近年的酝酿,已于1119揭牌改造,改造后的蔡屋围金融中心将以档次高、环境佳、功能完善、交通便利的整体形象,成为深圳展示金融业风采的一张崭新名片。同时,对改善中央银行在深圳地区货币发行业务的基础设施条件,提高全市金融服务水平和管理效率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蔡屋围金融中心区改造将是我区今后金融业工作当中的重中之重,应继续加大改造力度,为我区金融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2、加大对写字楼的综合条件整治工作。

加大对辖区写字楼的整治力度,引入规范物业管理。对于优质物业采取由政府出面,财团或银行直接收购或拆迁赔偿等手段进行整改。注重对临街商铺的情况收集,了解、掌握临街旺铺的基本情况,对金融机构有意愿的临街旺铺,积极协助其解决营业场所短缺难题,为招商引资工作做好铺垫。

3、推行招商新举措,实施先招商后改造策略。

土地资源的难以为继一直制约着罗湖的发展,在土地资源紧缺的前提下,应转变思维方式,采取新的改造策略,拓展空间,最大化满足金融业对营业场所的需求。传统的引资模式建立在先建楼后招商的基础上,近两年,福田大建写字楼,先建楼后招商,对于许多大型金融机构来说,新楼宇并不符合他们的要求,另外还有部分金融机构希望能得到物业的冠名权,使得招商工作陷入被动。鉴于此,罗湖应通过推行土地使用权、大厦命名权、大型广告牌使用权等措施,将招商工作做在前面,广泛征求企业意见,先招商后建楼,全力打造切合金融机构实际需求的优质物业。

(三)适应发展需要,制定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专项引资措施,吸引更多外资机构入驻

1、大力推动深港合作。

区域金融合作是打造金融强区的战略诉求,罗湖毗邻香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推动与香港的金融合作顺理成章。借深港合作东风,搭建高层次的金融合作平台,在政府层面建立分工协作体系,有利于罗湖打造香港金融业的后勤服务基地,承接香港服务业的内迁。同时,也有利于香港通过加强跨境货币流通管理合作,增强香港作为人民币走向世界的中介功能,实现双赢。

下一步,应主动吸引香港金融机构将后台业务内迁,积极向港资金融机构承接金融外包业务,全方位加强与香港在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领域的合作,吸引香港金融机构将其金融灾难备份中心、数据处理中心、软件开发中心、理财中心、培训中心等设在罗湖。

2、发挥优势,进一步加大针对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作为深港之间的纽带,罗湖的专业素质是内地难以企及的,在全国来说也具有较强的优势,因此可以在现有优势上扩大发展,吸引港资金融机构来区内设立机构,形成稳固的覆盖全市及周边地区的产业金融中心;此外,还可以将中国区域的技术研发、后勤客服放在罗湖,建成区域金融创新中心和金融配套服务中心以及承接并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的后台业务,如业务处理中心、银行卡中心等,把罗湖建成深港金融合作圈的金融产业聚集区。

 
 
观看次数:132    发布时间:2007-12-6 17:15:01



CopyRight©罗湖社区家园网2000-2007,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