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湖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约束条件和政府作用
作者:孙 巍

党的十七大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章,在罗湖的发展中贯彻十七大精神,关键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如何理解科学,我认为就是要弄清罗湖现有的约束条件、发挥比较优势,充分且有效的利用现有的各项要素资源,同时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在未来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创造新的比较优势和经济增长点。如何理解发展,我认为应该不单纯指经济上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要兼顾社会公平、民生福利。本文从三个方面对上述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一是罗湖现有的比较优势,二是罗湖目前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三是区政府在罗湖经济发展中应该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罗湖需要发展什么、如何发展。

一、罗湖现有的比较优势

关于罗湖的优势,社会各界的意见基本上是一致的。

1、先发优势。

罗湖具有作为深圳最早的建成区的先发优势。罗湖是深圳起步最早的区,深圳的繁荣从这里开始,深圳的速度从这里体现。巨大的商业资源积累使这里成为深圳名副其实的商业大区、旺区。

2、资本优势。

20多年的发展使得罗湖具有相当的资本优势。一是体现在资本存量上,20多年来累计下来的资本不能说不雄厚;二是体现在迅速吸引资本、筹集资本的能力上,罗湖具有全国起步最早的资本市场,深交所就在罗湖区。巨大的金融资源使得罗湖区在资本市场上具有其他地区无法比拟的优势。

3、品牌优势。

罗湖本身就是深圳各区最具品牌效应的名字,许多外地人都知道有个罗湖,对罗湖这个称谓耳熟能详。我就是一个例子,刚来深圳的时候只知道深圳有个罗湖,不知道还有福田、南山,我接触的人很多都像我这样,足以证明罗湖的品牌优势。这是历史形成的、留给罗湖区的一份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4、区位优势。

罗湖毗邻香港,正是这个地缘优势让罗湖成为改革开放的先发之地。这个优势是其他区无法复制,无法比拟的。福田口岸和西部通道开通后,一直人气不旺。罗湖口岸则并没有象有些人说得那样被边缘化,依旧人如潮涌。未来深港之间经济联系的进一步紧密,将会给罗湖带来更大的效益。

5、领导全力推动。

罗湖区现在的领导励精图治,努力想为罗湖区的发展做出一些实事,做出一些大事,这在现有政府主导的体制下,是一个对经济发展极为有利的要素。

6、城市基础设施提升。

罗湖区近几年来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大下功夫,努力解决交通问题,加强城市管理,全面刷新罗湖,为罗湖发展奠定了硬件基础。

二、罗湖目前经济发展的约束条件

现在许多人对罗湖的经济发展提出了各式各样的意见,许多意见看起来非常的吸引人,为罗湖描绘了一幅幅美好的画卷,但是其中有些并没有认真的考虑罗湖现有的约束条件以及其目标实现的可行性、难度和风险。要想实现科学的发展必须弄清罗湖发展的短板在哪里,才能使提出的意见具有建设性和可行性。

1、要素成本劣势。

罗湖作为最早的建成区,土地等各项资源稀缺,四个难以为继在罗湖区表现的最为突出。导致罗湖区的土地价格、房屋租金、劳动力生活成本、工业生产经营成本都在不断上升。不仅各种要素资源的绝对成本高,与其他地区相比,相对成本也要高。成本的上升导致企业竞争力下降。

2、沉淀成本巨大,改造重建代价大。

罗湖区规划建设年代的局限性,导致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和容量已严重不适应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当初的投入都已经成为了巨大的沉淀成本,不像其他地区存在大量新建、待建用地,一张白纸好做文章。旧城区的改造要比新城区的建设花费数倍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沉淀成本大,说明改造的显性成本就大,从而导致政府做出各项决策阻力就更大。其他区进行重大决策,就没有这么大的显性成本,只有机会成本,不那么引人注意,阻力相对较小。

3、产业聚集不够,难以形成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

经济的发展存在严重的路径依赖。产业区域聚集已经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比如,美国的硅谷、深圳的华强北、北京的中关村、虎门的服装,厚街的家具等。产业区域聚集将会在产业链上占有有利地位,形成规模经济,从而克服成本上升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产生乘数效应,拉动其他产业增长。但是,罗湖一直以来缺少这样的产业聚集区域,仅在水贝附近聚集了一批珠宝企业,由于缺乏龙头产业带动,在未来的发展中缺少一个突破点。

4、政府的团队效率存在问题。

政府效率是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制度要素。公务员的效率不是由水平最高的那个公务员决定的,也不是由领导决定的,而是由效率最差的那个公务员决定的,好像木桶能装多少水,是由最短的那块板决定的,比最低的木板高出的部分是没有意义的,高出越多,浪费越大,要想提高木桶的容量,就应该设法加高最短的那块木板的高度,这是最有效也是惟一的途径。罗湖作为深圳最早的中心区,人员结构跨度大,素质参差不齐,可能导致劣币驱良币的效应。而由于干部积压严重,一些人失去当年的干劲,对新近的人员也会带来强烈的示范效应。同时政府管理层级过多,一个最基层的街道就有科员、科长、分管领导、一把手多个层级,导致大量的委托代理关系存在,各代理层的利益取向不同,激励和约束机制也很难做到有针对性,从而对决策、执行、反馈等各环节的效率产生影响。

5、财政收入劣势。

罗湖区目前的财政状况被人称为“吃饭财政”,财政收入水平在六区中较低,这意味着政府能够支配的资源太少。同时市财政对罗湖的投资,在市财政所有投资中所占的比例相对于其他区来说非常少,这样,在拉动需求的投资、消费、政府支出、以及出口等要素中,政府投资拉动这一项就处于完全劣势。而政府用经济手段来引导产业发展方向的能力也大受影响。

6、竞争对手多而强。

随着全市发展中心的西移与北移,其他区域迅速崛起,特别是福田中心区的开发建设,其商贸、金融、信息、会展产业发展迅速,大公司大企业迅速聚集,已经后来居上,罗湖商贸、金融、信息产业受到严峻挑战,而且福田中心区的资源聚集效应还在进一步加强,估计等其产生溢出效应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此外,南山区的高科技产业,盐田区的物流业、宝安龙岗的制造业的迅猛发展都使罗湖区在相同产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

7、部分人观念存在误区,偏好大而全的发展观。

目前口号多,但不实际。记得朱元璋夺天下的九字真经:“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精炼、实际又有效。日本在五十年代确立的“重化工业立国”战略,六十年代确立的贸易立国战略,口号言简意赅,重点明确,一举确立日本世界经济强国地位。而罗湖目前的经济发展虽然有很多好的想法,但大多是描绘未来美好的愿景,对具体怎么做,什么先,什么后,什么轻、什么重、什么急,什么缓都缺乏具体的可行性分析。缺乏一个重点突出,简洁有力的发展口号。

三、政府在罗湖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确定经济发展的先后、轻重、缓急。

要先打地基,后求发展,先存量积累,后产业升级,这是由于沉淀成本巨大,改造重建代价大决定的。要轻速度,重效率,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重资本密集型,这是由于罗湖的资本优势和其他要素资源紧张决定的。要急发展深港一体化经济,缓政府改革,急交通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缓城中村改造,因为罗湖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是其他地区无法复制的,交通基础配套设施是经济发展的瓶颈,而政府的改革和城中村改造都是难度相当大的事情,不宜操之过急。应本着稳定第一,先易后难的思路来开展工作。

2、目前集中发展一个聚集产业。

这是由于“胜者通吃”原理、规模经济效应以及政府财力不足决定的。产业引导,以点带面,一定克服大而全的误区。争取集中力量只作一点,形成一个产业聚集区,实现规模经济以降低成本。同时以一个产业的发展产生乘数效应,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所谓一业兴,百业兴。以华强北为例,一个电子业的胜者,在商贸、餐饮、娱乐等领域都可以通吃,成为深圳的商业中心。我们的笋岗虽有八大市场,但我觉得反而不如只做大做强一个市场更有效。那么发展什么呢,从路径依赖效应和周边竞争对手情况来看。目前最为现实的是发展以黄金珠宝首饰加工和营销为主体的产业聚集区,在水贝田贝形成的配套的珠宝产业链。为什么由政府来做这件事呢,因为已无土地,市场自发聚集存在困难,周期长,容易在竞争中失败。

3、未来定位第三产业的高端市场,重点发展口岸经济。

这是由罗湖的区位优势、先发优势、品牌优势和成本劣势决定的。高昂的成本让我们必须发展高附加值的产业,而高科技、物流、房地产等产业罗湖竞争力较其他地区为弱,只有定位在服务、商贸等第三产业的高端市场才是未来罗湖经济发展的出路。但是目前罗湖最旺的东门等商业区还是以低端消费为主,产业升级的周期会很长,任务也很艰巨。树立罗湖高端消费市场的形象关键在于罗湖城市品牌营销,而“免费搭车行为”导致城市营销这种公共品性质的活动,需要政府来做,城市品牌营销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作,并不是简单的做做广告。最好是由政府来购买服务,而最重要是的专业策划、营销机构的选择,这也是最大的难点。

4、打造高效率的服务型政府促进经济增长,同时兼顾社会公平、民生福利。

政府部门增量调整,准入严格,是现有体制下的次优选择,但要提防政府团队中短板的示范效应。同时减少管理层级和委托代理关系,这是由于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会组织各层面信息流动大大加速。这些压力迫使政府做出快速反应和迅速决策,如果大量的、臃肿的、富余的、中间管理层级不被删除,将大大降低政府的快速反应能力。信息的扁平化要求政府层级扁平化。这样可使富余人员精简,管理成本下降,人员素质提升,管理水平改善,政府效率提高。另外,经济的增长并不意味着科学的发展,政府还要把重心放在公共服务上,一是政府加强对困难群众的转移支付,注意社会公平,二是政府提供卓有成效的公共物品、提高民生福利。

 
 
观看次数:127    发布时间:2007-12-11 15:34:39



CopyRight©罗湖社区家园网2000-2007,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