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区政府广开言路,集中民智,为罗湖的进一步发展纳计献策,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笔者才疏学浅,就当前罗湖在四个“难以为继”的形势下,如何实现二次开发、实现深层次的发展提三点建议,供参考:
1、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香港因素,推动罗湖的新发展。市委、市政府提出“向香港学习,为香港服务”的口号不久后,香港政府率先提出了共建“深港大都会”的宏伟构想,这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关内四区都在进一步发展同香港的关系,罗湖有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务必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把推动同香港的联系、合作与共建,作为罗湖新时期深层次外向型发展的重中之重,作为罗湖未来的核心竞争力,统筹规划加快推进,还要先行一步才能获取主动。重点要进一步解决“互通、互融和共建”的问题,“互通”就是要改造文锦口岸,新建莲塘东部口岸,尽早接驳地铁;“互融”就是当前要在就医、就学、居住和社区服务等方面实现社会互融,下阶段在扩展到电信、金融、保险等深层次方面,为融城作基础;“共建”就是基础设施、公共规划、职能配套、产业互补等方面加强合作,共同建设,当前的重点是规划好、开发好深港边界地区,形成新的经济增长带和城市建设带。
2、重新认识和科学改造城中村,推动罗湖的和谐发展。旧城改造是城市发展回避不了的问题。罗湖现在有35个城中村,现有建筑1.24万栋,用地面积达235.68万㎡。这是罗湖市容市貌的斑点,是维稳、计生、消防的重点防控区,也是新时期和谐社会构建的难点和重点。我们不能回避,但可以重新认识。一方面,城中村在过去罗湖的发展中起到了促进作用,当前还在为大量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廉租房;另一方面,城中村现在暴露的问题比较多,有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暴露出来,这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作为中心区,作为老城区,要把城中村作为新的开发资源。试想,罗湖至少还有35个城中村可供改造开发,关内有的区在近几年的新建项目完工后可能连改造项目都找不到呢。因此,对城中村的改造要高度重视、科学规划,积极稳妥地分步推进,要结合城市功能区划、市政远景规划、产业改造升级等积极推进城中村的改造,做到一村一特色、或几村一特色。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利用市场资源和社会力量参与城中村的改造,让利于民,特事特办。同时,要结合城中村的改造,逐步引导集体股份公司走向市场、实现转型、健康发展。一味扶持和“头痛医头”不是办法,这种畸形的股份公司也要改制,能转型的转型,能出售的出售,该破产的破产,政府不能长期背这个包袱。
3、以人为本调动公务员积极性,为罗湖发展作好保障。治理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通常有两种模式,一种是“有为而治”,一种是“无为而治”。我认为后者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经一定的积累、在成熟和规范的条件才可以实现的。罗湖显然还只能通过广大公务员勇当工兵、积极探索、勤奋工作来实现有为而治。高速发展过后,罗湖有过一段停滞期或称调整期,公务员的待遇也是如此,包括薪酬补贴、住房困难以及干部积压等问题。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对公务员反感的情绪,认为公务员不能加工资、政府不能建房子等等。客观地看、从发达城市看,公务员在社会阶层上应属中产阶级,但现在罗湖的公务员平均起来可能还达不到中产阶级的水平,大量的新进公务员、包括工作了六、七年的公务员连房子都买不上。同时,横向比较,兄弟区、周边城市、北京上海等长三角城市,公务员的待遇增幅远远高于深圳。在物价连续大幅上涨的情况下,实际收入在下降,但工作的压力在增大,积极性难免会有受到影响。因此,一方面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要继续发扬“两个务必”的优良作风。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公务员的关心,加大对干部队伍建设的投入,适当提高薪酬待遇,健全激励机制,协调市有关部门加大干部的统筹安排力度,包括为新区输送人才,逐步解决罗湖干部积压严重和老化的问题,建设一支充满活力、勤奋兢业的公务员队伍,为罗湖的深层次开发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