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E快报 罗湖要闻

护航赛事交通,老牌劲旅亮出新家伙

  • 来源:晶报
  • 时间:2025-09-16 09:25

罗湖家园网讯:“从万人千车在岗待命,到智能调度实现‘秒级响应’,我们用全链条保障体系,确保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交通服务‘零差错、零延误’。”9月12日,第三场“深探全运·圳精彩”系列媒体采风活动探访了深圳巴士集团,体验了罗湖口岸无人驾驶小巴、太空睡眠舱、无障碍出行出租车等黑科技装备。深圳巴士集团十五运会综合保障组组长王勃向记者详解集团为赛事打造的立体化交通保障方案,揭开这支“老牌公交劲旅”护航大型赛事的底气与实力。

“1+1+6+5”保障体系全力护航

作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深圳赛区赛事交通运输服务保障承运商,深圳巴士集团接到任务后第一时间组建了高规格保障架构。“我们成立了由党委书记、董事长挂帅的领导小组,遵循‘扁平管理、专业分工’原则,搭建起‘1个领导小组+1个指挥中心+6个专项组+5大赛区’的‘1+1+6+5’保障体系。”王勃介绍,指挥中心统筹全局,运力保障、人员筹备、智能运调等6个专项组各司其职,五家大巴分公司直接对接5大赛区,“从顶层设计到一线执行,每个环节都明确责任、无缝衔接,确保指令快速传达、问题高效解决。”

目前,集团已调配1400台各类车辆——包括新能源大巴、商务车及改装无障碍车辆,抽调2000名驾驶员、调度员等专业人员,实现“万人千车在岗待命”。“这些人员都经过了专项培训,不仅熟悉赛事保障流程,还掌握应急处置技能;车辆也提前完成全面检修,确保性能稳定。”王勃补充道,在市交通运输局统筹下,集团还联合南山、福田等6区开展多场演练,累计投入运力1520台次、发车4400车次,服务超35000人次,“通过‘以练代战’,我们提前磨合流程、排查隐患,为正式保障打下坚实基础。”

配备坡道装置、轮椅固定器等器材,还随车携带辅助工具和医护应急设备。

科技赋能“千车组织、秒级调度”

“大型赛事交通保障,‘高效’和‘精准’是核心,这离不开智能技术的支撑。”王勃指着调度系统后台介绍,集团对智能调度系统进行多轮升级,在龙岗门球赛期间已正式上线运行,“系统能实时监控车辆位置、行驶状态,还能根据赛事需求灵活调整运力,真正实现‘万人运输、千车组织、秒级调度’。”

这套系统在应对突发状况时尤为高效。王勃举例,门球赛期间曾有选手临进场前发现遗落参赛证件,“我们依托系统提前部署充足应急运力,一旦接到需求,2分钟内就能调出专用车辆,全程高效衔接,从未影响赛事进程。”

无障碍锁扣与轮椅固定器能牢牢固定轮椅,避免行驶中晃动;同时车内还配备专业辅助工具与医护应急设备

赛事服务与城市交通“双线保障”

“除了赛事交通,我们还承担着‘双线保障’责任——既要做好赛事服务,也要确保城市地面交通有序运行。”王勃表示,集团在调配赛事运力时,会优先选用新能源车辆,同时合理规划保障线路,避免与市民日常出行冲突,“比如残特奥会自行车赛保障中,驾驶员每天凌晨3点起床检查车辆,5点前赶到龙岗大运片区接受安检,错开早高峰出行时段,既不耽误赛事,也不影响城市交通。”

针对残特奥会运动员的特殊需求,集团更是下足“绣花功夫”。“在市残联指导下,我们专门改装了无障碍中巴和小车,配备坡道装置、轮椅固定器等器材,还随车携带辅助工具和医护应急设备。”王勃介绍,赛事期间集团还建立了7×24小时“无障碍服务链”,保障人员全天候待命,“从协助运动员上下车,到固定轮椅、放置行李,每个细节都力求贴心,这些服务也得到了运动员们的一致好评。”

“截至目前,我们已出色完成多场赛事保障任务,接下来会继续严之又严、细之又细地推进工作。”王勃强调,深圳巴士集团将以“零差错”为目标,用专业的保障、贴心的服务,为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顺利举办保驾护航,同时展现深圳公共交通的“硬核”实力与人文温度。

太空睡眠舱呵护驾驶员

“您看这个充满科技感的设备,就是我们为驾驶员专门配备的太空睡眠舱。它可不是简单的休息设施,而是保障驾驶员安全、提升休息质量的‘秘密武器’。”近日,深圳巴士集团工作人员在公交场站向记者介绍了集团为驾驶员打造的专属休憩装备——太空睡眠舱,揭开了其背后守护驾驶员健康与行车安全的“玄机”。

走进深圳巴士集团的公交场站,几台外观简约却满含科技感的太空睡眠舱格外引人注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睡眠舱的设计初衷,就是为了解决驾驶员在营运间隙休息质量不佳的难题。“十五运会期间,我们的驾驶员承担着繁重的营运任务,尤其是一些长公里数的线路,每趟下来要停靠30多个甚至40多个公交站点,全程需要高度集中精力,精神和身体的消耗都非常大。”工作人员坦言,长时间的高强度工作后,驾驶员急需高质量的短暂休息来恢复状态,而传统的普通休息室,却难以满足这一需求。

“公交场站每天都会有大量公交车进出、停靠,车辆运行产生的噪音一直是困扰驾驶员休息的大问题。在普通休息室里,即便想闭目养神,外界的噪音也很容易干扰,很难真正放松下来。”工作人员指着太空睡眠舱解释道,为了改善这一状况,太空睡眠舱专门设计了隔音降噪的窗门,“只要把窗门关上,就能有效隔绝场站的噪音,为驾驶员营造一个相对静谧的休息环境,帮助他们更快进入放松状态,从而提高入睡效率。”

除了隔音降噪功能,太空睡眠舱内的空气循环与负离子功能,更是为驾驶员的舒适休息“加了码”。“睡眠舱配备了专门的空气循环系统,能让舱内空气保持流通,同时释放负离子,进一步优化舱内空气质量。驾驶员进入睡眠舱后,在清新的空气和安静的环境中,身体能更快得到舒缓,即便只是休息20分钟到30分钟,也能达到比在普通休息室更好的休息效果,有效缓解疲劳感。”工作人员表示,这些细节设计,都是从驾驶员的实际需求出发,用科技为他们的休息质量保驾护航。

每天8:30-19:00双向对发22班次,10.9公里的线路单程运行约1小时,6个坐席。

无人驾驶小巴惊艳亮相

“十五运会强调‘绿色、智慧、活力、共享’,8月26日那天,当无人驾驶小巴从罗湖口岸缓缓驶出,我们知道,它与十五运的理念完美契合。”谈及罗湖无人驾驶小巴项目正式上线的场景,深圳巴士集团公汽分公司营运管理部副经理卫永强的语气里满是感慨。近日,这款宇通最新一代L4级自动驾驶产品的运营首周数据出炉,预约率100%、社会反响热烈。现在,跟随记者一起,探寻项目落地的“深圳速度”与“创新密码”。

“从7月1日车辆运抵深圳,到8月26日获取示范应用实体牌照正式上线,我们只用了46天。”卫永强直言,这样的速度离不开“科学规划+周密攻坚”的双重保障。

在项目筹备阶段,选址是首要难题。卫永强介绍,团队最终将全市首条开放复杂道路无人驾驶公交试点线路定在罗湖口岸至笋岗商圈,正是看中罗湖的独特优势:“这里是深圳传统核心城区,也是深港连接枢纽,交通网络成熟且场景多元——既有口岸的跨境人流,又有笋岗商圈的消费车流,能最大程度验证技术在复杂环境中的适配性。”而罗湖口岸至万象食家线路,更因串联“口岸经济、消费商圈、文旅地标”的功能价值,被打造为全国首条智能交通促消费示范线,“虽然无人小巴目前主要服务罗湖区文商旅场景,但其作为十五运会期间的特色接驳线路,连接主要赛事场馆、酒店与商圈,为运动员、观众提供新颖的出行体验。”落地过程中,堵点逐一被攻破。“车辆牌照、道路微改造、专用停车站点设置,每一项都是硬骨头。”卫永强回忆,团队通过与市交通运输局、罗湖区政府的紧密联动,靶向解决关键事宜;更构建“远程实时监控+安全员应急干预”的双重安全体系,甚至提前完成1000公里场外道路测试,“所有细节都围绕‘安全’二字,确保特殊天气或突发事件下也能平稳运行。”

如今,罗湖无人小巴已平稳运营首周,3台配车、4名安全员(3名上车、1名机动),每天8:30-19:00双向对发22班次,10.9公里的线路单程运行约1小时,6个坐席的预约率始终保持100%,“一票难求”的热度超出预期。

坡道装置可平稳衔接地面与车厢,方便轮椅进出

赛事交通“一屏统揽”

“大家现在看到的智慧云屏,就是十五运赛事交通保障的‘大脑中枢’——通过这一块屏,我们能实时掌握九大赛区、五大片区的所有车辆、人员资源,真正做到‘一屏统揽、指尖响应’。”近日,深圳巴士集团十五运综合保障组工作人员梁学杰向记者详细介绍了集团自主研发的十五运会赛事调度指挥系统,揭开了赛事交通高效保障的科技密码。

“调度系统的核心载体就是这块智慧云屏,它分为三大核心界面,每一个界面都对应着赛事保障的关键需求。”梁学杰指着云屏首先介绍道,第一个是资源总览界面,团队将深圳9大赛区整合划分为福田、南山、罗湖龙华、宝安光明、龙岗坪山大鹏5大片区,“界面上能直观看到总体资源池,以及分配到每个片区的车辆数量、驾驶员人数。通过数据可视化,能快速判断资源是否均衡,避免出现‘有的片区紧张、有的片区闲置’的情况。”

罗湖3辆无人小巴配备4名安全员(3名上车、1名机动)。

紧接着,梁学杰切换到第二个界面——营运现状界面。“这个界面专门用来跟踪当日保障任务的执行进度,上半部分显示班线用车任务,下半部分是抵离保障任务。”第三个指挥调度界面,则是保障效率的“加速器”。“通过‘快速查车’功能,我们输入赛区名称或线路编号,就能立刻定位该线路上所有保障车辆的实时位置和任务状态。”梁学杰说。

针对十五运和残特奥会的保障需求,系统还专门划分了班线用车和抵离保障两大核心模块。“班线用车模块支持‘提前排班+实时调度’,调度中心提前一天录入排班计划后,驾驶员和现场管理员会同步收到提醒。”梁学杰说:“从上个月门球赛事保障首次上线,到现在系统已完全适配所有赛事场景,目前累计完成班线用车保障超2000班次、抵离保障超500次,零延误、零差错。”

“硬核”车辆将无障碍进行到底

“残特奥会运动员的出行需求特殊,我们从车辆改造到服务响应,每一步都要做到‘精准适配、全程守护’。”深圳巴士集团鹏翔旅运公司市场服务部副经理梁希源向记者详解集团为残特奥会打造的无障碍交通保障体系,其中专项改造的无障碍车辆与24小时服务链,成为保障运动员顺利出行的关键支撑。

“残特奥会自行车赛场地离停车场较远,且部分运动员出行不便,我们专门改造了无障碍中巴和无障碍小车,从硬件上解决‘出行难’问题。”梁希源介绍,这些定制车辆搭载了多重适配设施:坡道装置可平稳衔接地面与车厢,方便轮椅进出;无障碍锁扣与轮椅固定器能牢牢固定轮椅,避免行驶中晃动;同时车内还配备专业辅助工具与医护应急设备,“万一出现突发情况,能第一时间提供基础保障,让运动员出行更安心。”

“残特奥会期间,运动员的出行需求不分时段,我们因此建立了全天候无障碍服务链,确保24小时待命。”梁希源表示,无论是凌晨的赛事接驳,还是深夜的临时出行需求,保障团队都能快速响应,“只要运动员有需要,我们的无障碍车辆和工作人员会第一时间到位,全程提供协助,比如帮行动不便的运动员固定轮椅、拿取行李等。”

来源:晶报 记者 白帆/文、图 编辑 刘嘉敏