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农民工公共信息服务中心,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培训服务
作者:许建国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农民工逐渐成为中国最大的群体,是一个跨地区、跨产业、跨阶层、跨文化的特殊群体。据了解,目前在深圳罗湖区外来务工人员数十万,成为罗湖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目前罗湖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力量,推动了制造业、服务业、建筑业、运输业、装配业等产业发展。
  农民工作为对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有着其他群体和组织不可替代作用,逐渐成为中国产业工人的一部分。但农民工进城要面对就业问题、培训问题、权益维护问题、社会保障问题、子女入学问题、生活文化问题、土地流转问题及政治参与问题,而最需解决的就是就业与培训问题。
  随着各级政府对农民工的重视。目前深圳市政府启动了面向农民工就业的服务项目,但由于资源受限,渠道简单,还是难以满足农民工日益增长的就业需求。面对农民工提供就业服务存在以下不足:一是农民工进城就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既不利于就业地对外来就业农民的管理,也不利于外出务工农民自身权益的保护。二是政府部门的管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输出地政府在农民就业服务问题上没有对口主管部门没有建立乡村剩余劳动力就业机制。三是没有建立稳定的农民工就业引导机制。由于政府和社会在引导农民工就业方面提供的服务太少,农民工在进城就业前,普遍缺乏系统性的就业和培训指导。四是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对称。虽然深圳市劳务市场已经发展了二十余年,但中介服务屈从于利益导向,信息渠道受到严格控制,求职者很难通过制度化途径获得供求信息,即使得到也要付相当高的成本。五是就业信息缺乏,使进城农民择业范围大受限制。政府监管渗透力度不够,劳务市场公信力低,部分中介打着为农民工介绍工作的幌子,与黑中介狼狈为奸损人利已。
  因此,我们建议由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建立深圳市罗湖区 “农民工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和终端信息亭。
  农民工公共信息服务中心:就是农民工就业、培训、权益维护、生活服务一体化的集成解决方案,服务平台通过整合市场资源,推行“就业指导+教育培训+权益服务”一体化运作模式,实现农民工的城乡转移,真正做到以信息流有序引导农民工流,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的可持续发展。其服务体系包括:就业信息服务、培训信息服务、权益维护信息服务、文化生活信息服务、子女教育信息服务、个人创业服务。更重要的是,该中心整合了现有的职业培训机构、就业服务机构、民工类机构。另外,也可以顺利进入农业、农民、农村领域,实现对农产品、农村生产资料的信息化服务,充分开发和利用 “三农”信息资源,促进 “新农村”建设。
  农民工信息服务亭:是一个集信息查询、服务为一体的多功能信息服务平台,也是采用信息技术对农民工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平台。它是一个提升城区形象、方便农民工、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窗口,也是“农民工信息服务中心”的表现形式之一,其价值表现在:一是有利于构建“和谐罗湖”,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背景;二是有利于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解决农民工信息不对称及入城盲目性;三是有利于加大政务公开力度,满足社会对信息资源利用的迫切需求;四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人为本、以民为先理念的具体体现。符合打造“数字罗湖”的定位。
 
 
观看次数:72    发布时间:2007-12-20 10:22:01



CopyRight©罗湖社区家园网2000-2007,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