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不晓得什么叫“理解”、什么叫“志愿”,我身体好,很少到医院,可是每当我看到电视上为了争分夺秒抢救病人而在病房走廊上匆匆而过的白色身影或在手术台上为病人做手术时顾不得擦去额上豆大的汗珠的医生们时,我不禁为他们身上散发着的天使般的光芒而折倒。他们不是金子,却散发着比金子更亮的光彩!真正的“理想”、“志愿”就在那时我幼小的心灵上萌发了。
后来,我如愿以偿,当了一名医生。可是在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下,医患关系变得有些紧张了,解决病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卫生改革的重点问题。我常思考:在今天的医患环境下,我们作为一名普通的医务人员,怎样才能真真正正为病人解除疾苦,协助推动卫生事业的发展呢?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知道病人到底需要些什么,概括起来是“三心”。
一是“信心”。患者就医时,心里想的最多的就是“医生有没有把握准确诊断我的病、有没有好的医术治好我的病?”由此可见,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好的方法为患者解除疾苦,才能给病人十足的信心,这就要求我们医务人员必须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及技能,在保证医疗安全的同时为病人治好病。而要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及技能,除了认真学好专业知识,踏踏实实地在工作中总结经验、吸收教训、孜孜不倦地探究工作中遇到的疑难病例的诊治方法之外,还有捷径吗?没有!
二是“安心”。要讨得病人的欢心,除了树病人信心外,还要让病人安心。“医药费贵、有无重复收费、有无滥检查”等,就是病人所担心的问题。在诊疗过程中我们要严格按照“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静注、能单一用药不联合用药”的原则,做到合理用药、合理检查、合理收费,在保证不影响疗效的同时,尽量站在病人的角度,为病人着想,为病人省钱。多向病人解释病情、治疗目的及疗效,使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了解更多,从而达到解除病人顾虑、使其配合治疗的目的。
三是“顺心”。病人治病、养病需要安静、舒适、卫生的诊疗环境,更需要医务人员真切的关怀、耐心细致的护理以及亲切的服务。我们医务工作者要是能把病人当成朋友、家人看待,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痛病人所痛,病人对我们的工作满意,就会从心里喜欢我们,乐意与我们为友,对共同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诊疗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还要注重培养自己高尚的医德医风,不能以工作之便谋取私利,应该关怀病人,乐于奉献。只要我们能紧紧围绕“三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即使我们不是金子,也定能发光发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