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 03-07
罗湖家园网讯:深圳边境河上有个“长岭耕作口”,这是当地村民来往香港新界“飞地”耕种而设在界河上的7个陆路通道之一。“耕作口”北边是罗湖区莲塘街道长岭村,南边是新界沙头角与打鼓岭之间的莲麻坑村。
长岭村与莲麻坑村世代相邻,隔河相望。用句很文艺的话说:这边耙田那边挑秧,那边割禾这边晒粮;这村鸡鸣那村天亮,长岭炒菜莲麻坑香…………
1960年代的莲麻坑风水塘
一河两岸盆菜香
深圳河两岸的围村原住民,历来有春节、元宵聚族团拜吃盆菜的习俗。2017年春节期间,笔者应邀参加了长岭村和莲麻坑村新春联欢盆菜宴。
长岭村地处罗湖至沙头角的罗沙路上。过小年那天下午,老远就听到锣鼓声和欢腾的音乐声,走近一看,彩旗飘扬,100多席盆菜桌椅面对“同心共筑 美好家园————长岭村迎春晚会”舞台,依次排列好,1000多位村民和嘉宾喜气洋洋地参加一年一度的乡村盛会。
莲麻坑村坐落在长岭村的南面,仅一步之遥,但是被深圳河两边的铁丝网相隔。年初九,我们参加“莲麻坑村春节联欢”盆菜宴,非得从罗湖口岸入境,乘广九火车扺上水站,然后坐莲麻坑派出的一辆辆出租大巴进村。要在平时,进入莲麻坑要办“禁区纸”;这次一年一度的村民年俗活动,就由村公所统一将嘉宾的名单和证件拿去新界边境部门办理,领取“白卡”(香港禁区证)验证放行。本来从长岭村跨过深圳河只需20来分钟,现在绕道新界上水、文锦渡路、莲麻坑路,两个多小时才到达四面环山的一个山谷————莲麻坑村。
莲麻坑村民保留客家人重视风水的习俗,遵循祖先定下许多保护山林的乡规民约,加上香港政府实施边境禁区政策,老村几乎毫无发展,好像时光停留在半个世纪前的原生态村落。由于村里人大多到香港市区,甚至深圳和外国打工谋生,据说偌大一个村子如今只住100来人。
然而,这次春节联欢盆菜宴,一下子回来2000多名乡亲和嘉宾,一面面彩旗装点山村,拜年的麒麟从村头舞至村尾,锣鼓震天,家家春联和灯笼红艳艳,莲麻坑村顿时人气满满。
深港两地盆菜宴的菜式与仪式一样。吃着一层层从下往上叠加的萝卜角、炸猪皮、焖腐竹、红烧肉、炸鳗鳝、炸鲜蚝、白斩鸡、烧鹅鸭、白灼虾等,味道一样。但不一样的,是这里的乡间风情和这两个古老村落悠久的同宗同胞的人文历史。
叶定仕(中)与第二任夫人张氏(左)、张氏胞弟摄于泰国曼谷
两村叶姓同祖宗
清康熙《新安县志》载有“莲麻坑村”,也就是说莲麻坑村已有300多年历史。该村居住着叶、冼、刘、张、曾、官等家族,其中叶姓是大姓。据《沙头角莲麻坑叶氏族谱》载,叶氏始祖沈诸梁,春秋末期楚国的政治家、军事家。沈诸梁被封地河南叶县,遂以地为姓。宋末一支族人南迁梅州,叶梅实为入粤九世祖,后和兄弟叶梅明、叶梅友三人从梅州迁出,叶梅明卜居惠阳淡水,叶梅友定居海丰,叶梅实迁至陆丰(今陆河县)螺溪创基业。
叶梅实后裔、叶氏入粤十九世祖叶思发到东莞清溪教书,居于观澜松园厦,娶妻邱氏,生二子叶达波、叶达滨。
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二十世祖叶达波兄弟俩先后从松元厦迁居新安莲麻坑买田建宅。如今叶氏宗祠二进神厅供奉莲麻坑始祖思发公、开基祖达波公、达滨公。故神厅两侧楹联为:“由陆至安,二百余载春祀秋尝,不忘螺溪木本,自思迄荣,十三传孙承先启后,犹存楚县家声”,联中“陆”指陆丰,“安”即新安;“自思迄荣十三传”,是指叶氏从“叶思发”始,按辈分排列“思达廷开应,昌成定吉祥,茂兰荣…………”十三代。几百年来,叶姓枝繁叶茂,后来村里各姓陆续外迁,目前除刘姓一户人以外,村中居民绝大多数是叶姓族人,因而村中大小事务均以叶姓为首。
清道光时期,莲麻坑为广东道广州府新安县第六都官富司属莲麻乡,范围包括围心、沙吓、新屋、水芋田、对面、担水沥、新桂田和塘肚山等近10条村子,是沙头角“十约”中独立一约。同治年间,由于村内人口逐渐增加,莲麻坑村民不断在本村开垦土地外,还伸展到深圳河北岸建立了长岭村和径肚村(刘氏建村)。
根据香港学者阮志研究莲麻坑村的著作记述:莲麻坑可耕作土地大部分原分布在深圳长岭村(庵泥坑)、径肚至伯公坳一段,有1000亩,其中水田约400亩,山坡地约600亩。莲麻坑村民到长岭耕作大约要步行半小时,因此,清同治年间(约1865年),村民叶昌颖、其儿子(亦为清朝武秀才)叶成永及从美国回来的华侨叶成翘,在长岭村建起临时耕作房,作为休息、储藏用品及生产材料等之用。后来,建屋渐多,长岭村叶氏成为莲麻坑的分支。
于是,莲麻坑与长岭村叶氏同出一祖宗,同饮一河水,同耕一块田,同说一方言(客家话),同祀一祖祠,同样信仰关公、观音、土地伯公,祈求各方神灵和祖先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村宅太平。长期以来,凡清明、重阳春秋两祭和春节、元宵团圆饭,两村互相参加。所以,丁酉年春节,莲麻坑村长带领村民代表到长岭村欢聚;长岭(包括莲塘股份公司刘董事长)村干部一行,前往莲麻坑村春节联欢宴会上祝贺。
位于香港沙头角莲麻坑的叶定仕故居
村民“跨境”种庄稼
1898年,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和1899年签订的《香港英新租界合同》,深圳河成为中英管辖的分界线,河两岸的土地和村庄也被一分为二。但当时《两广总督谭钟麟暨广东巡抚鹿传霖布告》及香港总督卜力布告等显示,“仍准两国人民往来” 。实际上,从1899年沙头角勘界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深港边界从未设任何哨卡。深圳河边境村庄居民自由往来,无论是垦荒种地,下海捕鱼,还是探亲访友、赶墟买卖,两地联系从未间断。
深圳河以北的莲塘较大片的冲积平原,得以从大小梧桐山的水系灌溉,成为肥沃的水田。所以莲麻坑村在长岭一带的耕地面积511.2亩,其中水田399.3亩,旱地60.13亩,包括松山、草山和禾坪。房屋147间,地基8.52亩。
1949年6月起香港政府在新界边界地区实行夜禁。1951年5月25日,再扩大夜禁区域。同年6月15日,又颁布《1951年边界封锁区命令》,宣布在新界边界地区实行封锁,进入或逗留在封锁区内者,必须持有港府发给的“派司”(通行证)。从1949年至今,莲麻坑村一直在禁区范围内。
为加强边防管理,1951年2月15日,广东省公安部门宣布实行边境管理,往来旅客须凭公安部机关签发的《出入境通行证》通行。据统计,1954年深圳河以北的宝安县(今深圳市)的15条自然村,在香港新界拥有土地4006.99亩;香港新界12条自然村154户人,在宝安有土地489.39亩。1977年宝安县在香港新界土地种植水稻448亩、蔬菜245亩、鱼塘320亩。(刘蜀永、苏万兴主编《莲麻坑村志》,中华书局出版)。双方村民凭证经“耕作口”在对方耕种。
长岭村古称“长命村”,连接莲麻坑有座桥叫“长命桥”。清代时为石桥,有两个桥墩,桥面用三条麻石并排铺成,是莲麻坑村民到长岭耕种和前往深圳墟投墟的必经之路。1978年,港英政府在莲麻坑路沿河加多一重铁丝网,俗称“第二防线”,长命桥上双方建有闸口,分别有“嚤囉差”(僱佣军,后为警察)和边防军守卫。
1978年,国内实施改革开放,持过境耕作的村民迅速增加,村民从香港携带的副食品、日用品也越来越多。狭窄的石桥不敷应用。其时,长岭村及莲塘大队的干部希望拓宽长命桥让汽车通过,加速莲塘的发展。最后,长岭和莲麻坑村民双方出资出力,仅用3个月时间,在当年5月修成长7.6米、宽4米的水泥桥。
刘蜀永、苏万兴主编的《莲麻坑村志》,按照地方志编修体例,系统介绍莲麻坑的自然和社会状况
长命桥上会亲人
莲麻坑村和长岭村的人文历史很丰富。村中历史人物中,最引人注目的是香港新界原居民叶定仕,他是辛亥革命元老,早年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革命活动,曾担任中国同盟会暹罗(泰国)分会会长。
叶定仕的孙女叶凌,在莲麻坑她家的祖屋(1908年仿翠亨村孙中山故居建成、香港二级历史建筑物)向笔者介绍,她爷爷叶定仕,原名天发,号广新,1879年出生在莲麻坑一个贫苦的客籍农民家庭。1895年,叶定仕16岁被“卖猪仔”到暹罗曼谷做裁缝。凭着勤劳、聪慧和一口流利的泰语及交际能力,得到暹罗王室一位公主青睐。1905年与公主结婚后,结识了暹罗许多达官商贾,承包了暹罗陆军军服的生产。至1910年,叶定仕逐渐成为拥有一定财富和较高社会地位的侨领之一。
叶定仕经孙中山和胡汉民的介绍入泰国同盟会,1907年至1911年担任四年的泰国同盟会会长和振兴书报社社长,同时是孙中山主盟泰国中华会馆的创始人之一。他和其他爱国华侨一样,积极捐助和筹款,全力支持孙中山发动推翻清政府的黄冈起义、广州起义、云南起义、武昌起义。他不顾泰国政府的警告,为起义提供枪支、弹药、军服和药品,后被泰国政府通缉、没收全部财产并驱逐出境。1936年冬,叶定仕带着一家人回到新界老家,年老病弱,缺医少食,1943年在莲麻坑病逝。叶定仕生前获过辛亥革命胜利后授予二等勋章及证书。泰国也拉府建府时,为纪念叶定仕做出的贡献,用其号“广新”, 命名一条街道为“广新路”(GUANG CHAIN R。D。)。
叶定仕第一任夫人是泰国王室公主,第二任夫人是深圳南岭村张氏,第三任夫人是深圳草埔梁氏。叶定仕的次子叶理山、三子叶瑞山,在1940年代分别参加东江纵队和粤赣湘边纵队,成为光荣的革命战士。叶瑞山和母亲梁氏还利用莲麻坑的祖屋做游击队地下交通站,传递情报,服务部队。1946年,叶理山随东纵北撤烟台,参加过豫东战役、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1949年跟随四野南下,获过三级解放勋章和独立功勋荣誉章。
1982年,叶理山在北京离休后叶落归根,却因莲麻坑属香港新界回不去,就回到原属莲麻坑的深圳长岭村定居。叶理山是军人身份,既无法回莲麻坑探亲,又没有过境耕作证件,如果要和新界那边的亲戚见面,就由堂嫂带话,与莲麻坑亲人约定时间,大家在长命桥南北端“会话”。后来,莲麻坑亲戚凭证可以越过长命桥“界线”,到桥头中方边防检查站接待室暂短会面。
身在深圳河边的长岭村,常常思念着郁郁葱葱山林后面的祖屋,还有父亲的坟茔墓碑,此时的叶理山成了真正的“望乡”!直到1997年香港回归后,叶理山才获准踏上离别50多年的莲麻坑家乡的山路…………
来源:深圳商报 本报特约撰稿 廖虹雷 编辑 敏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