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门诊输液取消 "吊瓶森林"消失

南方日报 12-23

  罗湖家园网讯:“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然而在中国却常看到不论大病小病,入院就开始输液治疗。无论是大医院还是小医院,输液室俨然是最忙碌之地,“吊瓶森林”蔚为壮观。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输液量达百亿瓶,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输液不良反应。

  12月1日,罗湖区人民医院正式宣布即日起正式取消门诊输液(儿科和急诊除外)。截至目前,除港大深圳医院自开业以来就不设门诊输液之外,自今年4月1日以来,深圳已有宝安区人民医院、福田区人民医院、龙岗区中医院、宝安区人民医院(集团)第二人民医院、南山区人民医院、罗湖区人民医院等多家区级医院先后叫停了门诊成人输液。

  取消门诊输液后,医院还能看到“吊瓶森林”吗?医院的利益会受损吗?医生和患者又有何反应?近日,记者走访这些医院发现,取消门诊成人输液的医院,已经不见“吊瓶森林”,门诊输液量大幅下降,而患者的满意度也提高了。

  实施效果

  成人输液量下降九成

  宝安区人民医院是深圳首家宣布停止门诊输液的医院。12月7日下午3时,在成人输液区,除了3个患者躺在留观区病床上打点滴外,只有20多张座位的输液区仍显得有点空空荡荡,仅见三四个病人。

  “以前成人输液区还没有整改的时候,面积比这个大多了,而且坐得满满的,等候输液的病人还排成长队,都排到楼道门口了。”输液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自今年4月1日医院停止门诊成人输液后,门诊不再单独设输液区。“如果门诊患者因病情紧急,确实需要输注抗菌药物输液的,医生将严格根据病情作出合理判断,安排到急诊科输液留观。”宝安区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肖琳说。

  针对病情确实需要输液的病人,医院制定了相应的“门诊转急诊输液”方案,即门诊医生开处方,患者到客服中心打印病历,客服人员带患者到急诊科,急诊医生下医嘱,护士为患者输液。“急诊医生主要是对药品进一步确认,起到一个把关作用。”宝安区人民医院副院长、急诊医学学科带头人张文武强调。

  “几个月下来,效果很明显。”张文武说。他给出了一组数据:2016年4月1日前,医院门诊成人输液量是150-200人次/天,4月份降到15-25人次/天,近几个月,每天只有10人次左右。总体来看,成人输液量较前下降了90%,而且医生、护士的工作效率也提高了。

  让张文武高兴的是,成人门诊输液量的下降也带动了儿科和急诊科门诊输液量的下降。据统计,到12月份,医院急诊科输液率较以前下降了50%以上,儿科输液率也较以前下降了60%。“停止门诊成人输液后,医院营造了合理用药氛围,门诊医生严格掌握输液指针,进行合理用药了。”张文武满意地说。

  同样的效果在南山、福田等医院也可以看到。南山区人民医院相关负责人表示,自10月1日该院取消门诊成人输液以来,医院输液数量从原本的每天350-400人次,高峰期600人次,下降到了如今的每天150-200人次。“目前的输液以急诊及儿科输液为主,门诊转急诊输液数量每天只有5单左右。”该负责人表示。

  在福田区人民医院,从门诊转急诊同样有“绿色通道”,不需再次挂号。“经门诊医生开出输液单后,在分诊台盖章,就可免挂号去急诊输液进行输液。”福田区人民医院门诊部主任李涛说。

  12月16日下午,记者在福田区人民医院二楼急诊输液区看到,以往需要排队的输液区还有不少空座,输液的患者也多是因外伤或急性疾病前来急诊就诊的。有一位刘姓患者当日因患肺炎从门诊转至急诊区输液。据福田区人民医院急诊科统计,自今年6月1日至9月份,该院门诊转急诊输液共597人次,平均每月150人次,平均每日5人次。相比6月以前门诊输液病人平均每天175人次,效果十分显著。

  患者反应

  新政实施后无一投诉

  取消门诊成人输液的背后考量是什么?“主要是针对过去滥用抗生素的现象,减少不必要的用药行为。”张文武说,在过去的用药习惯中,很多不需要用抗生素疾病也使用了抗生素,这几乎是深圳乃至全国的医院变成“吊瓶王国”的主要原因。在采访中,多位医疗界人士都表达了同样的观点。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然而我国许多老百姓对“输液见效快”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拿抗生素当感冒药、输液比吃药好等误区。

  静脉输液和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近些年来逐渐为大众所熟知。国家发改委曾公布的一组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去年每人输液8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而在我国的门诊输液处方中,80%以上涉及抗生素,抗生素滥用造成的人体细菌耐药药物不良反应几率增加等不良后果日趋严重。

  2015年8月,国家卫计委《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15年版)》,被称为“史上最严限抗令”,全国各医疗机构纷纷响应,一系列降低抗菌药物使用量的治理行动接连实施,其中,最受热议的便是取消门诊输液。

  呼吸内科曾是宝安区人民医院门诊输液的“大户”。据张文武估计,取消门诊输液前,仅呼吸内科每天的门诊输液量,就占到医院日均门诊输液量的四成以上。“这些患者认为输液后病好得快,于是无论大病小病都常恳请医生采用输液疗法,其实这种认知是错误的。”医院工作人员黄霖说,输液有可能造成很多不良反应,严重的还会出现过敏性休克危及生命等问题,长期使用静脉抗生素,还会诱发细菌耐药、二重感染等。

  张文武告诉记者,在全面取消门诊成人输液前,医院有很多顾虑。“包括门诊医生会不会因为要改变长期的用药习惯有抵触情绪,患者会不会出于各种考量执意要求输液而与院方发生冲突等等。”张文武说,最大的顾虑就是担心患者不愿意支持,导致医患关系紧张。不过,在推行半年多后,医院的这些顾虑一一被打消了。

  “患者对门诊不输液和不滥用抗生素接受程度很高。”肖琳告诉记者,虽然有的患者有事还会要求开静脉输液,但是经过医生的解释和教育后,他们都会接受。据统计,取消门诊成人输液以来,该院尚未收到一起患者因执意要求输液未果而产生的投诉。“患者的接受程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意料,我们在开始实施的那个月,事先还安排人手要做好患者安抚工作的,结果都不用。”张文武说。

  门诊输液量的降低也提高了医疗安全,“以前我们医院每月有5例左右的输液反应,现在基本不到2例了。”肖琳说。令他们放心的是,患者的满意度也提高了,“急诊输液患者不用再排队等候,立刻就能接受治疗,而输液室环境也一改之前人满为患的场景,患者也更满意了。”

  在福田人民医院,记者也得到了同样的答案:该院自执行取消门诊成人输液以来,没有出现一例因此而投诉急诊科的现象。“由于以前门诊输液也在急诊输液区执行,所以明显减轻了急诊科护理工作负担,急诊病人等候输液的时间大大缩短,提高了急诊病人的就诊满意度。”李涛说。

  医院影响

  “药品零加成”让输液“无利可图”

  其实在取消门诊成人输液之前,国家卫计委一直在推动控制抗生素的滥用和减少门诊输液。之所以大多数医院迟迟没有行动,原因在于动力不足。一位业内人士分析指出,在政府投入不足的情况下,门诊输液也是医院不小的创收点。一方面患者要求输液,另一方面医院又能多盈利,让大医院主动关停门诊输液,无疑是断了自己的“财路”。

  记者了解到,由于目前国家尚未出台统一的政策,各医院取消门诊成人输液皆属于自觉性的探索行为。在深圳几家医院实施前,一些医院和老百姓也并不看好,认为医院可能会为了不减少自己的利益损失,把门诊输液病人转向急诊或者住院。“取消门诊输液后,门诊开药少了,这对医生和医院的收入肯定会有影响。”在采访过程中,不少患者都如此说。

  针对这样的质疑,张文武觉得有点“委屈”,“医院和医生的合法收入与开药多少无关”。他表示,事实上,自2012年7月,深圳全面取消公立医院药品加成之后,医院需要承担药品保管和损耗的费用,又有降低药占比的考核压力,已经没有多开药的“动力”。

  “‘药品零加成’让药品‘无利可图’。”张文武说。在他看来,正是“药品零加成”这一政策的全面实施,间接推动了深圳各医院加速门诊输液变革的步伐。据介绍,在全面取消药品加成之前,该院的药占比在45%左右,而目前的药占比已经小于28%,提前完成了2019年的目标。

  “药品零加成”促使深圳卫生部门和医院管理者进行包括门诊在内的收入结构调整,将公立医院收入由原来服务收费、药品收入和政府补助三个渠道,改为服务收费和政府补助两个渠道。与此同时,政府加大了对于医院的补助。据统计,深圳公立医院财政补助收入占其总收入的比例,已经从2009年的17.2%提高到2015年的28.5%。与此同时,各级医院抗菌药物采购金额占比从2009年的32.2%下降至2015年的18.3%,“三甲”综合医院则从24.71%下降为14.37%。

  李涛也告诉记者,以她所在的心血管内科为例,医院给该科室设定了药占比不得高过整个诊疗费用16%的目标,如果药占比超过了这个比例,就要扣整个科室医生的绩效工资。这一硬性指标,让一线医生已经没有多开药的动力。

  “事实上,取消门诊输液这一措施能否顺利推行,很大程度上就要靠门诊医生。”张文武说,靠他们合理规范用药。而从该院实施的情况来看,“门诊的绝大部分医生对这项举措是欢迎的,都尽量合理规范用药,能不用的就不用。”

  新政实施后的良好效果让宝安区人民医院对砍掉“吊瓶森林”也更有信心,从9月1日起,该院还停止全部社康中心的静脉输液。而该行为也扩展到宝安区人民医院集团内的其他医院。张文武和李涛都表示,从实施的情况来看,深圳各级医疗机构要砍掉“吊瓶森林”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不过需要一个过程,包括对患者医疗知识的普及、对医生用药习惯的转变、科学就医体制的设计等等,“但真正行动起来就会发现阻碍并没有那么大。”张文武说。

  ■延伸

  成人门诊已取消输液,儿科门诊可取消吗?

  “将逐步减少直至停止”

  12月19日上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门诊输液区,罗小姐抱着一岁半的儿子正在打点滴,“昨天晚上吐了一夜,也吃下东西,吃了就吐。”罗小姐说,一大清早,她就和丈夫抱着孩子到医院来看病。记者看到,医生诊断为“腹泻病”,输液处方单上,开了青霉素这一抗生素药物。

  “我们也不懂要不要用抗生素,医生开了我们就用,再说孩子都吐得脱水了,如果还不用抗生素、不输液的话,我们看着也难受,希望他快点好起来。”罗小姐无奈地说。她也表示,如果病情不需要用抗生素,不需要打点滴的话,能不打就最好。

  记者发现,由于近期深圳进入诺如病毒感染高发期,市儿童医院儿科门诊呕吐、腹泻的患者也增多。门诊输液区70多个输液位已经有40多个患儿在打点滴,虽然没有早几年那么多,但“吊瓶森林”在这里还是可以看到,只是稀疏了些。

  在宝安、南山、罗湖、龙岗等医院陆续叫停门诊成人输液后,深圳一些家长也呼吁叫停儿科门诊的输液。因为儿科输液也是医院门诊输液的“重灾区”。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郑跃杰告诉记者,在该院,呼吸道感染、肠道感染、手足口病、流感等常见感染性疾病是该院儿科系统中接诊最多的疾病,在门诊患者中比例高达70%-80%。而过去,医生对于感染性疾病的治疗主要就是靠抗生素。在门诊输液中,该院使用抗生素的比例过去高达80%-90%,不过,目前医院已经控制门诊输液和合理规范抗生素的使用,现在该院抗生素的使用比例门诊在30%左右,病房在20%左右,达到了国内临床的标准。

  那么,儿科门诊是不是也可以取消呢?事实上,“儿科门诊不输液”在深圳早有案例。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在2012年7月开业时,就主动放弃了已建好的输液区,不设门诊输液,无论是儿科,还是成人门诊,都看不到吊瓶。开业4年来,按国际标准严格控制抗生素使用,使用比例仅16.30%,远远低于深圳其他公立医院的一半,“门诊不输液”已成为该院的响亮“名片”。

  在宝安区人民医院,在取消门诊成人输液后,儿科日均输液量也下降了60%。“静脉输注会带来很多风险,儿童其实更易受到伤害。”张文武说。但是,一方面儿童很多口服药的吸收程度不如成人,只能靠输液给药;另一方面要考虑到儿科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分级诊疗制度尚待完善等现实因素,医院只能“逐步减少直至停止”。

  “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是儿科感染性疾病临床和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医院未来的一个重要任务。”郑跃杰说。据介绍,以前市儿童医院门诊输液每天有1400-1500人次,在控制抗生素使用后,现在每天只有200-300人次,门诊输液比例在5%左右,“未来我们还要降低到3%-2%。”郑跃杰说,“但是要一下子取消儿科门诊的输液还不可能,我们只能逐步降低门诊输液比例,能不用抗生素的就不用,能不输液的就不输液。”

  ■观察

  不“一刀切”主要考虑患者需求

  部分医院实施取消成人门诊输液后,深圳各大医院还有“吊瓶森林”吗?近日,记者走访深圳多家医院发现,在取消门诊输液的一些医院,以往需要排队等候的输液区基本都不再拥堵;即使在尚未完全取消门诊输液的医院,医生给病人使用输液这种诊疗方式也更为谨慎。

  哭闹的儿童,焦急的父母,面容痛苦的外伤病人,神情焦虑的输液老者,还有不停忙碌穿梭的护士。下午4时左右,在深圳某市属医院,输液区符合大家对医院的“想象”,存在一片“吊瓶森林”。该院的输液区设在急诊楼儿科旁,记者在现场看到,有近一半输液座位上都是抱着孩子输液的父母。由于输液人较多,医务人员人手显得颇为紧张,扎针、换药、拔针,护士们忙个不停。

  一位母亲向记者抱怨,输液区应该规划得更为“科学”,至少应该把门诊、急诊、儿科都分开,减少拥堵也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像现在这样喧闹和集中了各种输液病人的输液区,让她觉得“很不安全”,孩子也不停地在哭闹。至于取消门诊输液,这位母亲表示,知道输液不好,但担心孩子抵抗力差。

  “我觉得公立医院都应该取消门诊输液,这样可以降低门诊输液量,输液区就不会那么拥挤了。”因胳膊外伤来急诊输液的张子强也建议,不过,他也担心的是,门诊输液的人流如果都涌到急诊甚至住院,不知会不会进一步加剧输液区域的拥堵。

  记者走访另几家市属医院发现,虽然这些大医院门诊成人输液还大有人在,但是吊瓶并没有几年前那么密集了。“现在管得特别严,医生都是按‘能不用就不用’的原则来严格执行的。”北大深圳医院胃肠肿瘤科的一位医生告诉记者,现在公立医院医生开具的有输液药品的处方,都会受到医院方面更为严格的监督。他还表示,目前深圳大的市属医院之所以没有“一刀切”取消门诊输液,主要是担心“激化医患关系”,“医院门诊量这么大,怕直接取消造成患者的不满意”。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 张光岩 向雨航 编辑 黄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