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罗湖未来发展建设的四点建议
社会主义发展建设的新时期,新一届国家领导人,结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集思广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协调,就是要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可持续,就是要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科学发展观为地区或城市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指明了方向。深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罗湖又是深圳改革开放的源发地。20多年来,罗湖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指引下,创造了以国贸“三天一层楼”为代表发展神话,取得了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功。但是,就像我们所预知的那样,在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本身会凸现一系列新的城市问题,譬如土地资源难以为继,产业结构需要调整,经济建设与文化发展失衡,环境问题突出,城市可持续发展遇到瓶颈等等。
城市发展到新的历史阶段,对城市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提出“罗湖未来发展建设的四点建议”,供方家参考。同时希望对建设和谐新罗湖有所提示,希望能抛砖引玉。
一、向龙岗“借”地盘,营造城市合力
众所周知,土地资源成为罗湖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之一。现在的罗湖,像一个手脚被捆绑住了的巨人,东面为盐田所阻,西面与福田划路为治,南面被深圳河截断,与香港隔河相望,北面与龙岗的布吉镇接壤。罗湖被夹在狭缝之中,进退没有余地,拳脚无法伸展。
纵观罗湖四方,香港就不说了,它对土地资源的要求与依赖性,比罗湖有过之而无不及,且因历史原因,香港与罗湖断无相互嫁接的可能,只可以借助彼此的区位优势,在经济文化发展上促进融洽,共创繁荣与辉煌;对于西面的福田,由于城市建设起步比罗湖晚,城市布局会相对合理,但土地资源使用殆尽,已经步入了类似于罗湖的窘境,双方只能相安无事;盐田是特区里面的小弟弟,横卧在深圳狭长的东部走廊上,主要靠盐田港经济圈带动全区的发展,西进龙岗本有地利之便,但动因尚显不足,巴望毗邻的大哥哥罗湖对它伸出援手,罗湖也不便欺侮小弟弟,越过小弟弟的领地染指龙岗大鹏半岛的绿色宝地。
如此一来,如果罗湖想在土地资源上得寸进尺,只有一条路可走,那就是出布吉,沿深惠路一线向龙岗“借”地——首先考虑将布吉镇辖区纳入版图之内,然后可以考虑将横岗与平湖归为己有。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好处非常明显:布吉、横岗、平湖……可借助罗湖的力量撬动当地经济飞速发展,罗湖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后续发展资源瓶颈问题,便于罗湖对区域资源的整合与产业重新布局。对龙岗而言,虽然短期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龙岗经济发展,但从长远来看,则有百利而无一害,因为,龙岗辖区减少,龙岗固有资源可以得到更充分的利用,龙岗可以集中精力抓其辖区内城镇经济建设,加快龙岗辖区总体城市化的进程,缩小龙岗与深圳其它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便于提升深圳的总体竞争力。
总之,罗湖与龙岗嫁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可以营造城市合力,促进深圳城市持续发展。就此意义而言,深圳区域间的嫁接,已非罗湖一区之问题,实乃深圳全市之大局,推而广之,类似思路还适合福田与宝安,盐田与龙岗——实乃深圳城市持续发展之大计,不可不察。
二、打造类东门主题商业圈
一个人对城市的印象,非常有趣。就像说到北京,我们会想到王府井,说到上海,我们会想到南京路,说到武汉,我们会想起汉正街……那么说到深圳,我们会想到哪里呢?欢乐谷?世界之窗?深南大道?……不错,肯定会有人想到这些地方,但我敢肯定,更多的人想到的是华强北,东门。为什么呢?因为华强北的电子市场,中外驰名,东门步行街的繁华,举世皆惊——这就是商业圈的魅力。
商业圈不仅是城市繁荣的焦点,也是财富汇聚的集散地,吸引了众多本地人和南来北往的客商与游人。不信你到东门去看看,熙熙攘攘的人流,你用水泄不通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为什么来东门的人会如此之多呢?一则说明东门商业圈对消费者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一则说明消费者对商业圈有旺盛的需求。就此来看,深圳的商业圈不是多了,而是太少了,少到消费者可以把东门挤得交通瘫痪。
有没有办法让消费者把眼光从东门移开,以减少东门人满为患的压力呢?当然有,那就是打造更多的主题商业圈,罗湖当仁不让。
罗湖的发展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罗湖的特点是商业繁荣,人口集中。东门为罗湖塑造了商业圈典范,在此基础上,打造多个类东门主题商业圈——让各行各业的商业圈在罗湖开放。这样的话,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不可再生资源,充分发挥罗湖已具备的资源优势,创造出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当然,至于主题商业圈的选址及主题,则需要方家研究考证,实非张旭所能把握矣。
三、盼望一条清水河,有鱼有草有清波
山没有水,似乎少了灵魂。对于城市,也是如此,水让城市生动,充满灵气。一座城市如果没有水,就像一个人没有灵魂一样可悲,那是不可思议的事情。当然,这里所说的“水”,不是经过处理了的自来水,更不是深圳诸河道里的污水、臭水,而是清水——是流动的、有鱼儿嬉、有草儿飘的清波荡漾的水——这样的水,流动着这样的水的河流,在深圳,在罗湖,应该是没有了。
走过深圳的臭水河,掩鼻之余,想:建筑如此美丽的城市,如果有清波荡漾的河流,那该多惬意啊。可是没有,荡漾着清波的河流,只能遥想,在千里之外的家乡,这样的河流还是有的。
想来罗湖曾经是有清水河的,不然为什么有一个叫清水河的地方呢,但是现在真的没有了,“清水河”成了人们对某种陈年往事的回忆和畅想,与之相反,污水河则成了深圳人的梦魇。但是,清水河就永远消失了吗?深圳,罗湖,再也不会有清水河了吗?
不行啊!
我倡议:所有的罗湖人,所有的深圳人,都行动起来,美化我们周遭的生活环境,美化我们的河流;我倡议:所有的职能部门,行动起来,严管起来,打击乱污染、乱排污……我倡议:由政府部门牵头,组织人力物力财力,寻找清水河的源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
但是,如果“活水”流不到罗湖,流不到深圳呢?没关系,我们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我们挖人工河,开渠引水——1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宗已经挖出举世惊叹的京杭大运河了,1000多年后的今天,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先进,难道我们还不能挖出一条清水河来不成?果真要让古人笑话耶!
盼望一条清水河,
有鱼有草有清波,
日夜流过罗湖桥,
千秋万代乐呵呵。
四、沿东湖梧桐山麓筹建一所国际性综合大学
一座城市的经济与文化,一座城市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犹如一个人的两条腿一样,如果少了一条,会显得非常蹩脚。
深圳是全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罗湖又是深圳改革开放的源发地,20多年来,深圳,罗湖的经济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当所有的喧嚣平静,我们扪心自问,深圳的城市文明足以支撑城市的持续发展吗?我们不能回答,尽管,多年来,我们的政府、我们的有志之士,一直在做持续不懈地努力,力争树立深圳城市文明的文化大纛,但是,我们还是不敢肯定。
这个世界上,以经济闻名的城市很多很多,纽约、东京、新加坡……相比之下,以文化闻名的城市则少很多,或者说城市某方面的文化已经很出名了,但是城市本身却默默无闻——你肯定知道哈佛大学,但是你肯定知道波士顿与马萨诸塞州吗?你肯定知道耶鲁大学,但是你肯定知道纽黑文市和康涅狄格州吗?
问题不答自明。但是,换个方位,你肯定知道深圳,但是你肯定知道深圳大学吗?就文化的意义而言,深圳大学还远远不足以支撑深圳的经济发展——由于改革开放,深圳的经济高速发展,吸引了从多外地精英加盟深圳,但是,一旦深圳的经济优势弱化,深圳是否还有足够支撑自己经济发展的人才和文化呢?
所以我认为,深圳必须建立一所有国际性影响力的综合性大学,把它打造成深圳文化的标签,让世人对深圳的精神文明有理性的认识。
而这所具有国际性综合意义的大学选址,最好的地方就是山青水秀的梧桐山麓,东湖之畔。
这对罗湖,对深圳的未来,充满意义。
我是一个在深圳生活了差不多 10年的外地人,我将生命中最精彩的年华,留在了这座城市。我想,我对这座城市是有感情了。偶尔在网上看到了“学习十七大,我为罗湖发展献计策”征文的消息,就有了写点什么的冲动,虽然,极短时间里的脑力激荡,无法产生远见卓识,又何况,对于城市发展这种宏观的问题,我本身又是一个外行——但我所想表达的,绝对不是个人的癔想,也不仅仅是对罗湖的希望,而是生活在深圳的人的群体意识与愿望!我能想的,希望我们生活的城市越来越美丽,越来越具有竞争力——无论是对于我们这一代人,还是我们的后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